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愚园路1315弄,花木掩映着一栋砖木水泥结构的三层西式楼房。这里不仅是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曾居住多年的地方,如今更成为承载红色记忆、传递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地标,一起来看看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吧~
在愚园路1315弄,花木掩映着一栋砖木水泥结构的三层西式楼房。这里不仅是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曾居住多年的地方,如今更成为承载红色记忆、传递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地标,一起来看看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吧~
1927年4月21日,路易·艾黎怀揣着仅够维持数周的生活费踏上黄浦江畔。但命运的转折,始于他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的工作——任队长级督查期间,他因检查防火措施走进缫丝厂,目睹童工赤脚站在轰鸣锅炉前每日工作12小时的惨状,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回新西兰的一切想法都烟消云散了”,艾黎决心为中国底层百姓“进行根本的变革”,上海自此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1932年至1937年,艾黎定居愚园路1315弄4号楼。这处寓所不仅是他的生活空间,更成为秘密革命工作的“据点”:底楼有会客室、餐厅和带车床的工作室,顶楼则按照共产国际指示,设置了一处秘密电台。电台由与艾黎同住的英国共产党员、上海美商电力公司电器工程师甘普霖负责,两位德共女党员协助他工作,与在国内一些地方进行长征的红军保持通讯联系。
在愚园路上,艾黎还经历了一场“冰箱漏电”的惊险经历,至今仍被视作他守护革命火种的生动缩影。那是1937年的一个周日,艾黎正在走廊喝茶,突然看到由巡捕、包探和上海电力公司工程师组成的检查小组挨家挨户排查漏电,眼看就要到自己家。当时电台电线来不及拔掉,艾黎与甘普霖只能强装镇定迎接。检查小组先到厨房,在冰箱处发现漏电,甘普霖立刻大喊“冰箱漏电!冰箱漏电!”,艾黎趁机将众人请到餐室,斟酒热情招待后欢送离开,成功让秘密电台躲过检查。面对挚友马海德“是否害怕被敌人抓住”的疑问,艾黎坚定回答:“要干革命就应当置生死于度外,只要下了这样的决心,就什么也不怕了。”
在此期间,经美国进步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引荐,艾黎结识宋庆龄,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情谊。他加入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系统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更利用工部局身份掩护中共地下党员,为红军购买物资、转运人员武器、分发秘密印刷品,成为中国革命的“忠诚朋友”。宋庆龄曾评价他:“是新中国诚实、忠诚、不屈不挠的朋友,我极端相信他。”
艾黎与上海的缘分,一直延续至今。1992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愚园路1315弄4号楼被列为市级纪念地;2014年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逐步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
为更好留存这段历史,2021年6月,华阳路街道在愚园路1315弄打造“愚园人家红色印记”路易·艾黎微展厅,开放后迅速成为市民“家门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长宁区与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华东联络处合作,启动艾黎故居修缮工程,历经一年多的努力,路易·艾黎故居于当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
修缮后的故居还原了艾黎居住时的会客室场景,书橱、写字桌、靠椅等家具均参照20世纪20—30年代风格配置,更藏着诸多珍贵展品:艾黎长孙段海龙捐赠的打字机,曾陪伴艾黎完成《艾黎诗选》及多份旅行报告;重外孙何洋捐赠的签名书籍与亲笔家信,字里行间满是他对中国的深情;小型便携电子管收发报机、二战绑腿电键、桌面两用电键及军用电台耳机等文物,让人直观感受当年秘密电台的工作场景,也让人想起“冰箱漏电”事件中艾黎守护革命的机智与勇敢。
故居的“新生”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助力。姚家角居委会主任与多位楼组长主动担任“故居守护人”,筹备期间协调居民意见、推进改造落地,开放后负责环境照护与讲解,向参观者讲述艾黎在愚园路居住期间的革命小故事。如今,故居与微展厅共同承担街区党群服务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功能,既是社区党员学习教育的党建阵地,也是居民议事的公共空间,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触摸红色历史,感悟艾黎“中国给了我生活的目的”的赤诚初心。
图片为资料图
撰稿:李媛媛
编辑:陈 莎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来源: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