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8月,NHK国际台中文新闻播报员胡越在直播中擅自修改新闻稿,将"尖阁诸岛"表述为"中国钓鱼岛"。这一行为在一年后引发法律纠纷——东京地方法院判决其赔偿1100万日元(约合54万元人民币)……
2024年8月,NHK国际台中文新闻播报员胡越在直播中擅自修改新闻稿,将"尖阁诸岛"表述为"中国钓鱼岛"。这一行为在一年后引发法律纠纷——东京地方法院判决其赔偿1100万日元(约合54万元人民币)……
失业君小编 | 文
网络 | 图
该事件源于2024年8月NHK《新闻观察9》节目中的突发状况。负责国际台中文新闻播报的中国籍外聘人员胡越,在报道钓鱼岛相关新闻时,未按照既定稿件播报,而是将"尖阁诸岛"改读为"中国钓鱼岛"。由于节目为现场直播,这段未经审核的表述被完整播出。
据日本东京地方法院2025年9月1日通报,被告胡越(笔名)因未出庭应诉或提交答辩材料,被判全额支付NHK主张的1100万日元赔偿。NHK在诉讼中强调,胡越的表述"违背新闻原稿及日本社会共识",导致机构国内外公信力严重受损,不得不公开澄清并致歉。
此案不仅凸显领土争议的复杂性,更折射出跨国职场中个人表达与机构规范间的深层矛盾,为全球化从业者提供多重启示。首先,职业契约精神至关重要。媒体工作者无论是正式员工还是外聘人员,都需严格遵守既定的编辑方针与播报规范。在涉及敏感议题时,擅自变更既定内容往往面临严厉职业后果。
然而,这一事件的特殊性在于涉及民族认同和领土主张这一极其敏感的话题。当事人作为中国公民,面临着国家认同与职业要求的双重压力。这种困境在许多跨国职场环境中都存在,尤其是当雇主的立场与员工的个人信念或国家认同存在冲突时。
NHK在诉讼中强调,胡越的言论“与日本公众观点不同”,导致机构“在国内外的信誉显著下降”。这一陈述本身揭示了公共媒体在涉及国家主权争议时所谓“中立性”的局限性。实际上,许多国家的公共媒体在国际争议话题上往往反映本国官方立场,而非绝对中立。
这对媒体从业者提出了职业伦理难题:当媒体机构的编辑方针与报道者的个人信念冲突时,如何取舍?特别是在涉及历史、领土等高度敏感的问题上,是否存在超越职业规范的更高伦理责任?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答案,但胡越案例表明,个人选择可能带来沉重的职业和法律后果。
本案也突出了跨国职场人士面临的文化导航挑战。在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跨国机构工作或为外国雇主服务,常常需要在不同国家立场、文化价值观和专业要求之间寻找平衡。
最佳实践表明,跨国职场人士应当在入职初期就明确了解机构在敏感问题上的政策和预期,评估个人能否在这些框架内工作。如果存在根本性冲突,可能需要重新考虑职业选择,而非在关键时刻做出可能违反契约的决定。
从组织机构角度,NHK事件揭示了外部工作人员管理和直播节目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媒体机构需要加强制作流程管理,包括对关键岗位人员的背景审查、明确沟通编辑方针,以及建立技术保障措施(如延迟播出系统)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同时,机构也需要反思如何处理这类事件带来的声誉风险。NHK选择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赔偿,这一决定本身也可能带来额外的舆论关注和声誉影响。组织在处理类似违规事件时,需要在法律维权、舆论影响和员工关系之间找到平衡。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胡越案例为跨国职场人士提供了多个启示:
①明确理解雇佣契约和职业规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敏感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个人信念和情感表达需要与职业责任相平衡。
②在跨国工作环境中,需要提前了解并评估文化和政治敏感话题可能带来的职业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③组织也需要从这一案例中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多元文化团队,明确沟通期望和价值界限,同时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这起价值千万日元的职场事件最终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职场中,个人表达与机构规范之间的界限需要被谨慎对待,特别是在涉及国家认同和领土主权等高度敏感的问题上。无论是雇员还是雇主,都需要在尊重个人信念和维护职业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而这往往需要超越法律条款的文化敏感性和伦理思考。
议
网友热议
@九万里VKP(IP晋):
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得失算什么呢?支持胡越的勇气!NHK这么起诉反而显得小气了……
@SaraWang(IP沪):
媒体本应客观中立,但涉及主权问题哪有绝对中立?NHK用日本官方立场要求中国籍员工本身就不合理。
@广州12yingying(IP粤):
54万买个爱国热搜,值了!但跨国职场人还是要引以为戒,提前了解红线在哪里。
@陈智棉1984(IP黑):
NHK号称公共媒体,起诉个人索赔天价,与其形象不符。危机处理反而造成更大声誉损失。
@Watts996(IPUSA):
在民族情感与职业契约间抉择是跨国打工人的永恒难题。此事没有赢家,只有反思
。
最后一条,
but,爱国无错……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