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规模宏大、军容雄壮,展示了我国大量新资战斗力的阅兵虽然结束了,但给世界造成的影响力和冲击力,显然才刚刚开始,此次阅兵告诉全世界一个真理,真正的文明利器掌握在中国手里,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月亮]伴随着80门礼炮的齐鸣声,大阅兵开始了,全程高能,随便一个都是亮点,最后更是伴随着惊讶和赞叹声,阅兵顺利落幕,但这才是真正的开始。
这场规模宏大、军容雄壮,展示了我国大量新资战斗力的阅兵虽然结束了,但给世界造成的影响力和冲击力,显然才刚刚开始,此次阅兵告诉全世界一个真理,真正的文明利器掌握在中国手里,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今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成为全球目光的焦点,这里正在举行的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集会。
从路透社到英国广播公司(BBC),全球主流媒体的镜头都对准了这里,但他们捕捉到的画面,以及解读出的信息,却可能通向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场活动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周年纪念,它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全球性沟通,在北京的上空和长安街的地面上,同时构建两套平行但逻辑自洽的叙事,一套是说给大洋彼岸的战略竞争者听的,另一套则是讲给广大的合作伙伴与朋友们。
这两种叙事一个关于技术硬实力的最终摊牌,一个关于地缘软联盟的未来图景,共同构成了解读这场阅兵的完整密码,而这阅兵的第一层叙事,无疑是写给西方世界的一封“技术宣言”。
这封信的核心内容直白得有些残酷,中国军事工业体系的优势,可能已经不是追赶的问题,而是一个代差正在形成,他们面对的不只是几件新装备,而是一整套他们已经失去、无法复制的强大体系。
国际媒体的镜头当然不会错过那些最震撼的画面,新加坡的媒体就直言,这展示了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决心,这种决心具体化为长安街上驶过的整齐装甲车队,以及呼啸着掠过天际的战斗机梯队,北京的一位网约车司机看着天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名场面”。
这话说的一点没错,这确实是名场面,此次阅兵的装备展示规模宏大,解放军几乎是把压箱底的新质战斗力都拿了出来。
当东风系列的弹道与巡航导弹缓缓通过广场,当鹰击系列反舰导弹露出真容,当红旗系列防空反导系统昂首挺立,一种无声的威慑力弥漫开来。
更不用说天空中首次亮相的歼20S和空警500A,以及地面上那些大小不一、用途各异的无人装备集群,这一切都在清晰地宣告,在远程打击、反舰作战、防空反导乃至争夺制空权这些关键领域,天平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倾斜。
部分欧美人士看到这一幕,感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他们私下里称之为“噩梦成真”,但公开的媒体论调却显得有些精神分裂。
法国媒体抓住一些西方领导人缺席的事实大做文章,试图论证这是一次失败的、被孤立的活动,而美国媒体则玩起了心理按摩,宣称如此快速的新装备换装,一定会引发解放军内部的混乱。
这种矛盾的言论暴露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无力感,一方面他们不愿承认自己在军事技术上已经落后,且这种落后可能是无法挽回,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深深恐惧于既有世界秩序会因为这种军事劣势而彻底瓦解。
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航母战斗群,那些被视为“文明利器”的军事霸权象征,在新的技术体系面前,显得越来越像一戳就破的“虚假”泡沫。
真正让对手感到绝望的,其实并不是这些看得见的武器本身,而是那个支撑着武器研发与生产的、看不见的庞大体系,这才是中国真正的“文明利器”,西方一些分析人士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理解这种体系的能力。
那么这个体系到底是什么呢?它是由国家进行高效调控的完整工业经济,是由无数军民研究院所组成的协同合作网络,是由中船、航空工业、航天科工这些巨型国企构成的坚实骨架,更核心的是它拥有一套特殊的军备研发采购与定价制度。
这套体系的优势甚至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毛细血管,正是因为有廉价而优质的公交、地铁、水电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才能在极低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下运行,这直接带来了一个惊人的结果:军事工业实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低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率。
一个最直接的例子摆在眼前,中国的新一代驱逐舰,无论是在吨位还是技术先进性上都全面超越对手,但它的建造成本却不到美国同类舰船的一半,这种成本的控制能力,是任何一个依赖私营军火商和金融资本逻辑的国家都无法想象的。
罗斯福时代的美国,就曾经拥有过类似的国家调动体系,上世纪20到40年代的苏联,也曾凭借类似的体系创造了工业奇迹,但后来它们都在各自的改革中亲手瓦解了这套体系,将他们的优势拱手让人。
如今西方的困境是肉眼可见的,北约的军事工业在需要扩产时,反应速度慢得惊人,美国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的高超音速导弹项目,搞了数年却迟迟没有结果,这种体系性的衰退才是他们面对天安门广场上钢铁洪流时,内心真正恐惧的根源。
如果说第一重叙事是冰冷的钢铁宣言,那么阅兵的第二重叙事则充满了温情与敬意,这是一次面向广大非西方世界的“联盟召唤”,它通过精心设计的嘉宾阵容和外交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一幅全新的国际关系图景。
在这个图景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基于互相尊重和共同历史记忆的真诚友谊,而最直观的画面就呈现在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台上,那本身就是一幅浓缩的地缘政治地图。
BBC的记者也特别注意到了广场上庄重的布局和可容纳超过五万人的观礼台,坐在这里的有来自五大洲的众多国家领导人,地域代表性极其广泛。
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以及来自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等国的元首,他们的出席与一些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的缺席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不只是外交礼节,更是一种清晰的站队。
阅兵成了深化核心伙伴关系的绝佳舞台,俄罗斯媒体对普京的访问进行了全程追踪,一个特别的细节被反复提及,普京乘坐的专车悬挂着印有两个“8”的特殊中国车牌,这种安排被普遍解读为东道主在文化层面的高度尊重。
普京本人也选择从天津乘坐悬挂中国本地车牌的汽车前往北京,用行动表达亲近,他在会晤中直言,俄中关系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共同庆祝这一胜利意义非凡。
而另一位重量级嘉宾——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则是乘坐他的专列从平壤抵达北京,这不仅是他担任最高领导人以来的第五次访华,更是他首次出席类似的大型多边纪念活动,朝鲜媒体对此的评价是,这次访问延续了两国七十余年的深厚友谊。
这种对友谊的强调甚至超越了当下的地缘政治利益,主办方特意邀请了来自14个国家的50名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其中甚至包括了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代表,这背后的用意深远。
所以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场在9月3日举行的盛大仪式?它绝不仅仅是北京街头布置的那些立体花坛所营造的纪念氛围,也不仅仅是BBC总结的那个向世界传递实力、影响力与民族自豪感的窗口。
西方最深层次的恐惧,或许并非来自那些导弹和战机,而是他们隐约感觉到,中国或许真的会用这套“真正的文明利器”,去推广一个没有剥削、共同发展的真正新秩序。
因此当战机梯队划过天安门上空,当民众为之欢呼时,真正的冲击波并非来自发动机的轰鸣,而是其背后所代表的那个正在加速成型的新世界格局。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