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255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艾滋病”三个字,听起来就让人害怕。在不少人眼里,这是一种“判死刑”的病,一旦得了就等于命不久矣。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艾滋病并不是“绝症”,更不是得了就完了。现在的医学手段,已经可以控制病毒、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关键就看你发现得早不早、治疗得及时不及时。
你可能不知道,艾滋病其实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表现都不一样,治疗效果也天差地别——有些人能像正常人一样活几十年,有些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身体被拖垮。
所以,别再讳疾忌医了,早点了解这病、认识它,才有机会把命救回来。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
这个病毒很“狡猾”,它不直接让你生病,而是悄悄攻击你的免疫系统,让你丧失抵抗力。等免疫力被搞垮了,哪怕是普通感冒、肺炎,甚至皮肤癣,都能变成要命的病。
但重点来了:感染HIV ≠ 得艾滋病。感染了HIV的人,如果及时发现并开始治疗,病毒可以被有效抑制,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会发展成艾滋病,也不会传染给别人。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3年艾滋病防治报告》数据,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10万人感染HIV,但超过95%的患者都能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生存期平均可达30年以上。
所以,得了HIV不是世界末日,关键是别拖延、别忽视。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是突然爆发的,其实不然。HIV感染是一个慢性过程,从感染到发病,可能要走很长一段路。
这4个阶段,决定了你到底能不能活下去:
1.急性期:刚感染的前几周,病毒疯狂复制
刚感染HIV的2~4周内,病毒在体内“疯狂扩散”,免疫系统还没反应过来。这个阶段,有些人会出现发烧、咽痛、皮疹、淋巴肿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但也有很多人没任何不适,以为就是累了、上火了,根本不会去医院。
危险就在这里。这个时候病毒量特别高,传染性最强。如果不检测,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2.潜伏期:一切正常,却已“中毒”
急性期过后,病毒进入“潜伏状态”,这个阶段可以持续8~10年,甚至更久。你可能每天照常工作、生活、健身,感觉一切都挺好。
但实际上,病毒正在悄悄摧毁你的免疫系统,CD4+T细胞(免疫“指挥官”)的数量一点点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直到身体撑不住了、反复生病才去检查,一查才发现已经晚了。
3.艾滋病前期:免疫力明显下降,开始“掉链子”
这个阶段,CD4+T细胞已经降到危险水平,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奇怪的毛病”。
比如反复口腔溃疡、皮肤真菌感染、带状疱疹、慢性腹泻、咳嗽不止,甚至肺结核、淋巴结肿大等。
很多人以为是“亚健康”“免疫力低”,其实已经是HIV在作怪。
4.艾滋病期(AIDS):免疫系统彻底崩溃
当CD4+T细胞降到200以下时,身体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免疫功能。
这个阶段会频繁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比如卡氏肺囊虫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隐球菌脑膜炎等,甚至还可能发展为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等癌症。
如果不治疗,平均生存期只有1~2年,而且是非常痛苦的过程。
说到底,决定命运的不是病毒,而是你发现它的速度。目前,HIV检测非常成熟、便捷、隐私保密,只要抽血或用唾液试纸,就能知道是否感染。
国家疾控中心、各地疾控、正规医院的“匿名自愿检测”服务都可以放心使用,一分钱不收,结果保密。
你可能想问:“我又没乱来,干嘛要查?”
但现实是,除了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还有很多人是“被动感染”的:医疗事故输血;配偶感染;同性或异性伴侣隐瞒病情;非法纹身、共用针具等。
你不检查,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被“误伤”。
很多人担心:“即使查出来了,也没药可治吧?”错了。现在,抗病毒治疗(ART)早已成熟。只要坚持吃药,病毒量可以压到“检测不到”的水平,CD4+细胞维持正常,既不发病,也不传染别人。
国家也早在2003年就启动了“四免一关怀”政策,感染者可以免费领取抗病毒药物,而且是全球最先进的一线方案。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数据,接受规范治疗的HIV感染者,5年生存率超过90%,不少人能活30年以上,生活质量与普通人无异。
虽然人人都有检测权利,但这3种人群尤其要引起重视:
有高危性行为史的人:无保护性行为、多个性伴侣、男男性行为群体;
配偶或伴侣感染者:即使对方已在治疗,也要定期检测;
长期免疫力低下、反复生病的人:尤其是原因不明的腹泻、发烧、皮疹、体重下降。
别等身体垮了才去查,早点知道,才有办法扭转局面。
很多人听到“HIV”就避之不及,甚至歧视、孤立感染者。但实际上:HIV不会通过吃饭、握手、拥抱传播;使用公共厕所、游泳池也不会感染;和感染者一起工作、生活是完全安全的。
歧视和恐惧,比病毒本身更伤人。
真正可怕的不是感染,而是无知、偏见和拖延。
写在最后艾滋病不是“绝症”,也不是“死路一条”。它是一种可以长期控制的慢性病,前提是尽早检测、规范治疗。别等到身体撑不住了才追悔莫及——你越早行动,活得就越久、越好。
记住: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不倒。
参考资料: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3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
[2] 中华医学会.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2年版)》
[3]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生存状况研究》2022年第43卷第6期
[4] 卫健委. 《中国艾滋病检测指南(2020年版)》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