摘要:当政治承诺遇到制度现实,当个人奋斗撞上历史惯性,奇迹还可能发生吗?
当政治承诺遇到制度现实,当个人奋斗撞上历史惯性,奇迹还可能发生吗?
说起来,莫雷诺的人生轨迹确实够励志。
1974年出生在马尼拉最穷的托多区贫民窟,那地方脏乱差到连政府都不愿意管。
小时候靠捡垃圾和卖报纸过日子,饿得实在不行了,就到餐厅里吃客人剩下的饭菜。
这种苦日子一直持续到他考上海洋学院,后来被星探发现进了娱乐圈。
从演员到政客,莫雷诺用了20多年。
1998年当选市议员,2019年终于坐上了马尼拉市长的位子。
在任期间,他确实干了些实事:清理下水道、整顿摊贩、改善市容,还在疫情期间亲自救助无家可归者。
2021年被评为菲律宾最佳市长,这个成绩单看起来还不错。
但是,管好一个城市和治理一个国家,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事。
马尼拉有180万人,菲律宾有1.1亿人。
在马尼拉,莫雷诺可以直接下令清理垃圾,修补道路,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务。
可到了国家层面,面对的是300年殖民历史留下的制度包袱,是根深蒂固的家族政治网络。
这就像一个优秀的班长,突然要去管理整个学校。
班级里的问题,他可以直接找同学谈话,调座位,搞活动。
但学校的问题涉及校董会、教育局、家长委员会,每个环节都有既得利益者。
莫雷诺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制度迷宫。
更关键的是,菲律宾的制度惯性有多强大?
马科斯家族统治了21年,留下的不只是经济创伤,更是一套权力运作模式。
杜特尔特执政6年,推行铁腕政策,但依然没能撼动家族政治的根基。
小马科斯重新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推翻前任的多项政策,这种政策不连续性已经成了菲律宾的"传统"。
在这种环境下,莫雷诺一个人能掀起多大的波澜?
他没有马科斯家族的政治资本,没有杜特尔特的军方背景。
他有的只是草根出身的亲民形象和在马尼拉积累的管理经验。
这就像是让一个轻量级拳击手去挑战重量级冠军,个人的努力固然可敬,但力量对比实在过于悬殊。
要理解莫雷诺承诺的难度,先得搞清楚新加坡和菲律宾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2024年的数据很说明问题:新加坡人均GDP达到7.8万美元,菲律宾只有3500美元。
这个22倍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藏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逻辑。
新加坡的成功,看起来像是地理位置的好运气。
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位置,天然的港口优势,这些确实是老天爷赏饭吃。
但真正的秘诀在于,新加坡把这些天赋发挥到了极致。
从1965年独立开始,李光耀就明确了一个战略:既然资源稀缺,就必须拼效率。
这种效率不只是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个细节上。
政府部门办事,能一天解决的绝不拖到两天。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说给就给,绝不讨价还价。
教育投入,双语教学既接轨国际又保持本土特色。
反腐败,高薪养廉加严刑峻法,让贪污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政策有连续性。
从李光耀到吴作栋,从吴作栋到李显龙,虽然领导人在换,但核心发展战略基本没变。
80年代定的产业升级计划,90年代定的金融中心战略,一直坚持到现在。
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行力,是新加坡最大的制度优势。
反观菲律宾,问题就出在"折腾"二字上。
1960年代,菲律宾的经济水平在亚洲排第三,比韩国还高。
但马科斯上台后,把国家当成了家族企业来经营。
制糖业、香蕉业、航空业,凡是赚钱的行业都被马科斯家族垄断。
50万制糖工人日工资不足1美元,利润却全进了马科斯的腰包。
更要命的是,每次政权更迭,新政府都要推翻前任的政策。
杜特尔特搞的"向东看"战略,小马科斯上台就改成"重回美国怀抱"。
前任签的经济合作协议,后任说变就变。
这种政策的不连续性,让投资者根本不敢长期规划。
结果就是,新加坡越来越像一台精密的瑞士手表,每个零件都在精确运转。
菲律宾却像一辆老爷车,时不时抛个锚,修修补补总是治标不治本。
这种差距,不是哪个政治人物靠几句承诺就能弥补的。
它需要的是制度的重构、文化的改变、几代人的坚持。
要说菲律宾的问题,得从历史的根子上找原因。
300年西班牙殖民统治,留下的不只是宗教信仰,更是一套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西班牙人走了,美国人来了,又是几十年的"民主改造"。
可这种外来的制度移植,就像在亚热带土壤里种欧洲的花朵,水土不服是必然的。
最要命的是,殖民时代形成的大地主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
马科斯家族、阿基诺家族、杜特尔特家族,这些政治豪门本质上都是大地主的后代。
他们控制着土地,控制着资本,也控制着政治权力。
这种家族政治网络,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更有实际约束力。
莫雷诺想搞改革,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些既得利益集团。
他提出要降低企业税到20%,听起来很美好。
可问题是,现在的高税收主要是这些家族企业在承担,降税等于直接损害他们的垄断利润。
他们会同意吗?显然不会。
更复杂的是,菲律宾的民主制度本身就被这些家族绑架了。
选举需要钱,钱从哪来?从这些大家族的赞助。
政策需要国会通过,国会议员是谁?大多数还是这些家族的代表。
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有钱的人制定规则,规则保护有钱的人。
莫雷诺作为一个"外来者",想要打破这个循环,就像是要徒手拆掉一座城堡。
他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本,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更没有军方的支持。
2022年的总统选举,他的支持率只有4%,远远落后于小马科斯的30%。
这个数字很残酷,但也很真实。
更让人无奈的是,菲律宾普通民众对这种家族政治已经习以为常。
他们知道政治家会贪污,知道承诺可能落空,但还是会投票给那些"熟悉的面孔"。
这种政治文化,就像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民众觉得反正改变不了什么,不如选个至少不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的人。
在这种环境下,莫雷诺提出的改革方案,听起来更像是理想主义的空想。
建立跨党派经济改革委员会?各个党派连基本的政策都无法达成一致。
取消外资限制?那些靠垄断赚钱的本土企业第一个不答应。
这些改革措施,每一项都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
说到底,莫雷诺面对的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这些问题经过几百年的积累,早已根深蒂固。
想要改变,需要的不是一个人的雄心壮志,而是整个社会的觉醒和转型。
这个过程,注定比任何一个政治人物的任期都要漫长。
莫雷诺的"新加坡梦",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发展经验到底能不能复制?
这个问题不只困扰着菲律宾,也困扰着很多发展中国家。
大家都想学新加坡,都想学韩国,可为什么成功的总是少数?
答案可能很残酷:成功往往是不可复制的。
新加坡的成功,离不开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文化背景。
728平方公里的国土,570万人口,华人占多数,这些条件菲律宾一个都不具备。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成功的时代背景,也是不可重复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制造业正在寻找新的生产基地。
新加坡抓住了这个机会,承接了大量的外资制造业。
80年代又及时转型,发展金融服务业,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这种转型的时机把握,需要的不只是战略眼光,更需要执行能力。
可是现在,全球产业链已经基本定型。
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机会窗口,基本上已经关闭。
金融中心的格局,也早就被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瓜分完毕。
菲律宾想要复制新加坡的路径,就像是想赶上一班已经开走的火车。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菲律宾就没有机会。
越南的发展经验证明,后发国家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关键在于,不要盲目复制别人的模式,而要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菲律宾有1.1亿人口,这是新加坡永远不可能有的优势。
庞大的国内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些都是发展的潜在动力。
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些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动能。
这需要的是制度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模式移植。
莫雷诺的努力,虽然没有在选举中获胜,但它的价值不应该被低估。
他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菲律宾确实需要改革,确实需要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
他的方法可能有问题,但他的方向是正确的。
更重要的是,他证明了草根出身的政治人物也可以提出改革主张,也可以挑战既有秩序。
从某种意义上说,莫雷诺就像是菲律宾政治土壤里的一粒种子。
这粒种子可能不会在他这一代开花结果,但它播下了变革的希望。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莫雷诺"站出来,会有更多的民众支持改革。
到那时,菲律宾也许真的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的移植确实困难重重,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努力。
每一次尝试,都是对现有制度的一次冲击。
每一次失败,都是对问题根源的一次深度揭示。
这些积累起来,最终会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所以,莫雷诺的"新加坡梦"虽然看起来遥不可及,但它的意义不在于能否实现。
它的意义在于,让菲律宾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它告诉人们,贫民窟里走出来的孩子,也可以有改变国家的雄心。
这种精神力量,也许比任何具体的政策措施都更加珍贵和持久。
来源:焰墨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