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个想法下碰到有人针对那个小说里真菌感染发表了一个评论,内容如下‘一个真菌感染搞得像通过空气就传播的艾滋病似的’,我回复‘艾滋病不是空气传播的’。她说‘我就打个比方,你不懂吗’,后面巴拉巴拉发了好几串文字,意思是我非要和她犟,她再附加一句‘不想教你语文,别
“在一个想法下碰到有人针对那个小说里真菌感染发表了一个评论,内容如下‘一个真菌感染搞得像通过空气就传播的艾滋病似的’,我回复‘艾滋病不是空气传播的’。她说‘我就打个比方,你不懂吗’,后面巴拉巴拉发了好几串文字,意思是我非要和她犟,她再附加一句‘不想教你语文,别回复我了’,我想再回复,发现被她拉黑了…”
事实是,你没错,但她也没错。只不过你俩不在一个频道。
感谢邀请,我是王医生,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12年,同时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先来说,你说的专业知识是绝对正确的。因为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就是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不包括空气传播。
因为空气接触的方式,达不到足量病毒通过皮肤或者黏膜的缺口进入另外一个人的体液循环的条件。空气里面没有传染性体液,更不可能发生体液交换。
所以你说空气不会传染艾滋病是客观科学,且准确无误的。
但为什么说她也没错呢?你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不用不可思议。因为她也是认同空气不会传染艾滋病的,只是她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比喻”。
比喻是一种通过相似性联系将不同事物进行类比描写的修辞手法,由本体(被描述对象)、喻体(类比对象)和比喻词(如“像”“是”等)构成,主要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在这个句子中,“真菌感染”是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通过空气就传播的艾滋病”是喻体,也就是用来作比喻的事物。“搞得像……似的”是比喻词,起到了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作用,表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她其实是用了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想表达的意思是,文章中描述的对真菌感染的过高关注引发了不恰当的恐慌,就像人们想象中认为空气会传播艾滋病的那种恐惧和过度反应一样。
她觉得这种恐惧没有必要,是被过分夸大了的,因此,她其实是认同艾滋病不会通过空气传播的。
所以说,你们俩都没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你是就句子本身来理解,而她是通过比喻的方式进行表达。
有时候,视角不同,看到的事物就不同。我们努力去改变事物本身,但是当努力也达不到的时候,就不要执着于改变事物本身,而是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如果你想放松,可以用更积极乐观的视角去看待更多的事物。
来源:妇产科的陈大夫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