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数上了年纪的朋友,体检报告上都会看到“空腹血糖偏高”几个字,有的人吓得立马跑去买药,也有不少人觉得没啥事,血糖高点而已,吃点清淡的就行了。
多数上了年纪的朋友,体检报告上都会看到“空腹血糖偏高”几个字,有的人吓得立马跑去买药,也有不少人觉得没啥事,血糖高点而已,吃点清淡的就行了。
这到底该不该管?怎么管?最近一项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引起了不少关注:血糖虽然高,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立刻用药。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反常识?可这背后的道理,还真值得仔细说说。
血糖高了,真的要马上吃药吗?
说到高血糖,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糖尿病”。但其实,血糖升高不等于马上患病。我们体检时看到的“空腹血糖偏高”,只是一个信号,还不等于就是糖尿病。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空腹血糖在6.1到7.0之间的,属于“糖尿病前期”,也叫“糖耐量受损”。
这个阶段,身体的胰岛功能开始变弱,血糖控制能力下降,但还没有发展成真正的糖尿病。如果这个时候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很多人是可以逆转的。
剑桥大学的研究也指出,对一些年龄较大的、血糖偏高但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人群,盲目用药反而可能带来副作用,比如低血糖、头晕、乏力等。
这就像汽车油门坏了一点,先别急着换发动机,可能换个滤芯、加点好油就能跑得顺。
不用吃药,但不能不管
可也别误会,血糖高了不是说就可以不当回事。长期高血糖对身体的伤害是“悄无声息”的。如果一直不控制,血管、眼睛、肾脏、神经系统都会慢慢出问题。
有的老人说:“我也没感觉哪里不舒服啊。”但等到有感觉了,往往已经比较严重了。
所以,血糖偏高不用马上吃药,但要从生活上动手。吃得对、动得当、心态稳,这三样做好了,很多人可以把血糖拉回到正常边缘。
日常吃什么,血糖更稳?
控制血糖,吃饭是关键。很多老年人有误区,觉得只要不吃糖就是控制血糖,其实不对。米饭、馒头、面条这类精细主食,吃多了也会让血糖飙升。
建议把部分主食换成粗粮,比如燕麦、红薯、玉米和莜麦,这些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升糖速度慢,吃了不容易饿。
每天三餐中,主食可以一半是粗粮,一半是细粮,既满足口感,也对控制血糖有好处。
另外,多吃一些苦瓜、南瓜、芹菜和西兰花这类蔬菜,它们富含膳食纤维、硫化物,有助于稳定血糖。
水果不是不能吃,但要选升糖慢的,比如苹果、柚子、圣女果,像香蕉、葡萄、哈密瓜这类甜度高的,最好少吃或不吃。
还有一点要提醒:炒菜的时候少放油,更不要用动物油,比如猪油、牛油这类,容易让血脂升高,也会影响胰岛的功能。
血糖高的人,该怎么动?
不少老人一听“运动”就头疼,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怎么运动?其实,运动不等于跑步跳舞。中老年人更适合的,是慢一点、稳一点的活动。
比如饭后半小时,出去散步20分钟,一天两次;或者在家门口做做八段锦、太极拳。哪怕是在屋里原地踏步、抬腿,也比坐着不动强。关键是“每天坚持”,而不是“偶尔拼命”。
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减少胰岛的负担。就像有个水库,水太多快溢出来了,你把水放出去点,就不会出问题了。
心态平稳,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一环
很多老人一看到血糖高,就开始焦虑,晚上睡不好,白天烦躁,这反而让血糖更难控制。因为人体在紧张、焦虑、愤怒的时候,会分泌一种叫“肾上腺素”的激素,它会让血糖升高。
保持心情愉快、睡眠规律,比吃补药还重要。可以多和邻居聊聊天,听听广播,养养花、下下棋,让生活有节奏、有乐趣,血糖自然就稳了。
血糖高≠糖尿病,更不是“福气”
有些老人听说“老年人血糖高点没关系,甚至是‘福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长期血糖偏高,会让血管变硬、变窄,甚至堵塞。这就像水管里长期有污垢,早晚会出问题。
血糖高不疼不痒,但它像“慢性毒药”,一点点地损害身体。特别是眼睛、肾脏和脚部的血管,最容易受到高血糖的伤害。
所以,不能心存侥幸,也不能听信偏方,更不能迷信“血糖高就是长寿”的说法。
药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分清情况
如果血糖已经超过7.0,或者医生明确诊断了2型糖尿病,那就不能光靠“饮食+运动”了。这个时候,有的人可能需要吃药,比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吡嗪等这些常用药物。
但吃药不是一辈子的事,有的人吃药一段时间,血糖稳定了,再通过生活方式控制,也是可以减少甚至停药的。关键是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能自己随便加药、减药。
为什么血糖问题越来越常见?
现在的人吃得好、动得少,生活节奏也快,尤其是退休后,很多人活动减少,三餐又不节制。“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成了不少老年人的常客。
但“常见”不代表“正常”。血糖高不是老年人的“标配”,而是身体发出的预警。我们要做的不是忽视它,而是学会听懂它,懂得如何让身体恢复平衡。
该不该治,医生说了算,不是邻居说了算
有的老人血糖一高,就去问亲戚、邻居:“你吃啥药?我也吃。”这种做法非常危险。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糖尿病也分很多类型,有的人是胰岛素抵抗,有的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用药方式完全不同。
最靠谱的做法,是定期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并根据医生建议制定合理方案。不要轻信“偏方”或“祖传秘方”,也不要迷信保健品。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基础,医生的专业指导是保障。
把血糖管住,生活才能稳稳当当
血糖就像一个“隐形的敌人”,它不会吵不会闹,但一直在悄悄破坏身体。如果我们平时能多注意一点,把吃、动、心情都管好,很多问题其实可以不发生。
血糖高了,不等于一定要吃药,但一定要重视。真正聪明的人,不是等病来了再治,而是提前把门关好,病就进不来。
老年生活要的不是“吃得好睡得香”一时爽,而是健康、自在、活得久、活得好。血糖稳了,身体才不会乱,晚年的生活才更有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221-00095.
[2] 曹清明,王蔚婕,张琳,等.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的践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解读[J]. 食品与机械,2022,38(6):22-29. DOI: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050.
[3] 孟光会. 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实施体会[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183-183,185. DOI:10.3969/j.issn.1674-4721.2012.21.10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栗子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