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流量蓝海到底在哪里?

摘要:是这样的,我今年分享了不少朋友的经历,比如有把公司关了的、有抵押房子的,总之,过去一年大家都是有些灰心、失落情绪在的。到了年底,就有不少朋友问我对明年的营销环境怎么看。怎么看?当然是去雍和宫拜拜看(bushi)。

今年广告主们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是这样的,我今年分享了不少朋友的经历,比如有把公司关了的、有抵押房子的,总之,过去一年大家都是有些灰心、失落情绪在的。到了年底,就有不少朋友问我对明年的营销环境怎么看。怎么看?当然是去雍和宫拜拜看(bushi)。

但话说回来,最近我观察了行业内的趋势,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和动态,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下。

第一,广告主们更加渴求精准的媒介投放,不再满足碎片化传播。在过去,碎片化的媒介策略或许还能带来一定的效果,但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广告主们自然也不再选择雨露均沾、遍地开花的投放方式,他们更加注重媒介的精准投放,追求ROI,力求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第二,广告主们瞄准高净值人群,力求深入触及核心消费群体。可以看出,现在各大品牌纷纷推出高端子品牌,其目的不言而喻。高净值人群不仅消费意愿和能力更高,也愿意尝试新事物,因此,广告主们更愿意将预算集中在能触达这类人群的媒介上,以实现更高效的市场渗透。

第三,流量红利见顶,广告主们急需挖掘全新的增长蓝海。现在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消退,广告主们都在面临着增长瓶颈。毕竟池塘和鱼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想要寻求新的突破,只能另辟蹊径,寻找未被充分开发的蓝海市场。

第四,广告主们既重视品牌建设,也注重营销策略。正如奥格威BI理论所强调,广告要对树立品牌形象有所贡献。广告不仅是推销产品的工具,更是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的关键。当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往往会依据情感倾向选择产品,而这种情感倾向,正是由品牌日常展现的独特特质所培养起来的。因此,只有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才能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PC端又杀回来了?!

分析了这么多,可以看出广告行业是越来越难了。不过,再难也有人做出了亮眼的成绩。这不,我前几天在金匠奖中看到了Kimi的案例。Kimi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竟然能在百模大战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AI行业当之无愧的当红炸子鸡,这引发了我对其营销策略的好奇。我深扒了一圈后,发现一个可能被我们长期忽视的流量蓝海——PC端。

或许有人会疑惑,PC端作为“古早”的营销阵地,在当下这个移动时代,还有威力吗?毕竟,现在广告主预算收紧,都想花一份钱办两件事,现在哪有余裕去“试错”?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

PC端依然拥有巨大的流量。作为传统的上网设备,PC在用户基础方面是非常强大的。无论是日常办公、学习和娱乐,PC的使用频率都极高,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流量池。而这庞大的流量基础,就意味着PC平台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进一步来说,PC端用户群体还与高净值人群高度重合。这一群体主要来自中高线城市,他们不仅具备高认知、高收入、高购买力的特点,而且对PC屏幕依赖程度很高。其实都不用专门去收集数据,你观察身边那些离不开电脑的都市隶人,每天盯着屏幕时间都快超过睡眠时长,甚至是周末出游,随身携带电脑的也不在少数。这种高度的依赖性和购买力,不就是广告主们最喜欢的高净值人群嘛。

而且,PC端的大屏优势和所提供的专注场景,也是其相较于移动端的一大亮点。大屏看起来信息一目了然,不用来回滑动页面,省时省力;再加上多窗口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可以一边查资料,一边对比产品,比如,要买电子产品或家电这类需要比较商品时,PC简直就是“决策加速器”,这可比在手机上反复切换页面要方便得多。

还有,用PC的时候,往往周围环境都挺安静的。这时候,人对信息接收能力大幅提升,不仅愿意看,还看得进去。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PC屏幕上的广告吸引了46.1%的注视时长,比手机那34.4%可是高出不少呢。这效率和精准度,哪个广告主看了能不心动呢?

那这位昔日“大佬”,怎么就成了被遗忘的宝藏呢?

这主要归因于商业生态的迁移。随着商业生态从PC迈向移动端,小屏幕装下了大世界,用户仅凭一块小屏幕便能完成购物、支付、社交等多种活动。但慢慢地,内卷越来越严重,企业们开始重新审视PC端的市场价值,希望能找到新突破。比如,抖音、小红书都上线了PC网页版,今年淘宝网还进行了一次大升级。虽不是说商业生态会重新回到PC,但这波操作确实看到了PC的营销新机会。

另一方面,链路不畅是媒介效果量化的难题。就像以前梯媒很火,但因为缺少转化数据,其有效性始终被质疑。不过,随着技术发展这个问题也正被突破。当然,部分广告主也不再只盯着数字看了,更注重媒介的综合价值与长远影响。

与此同时,移动端与PC端之间的壁垒正在被打通,跨屏融合也成为新趋势。去年11月微软与腾讯合作,实现了手机与PC的互通,让用户能在PC上轻松访问腾讯应用宝的近千款移动应用程序和游戏。而这一举动既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丰富了PC的商业生态,同时也给广大开发者带来新的流量机遇,实现了用户、平台方、开发者的多方共赢。

还有绕不开的用户体验。以前企业们忙着升级优化移动端,PC端就逐渐被遗忘在角落里,用户体验自然也就不佳。用户逻辑也很简单,不好用我就不用了。企业观察到这一趋势后,进一步减少了对PC的投入,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但随着AIPC时代的到来,PC的价值和意义开始被重新评估,用户体验也迎来升级。比如微软发布的Copilot+PC,作为全球首款专为AI设计的Windows PC,重新构造了PC,各种产品无缝连接,智能体验感拉满。虽然在国内尚未落地,但PC更加智能、更加好用将成为必然。如果说AI是新的生产力,那么PC终将成为AI时代最强大的生产力工具。

总的来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PC和移动端,各有各的好,关键是看我们怎么玩。

微软广告,

一片新的广告流量蓝海。

从互联网大厂们的动作可以看出,PC端正在成为营销新风口,其流量蓝海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但要怎么挖掘这座宝藏呢?关键在于选对平台,一个好平台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PC广告领域,微软无疑是首选平台。

如果说冰美式是广告人的灵魂,微软就是打工人的最佳助手。无论是在职场办公,还是学习提升,或是在游戏世界里娱乐时,Windows系统凭借其高达96%的市场占有率,始终与数以亿计的活跃用户并肩同行。

更值得一提的是,微软Edge浏览器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已经连续9个季度实现份额持续增长,根据Statcounter机构7月份的数据显示,Edge凭借28%的市场份额排名中国PC市场第二。与此同时,Bing搜索在今年4月时,日活跃用户数量就已突破1.4亿,国内日检索量更是高达1亿+次。Bing搜索的这一不俗表现,无疑为广告主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极具潜力的搜索广告投放路径。

而且,在这个感性主导决策的时代,用户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能在各个平台看到消费者对广告浪潮的控诉,他们对广告的容忍度逐渐降低,也很容易因为频繁的广告对品牌产生负面印象。

微软始终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所有广告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广告,实现了不打扰。通过严格把控广告内容、限制广告数量,微软巧妙地找到了商业发展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完美平衡点,为用户与广告主共同营造了一个更加和谐、优质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环境下,用户对广告内容更加信任,有效转化也随之水到渠成。

在选择好平台之后,广告主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PC流量蓝海?

我以Kimi为例说说我的理解。首先,广告主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目标人群,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在PC上做什么?他们的需求又是什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战无不胜。

Kimi的营销策略便是一次精彩的示范。办公、学习、游戏作为PC的主要场景和典型人群,也必然是相关行业不容错过的重要领域,比如网服、游戏、教育、B2B行业。这也正是Kimi与PC屏天然契合的原因之一。

在Kimi跟微软的合作中,双方敏锐地捕捉到AI行业的风向变化——“卷模型到卷应用”,用户的心理也从对AI的好奇尝鲜,转向到期待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洞察,锁定了这些AI刚需用户。而Kimi拥有的长文本处理能力,恰好满足了这些用户的需求。由此,微软的平台优势、目标受众的需求以及Kimi的产品优势,三者之间形成了高度的匹配。

接下来,便是将投放的内容与形式巧妙地融入用户的PC使用场景之中。这样,当用户在需要的时候,就能看到他们所需的产品。

而微软的强大生态能力,则是让广告主的转化成效再上一层楼,Search+Feeds双轮驱动策略,让Kimi能够精准地触达目标人群,实现高效转化。可以说是,让广告主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能听到响声。正因如此,Kimi不仅保持了其在AI行业的领先地位,更成功地从“当红”迈向了“长红”,成为备受瞩目的明星产品。

明确了目标人群,实现了场景的融入和精准触达,接下来如何打通转化链路呢?

我认为首先是要明确投放的最终目的,我们是希望用户被吸引后马上下载应用,是引导他们在线下单购买,还是为了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这个目标决定了我们如何构建从吸引关注到实现转化的完整链路。

比如对电商客户而言,尽管移动端购物已经是主流,但对于高价值、长决策周期的消费品类来说,像3C电子类产品,用户还是更倾向在PC端进行选购。所以,优化PC购买链路,或是利用PC进行前期筛选与决策,再无缝衔接至移动端完成购买,也是不错的解决方案。

在链路的构建过程中,微软应用商店的价值不容忽视,它像一个站点,也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软件、游戏与用户的多个终端,让移动应用和游戏能够跨屏跨端打通。

当下流量红利消逝,竞争趋于白热化,在一条拥挤的赛道上内卷,怎么看都不是最佳选择。与其在红海中挣扎,不如寻找新的流量蓝海。因此,发掘那些尚未被充分开发的媒介和渠道,应当成为我们的一种本能。对于Kimi来说,选择PC端去触达对AI有刚需的人群,是明智之举。

那么,对于营销人来说,又有哪些媒介和渠道值得我们去挖掘呢?我们又该如何针对行业特性打通链路,化流量为己用呢?

或许,流量红利从未真正消失,只是转换了。微软作为一个超级流量池,流量的挖掘其实才刚刚开始,机会多的是,就看谁能先一步抓住。投放,有时候也是一场“信息差”的较量。

此刻,就是进入“蓝海”的最佳时间。

广告圈最犀利的博主

来源:姜茶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