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李叔同,临终前几写了4个字,却让后人读了纷纷落泪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3 15:59 2

摘要:1918年8月,在一个乍寒还暖的清晨,晨风轻轻拂动,碧波荡漾的西湖水中,不知何时竟然停留着两艘小舟。

1918年8月,在一个乍寒还暖的清晨,晨风轻轻拂动,碧波荡漾的西湖水中,不知何时竟然停留着两艘小舟。

更令人惊奇的是,两艘小舟中,分别站立着一位穿和服的日本女子和一位僧人。

很快,满目泪痕的日本女子对僧人发话了:

“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就是慈悲。”

女子的话音落下后,僧人静静回答。

“那你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女子哭着大声问道。

然而这一次,僧人没有回答,最终,无法忍受的日本女子只好选择了离开,而最终遁入空门的僧人,此后,也如愿以偿地过上了青灯古佛,细研佛法的一生。

然而意外的是,25年后,这位抛妻弃子也要出家的僧人,却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出名的人物之一,不仅孤傲天才的张爱玲对他赞不绝口,就连一向看不惯很多文人墨客的鲁迅先生,亦是以能得到他的一幅画为荣。

而他自己,也因为创下了多个中国第一,成为了林语堂口中的中国第一人。

他是谁呢?

他为什么要出家为僧呢?

有兴趣的,不妨跟着我的脚步,读读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故事。

01

1981年,弘一法师李叔同出生于天津顶级的富贵之家——“桐达”李家。

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曾经官至吏部主事,后来又辞官经营“桐达”钱庄盐务,这样的他,让李家一跃成为天津的顶级豪门。

当时的李家有多贵气呢,李叔同5岁那年,他的父亲李世珍去世时,晚清重臣李鸿章甚至亲自登门祭拜不说,还亲自为李世珍的丧礼点主。

然而出生在这样顶级的富贵之家,李叔同却并不快乐。

李叔同的母亲王氏是父亲李世珍的第三房妾室,因为前面几位妻室生的儿子,一个早夭,一个体弱,不得已之下,他的父亲才在68岁那年,娶了20岁的李叔同母亲,生下了李叔同。

老年得子,照理说李叔同应该颇得父亲的宠爱,

然而与之对应的,是李家规矩非常严厉,对子弟的要求更是非常高,就连李家客厅的抱柱上都刻着:惜食,惜衣,所以李叔同从小到大都被教育,要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要爱惜物品,哪怕写字时多用了一张纸都不行。

据说李叔同出生时,有只喜鹊衔来一段树枝,飞到了他母亲的产房,而在当地,这种事情被视为大喜之兆,所以一出生后,李叔同就被父亲寄予了厚望。

只是可惜的是,李叔同的出生,并没有改变其生母,小妾王氏在李家的地位,王氏依然每天都被前面两位太太教育着“做人”,“行规矩”,这让幼小的李叔同,从小就生活得非常压抑。

一边是父亲的高期待,一边是母亲让他要严守规矩的教育,在这样严苛的环境中,李叔同长大了。

五岁时,当李叔同的父亲去世后,大他二十岁的哥哥更是成了他事实上的“监护人”。

在哥哥的要求下,六七岁时,李叔同便开始了启蒙,八九岁开始,李叔同就拜在了一位名儒门下,学习经史子集,书法金石,十三岁时,李叔同更是随同天津的一些名士们,学习书画和八股文。

表面上看,李叔同就像大部分的官家子弟一样,沿着积极进取,争取进入仕途的“大道”在走,但实际上,性格极其压抑的他最喜欢的,却是文学和书画。

加上生母和生父都笃信佛教,15岁时,天性聪慧的李叔同便有了“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感悟。

但李叔同没想到的是,他的人生会比自己想象中还要丰富和坎坷。

02

15岁时,李叔同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叛逆,那时的他,因为喜欢看戏唱戏,他迷上了天津一个唱戏的名伶杨翠喜。

每天晚上,李叔同都会去杨翠喜唱戏的天仙园看戏,有时戏瘾上来了,“高阶票友”李叔同甚至还会亲自指导杨翠喜唱腔身段,晚上,他还会打着灯笼送杨翠喜回家。

一来二去,李叔同和杨翠喜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俩人都喜欢上了对方。

然而,李家三少爷迷上戏子的事情传扬开来后,李叔同的母亲却说什么不能接受,她拿出一包老鼠药以死相逼李叔同和杨翠喜分手。

最终,李叔同拗不过母亲,只能含泪挥别杨翠喜。

而为了让儿子从戏子的爱情中走出来,李叔同的母亲飞快地给他订下了一门亲事,一个姓俞的茶商之女。

(杨翠喜)

为了不让母亲伤心,李叔同违心接受了这门婚事,但是他娶了俞氏,甚至还让她怀上了孩子,但他却从没有爱过她。

同时也在这一年,李叔同参加了天津的儒学考试,这原本也是读书人想要进仕的最好途径,然而,打从心底不喜欢八股文,讨厌官场的李叔同,却大胆地在考场上批判起了八股文,迎接他的,自然是科举失败的收场。

也正是在这时候,戊戌变法开始。

极度厌恶旧制度的李叔同,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展示了极大的兴趣,他甚至亲自刻了一方写着“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来宣扬自己的立场。

但李叔同没想到的是,戊戌变法会以失败告终,连带着他自己,最终也成为了政府要逮捕的一员。

这时候的李叔同,已经和哥哥分家了,早在结婚时,他的哥哥就拿出了30万元巨款给李叔同,于是李叔同就带着钱和母亲王氏,妻子俞氏一起,来到上海的法租界,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

在上海,因为李家在这里有钱庄,李叔同可以随意支取钱用,他的经济更加阔绰,于是他就以富家公子的身份和上海的名流们交往,自己也因此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有后来和李叔同一起,号称“天涯五友”的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他们五个人结成了“金兰好友”,每天都谈诗论文,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03

这其中,李叔同又和许幻园的关系最好。

在许幻园宅院里的城南诗社中,李叔同写出了不少有名的文章。

他的《拟宋玉小言赋》,名列文社月会第一,他甚至还和画家任伯年设立上海书画公会,一边写文,一边画画,还一边出版书画报纸刊物。

与此同时,李叔同还和上海著名的诗妓李苹香来往甚密,李苹香不仅长得美,同时也非常有才华,加上被迫堕入风尘,正是李叔同喜欢且同情的对象。

只是可惜的是,最终俩人之间还是以离散收场。

在上海,李叔同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蔡元培主持的南洋公学,当时的他,颇受蔡元培的青睐。

李叔同一度也以为自己找到了真正为之奋斗的方向,他在蔡元培的指导下,先后出版了《法学门径书》和《国际私法》,他甚至还和许幻园,黄炎培等人一起成立了“沪学会”,一边开办补习班,举行演说会,还写了《祖国歌》等广为流传的歌曲。

很快,李叔同就成了全国闻名的音乐家。

也正是因为李叔同,从此中国的教育史上有了音乐课。

但就在这时,李叔同的母亲却去世了,王氏去世时,一度后悔曾经的自己对李叔同太过严格,留下遗言让他“以后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好”。

母亲的去世,带给李叔同巨大的震动和悲痛,他给母亲举办了一个简单的葬礼,就抛下妻儿,和好友许幻园一起去了日本留学。

在日本,李叔同考上了东京上野美术学校油画科,跟随着日本画家黑田清辉学习油画,同时他还在东京的音乐学校兼修音乐理论和钢琴,还创办了一本名为《音乐小杂志》的刊物。

这本刊物也成了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音乐刊物。

这时候的李叔同,也从一介名门贵公子,转变成了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戏剧上,他组织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亲自设计舞台的布景,人物的化妆,服装和道具,甚至男扮女装亲自出演戏剧《茶花女》的女主角玛格丽特。

绘画上,他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堂人体写生课不说,他还爱上了自己的最后一任妻子,自己的人体模特,日本女孩诚子。

诚子虽然只有19岁,但因为仰慕李叔同的才华,很快就对他有了好感,虽然知道他已经有妻室,却还是死心踏地地爱上了他。

04

有了诚子的陪伴后,李叔同在日本度过了一段颇为平静的日子,直到1911年4月,他从东京上野美术学校毕业,带着诚子一起回到了中国。

此时的中国,形势依旧不太平,到处都在闹革命,正是旧的秩序未清,新的世界还没建立起来的时刻,但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李叔同家在上海的银号竟然也倒闭了。

至此,李叔同彻底告别了富家公子的生活,为了养家糊口,他来到上海的城东女学任教,还成了《太平洋报》的一名主编。

直到一年后,34岁的李叔同,成了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一名老师,教授音乐和绘画。

在浙江省立师范,李叔同的才华以另一种形势发挥出来,在这里,他培养了多名有才华的年轻人,像丰子恺,刘质平,吕伯攸等。

(在日本留学时,中间人物为李叔同)

这些人,后来无一不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

当了老师的李叔同,为人做事依旧认真无比。

他是最敬业的老师,永远都会认真备课,总是先于学生走进教室,板书永远整齐,也永远不会浪费学生课堂上的半点时间。

不仅如此,对于那些家境贫穷的学生,他也总是施以援手。

就像他的学生刘质平因为家境贫寒无法继续学业时,是他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拿出钱来,一直供刘质平读到毕业。

但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拥有那么多的有爱好又心地善良的人,最终却选择了出家。

其实李叔同与佛门之缘,早在小时候就已经可以看出端倪。

李叔同的母亲从小信佛,父亲李世珍也崇尚佛法,李世珍的晚年因为虔诚拜佛,为人宽厚,被天津人称为“李善人”。

那时的他,每天耳闻目染得最多的,就是佛经。

等到了1915年时,在杭州教书的李叔同,业余最喜欢做的事,竟然也变成了去寺院听佛音和读佛经。

直到有一次,任教的学校来了一位名人演讲,当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去听讲时,只有李叔同和好友夏丐尊,却远远地躲到西湖湖心上的亭子中喝茶。

到了这时候,热闹已经不是李叔同想拥有的。

而夏丐尊的一句话,却也打开了李叔同内心长久以来的孤独和迷茫。

他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是这一句话,既像一颗光亮的流星划过黑暗的天空,又像一记清脆的鼓捶,敲响了久未出声的锣鼓。

是啊,何不出家,何不远离人世,找个真正的清净和自在,抑或寻找真正的和光同尘?

05

民国1916年冬天,李叔同在杭州的虎跑寺断寺17日之后,自觉身心愉快,是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宁静。

于是1917年,李叔同再次来到定慧寺礼佛,这时候的他,对佛的信仰和认定,已经非之前的断食能比了。

最终,这一年的7月,李叔同安排好了妻子俞氏和两个儿子,又给日本妻子诚子准备了一大笔钱,就决然地剪下自己的一缕头发,随信寄给诚子后,就毅然地走进了寺庙,成了真正其中的一员。

而在这之前,他早已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起落繁华灰败不由人定,不为人控,就像1914年的冬夜里,多年好友许幻园在大雪中敲开大门告诉自己:

“叔同,我家破产了,你保重。”

随后一人孤单地消失在茫茫雪夜。

也许,那时候的李叔同,就已经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与悲哀。

就像他在歌曲《送别》中写的那样: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也许,人活一生,最该追求的,从不是外在的荣耀,而是内心的清静和自在。

而从1918年受戒之后,这世上也再无天才绝艳的李叔同,取而代之的,是只有青灯古佛,布衣僧鞋的弘一法师。

于是,也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有人说,李叔同对日本妻子太残忍了,毕竟夫妻一场,为什么要对一个爱自己至深,甚至还惜离乡背井陪自己那么久,到那么远的地方来生活的女人那么残忍?

也有人说,李叔同是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没有人也不可能让人只为了你,放弃了自己真正想走的路,放弃了自己真正的人生。

从这一点来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所以,出门豪门的翩翩贵公子,最终褪变成布衣素食,严守戒律的弘一法师,也不算奇怪吧,就像曹雪琴所著的《红楼梦里》,中国古代最顶级的贵公子贾宝玉,最后的归宿不也是在一片白茫茫真干净中,成了修行的一员?

从这一点来看,39岁就看透世象,忠于自己的李叔同还是幸运的,因为这样的他,至少比活到青丝如雪,时间已逝时再来后悔一生都没能按自己的心愿活过的人幸运。

走你想走的路,而不是走好走的路和走别人让你想走的路。

追求自我的路上,虽然艰难坎坷,但每走一步,都有向上和抵达的喜悦。

来源:6点人物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