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亮剑:是时候重新定义百洋医药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3 17:30 1

摘要:经过“品牌驱动”的发展阶段,百洋医药奠定了稳健的盈利基础,也确立了立身之本。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品牌运营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7.16亿元,收入占比提升至72.41%。

“商业化平台龙头”曾是百洋医药最鲜明的标签。但如今,这一标签正在被“创新药企”渐渐覆盖。

从“品牌驱动”的立身,到“平台驱动”的壮大,再到以“创新药企”开启第三次跃迁,衡量百洋医药的价值尺度已开始改变。

是时候可以从一个创新药企的维度,而非一家医药商业公司,来重新定义百洋医药了。


01

向创新药企转型


中国医药产业的江河正奔涌向前,从仿制到创新,从营销为王到价值决胜,每一家企业都在这股洪流中寻找自己的新航向。百洋医药便是其中之一。

自2005年成立以来,百洋医药已经完成了两次漂亮的蜕变。

“第一变”发生在公司的第一个十年:百洋医药成功孵化了迪巧、扶正化瘀、泌特等品类领导品牌,积累形成专业高效的品牌运营能力与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

经过“品牌驱动”的发展阶段,百洋医药奠定了稳健的盈利基础,也确立了立身之本。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品牌运营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7.16亿元,收入占比提升至72.41%。

为了转向平台化发展,百洋医药在第二个十年开启了“第二变”:构建第三方商业化平台,与众多国内外领先药企达成合作,打造“品牌高速公路”,助力优质产品可及并释放品牌价值。

在“平台驱动”的发展阶段,百洋医药成为了国内首家以商业化为主营业务的医药上市公司,实现了规模和盈利能力的跃升:2020-2024年,公司总营收从58.79亿元增长至80.94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73亿元增长至6.92亿元,始终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持续增长的业绩带来充沛的现金流。2022-2024年,百洋医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3.06亿元增长至8.14亿元,账上总现金从10.75亿元增长至15.12亿元。尤其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账上总现金达到19.9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在充足现金流支撑下,百洋医药迎来了“第三变”:正在向创新药企转型。

百洋医药在财报中表示,在第三个十年发展阶段,坚定推进“品牌、创新、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一边持续强化核心品牌的市场地位,筑牢发展根基,一边通过战略性创新投入,推动创新产品导入临床和储备管线高效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正在向创新药企转型,新品导入与创新投入短期内会让公司面临资源投入的压力,短期业绩难免会有波动。

不过,随着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实现商业化落地,成功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百洋医药将彻底打开未来的想象空间。


02

第二增长曲线浮出水面


百洋医药采取何种策略进行创新转型?创新转型走到哪一步了?

百洋医药在财报中指出,随着即将迎来第三个十年,公司开启了生态化创新战略,持续推进“投资孵化+商业化”双轮驱动,聚焦First-in-Class和源头创新成果转化,投资真正能优化临床场景的创新项目。

近年来,百洋医药持续加大对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的投入,投资多家前沿公司、合作多款创新产品:

2024年并购百洋制药后,公司整合了高端制剂生产平台与现代中药平台,为创新转化提供产业化支撑,收获扶正化瘀这个抗肝纤维化市场份额第一的产品;

2024年11月,百洋医药战略投资华昊中天,成为其基石投资者,并获得其全新一代微管抑制剂化疗药物优替德隆注射液(商品名:优替帝®)的中国大陆地区商业化权益;

2024年11月,百洋医药领投了ZAP Surgical公司7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6亿元)的E轮融资,并且获得了ZAP-X®火星舟放射外科手术机器人及相关配件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的独家商业化运营权益,并推动在国内打造放疗设备的全球生产基地。

2025年8月,百洋医药斥资1亿港元战略投资“中国罕见病第一股”北海康成,并且获得北海康成旗下特定罕见病产品在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地区的推广权。

纵观其战略布局,百洋医药并未选择业内常见的Fast-follow或License-in模式,而是采取“战略合作+投资孵化”的策略,创造了产品收益与股权收益的双重价值。这种模式,能让百洋医药同时获取产品商业化带来的稳定收益与被投企业成长带来的股权增值收益。

更重要的是,基于临床洞察和创新趋势研判能力,百洋医药已构建起具有临床差异化和市场潜力的创新药械产品管线,第二增长曲线加速崛起。


03

创新猎手的管线布局


在今年的半年报中,百洋医药首次披露了其创新管线布局,布局虽初具雏形,但其具体方向与潜力值得关注。

例如,在肿瘤领域已开始商业化的新品,百洋医药布局的新一代埃坡霉素类药物优替德隆是近十几年来全球获批的唯一新分子微管抑制剂,其最为独特的临床价值是能通过血脑屏障,在HER2阴性乳腺癌脑转移治疗领域建立起了差异化临床优势,而且具有疗效更佳、安全性更优、抗癌谱更广、不易产生耐药性等多重优势,已于2025年1月启动推广工作,目前已覆盖全国超过500家医院,开展研究者发起研究30余项。

无独有偶,百洋投资的ZAP-X也是专为脑部肿瘤精准放疗而设计的,相较于传统脑部放疗的伽马刀,它不需要放射性钴源配置,减少了建造成本;当然,更重要的是要看临床价值,它能够实现数千个角度的照射,对肿瘤杀伤更精准,对正常组织保护更好。目前设备已获全球24个国家及地区的上市许可。华泰证券研报预计,ZAP-X从2025年开始产生收入,预期2025年确认收入约1.5亿元。

针对脑肿瘤治疗的世界性难题,百洋医药的这两款药械组合拳,势必将在临床上产生巨大价值。

在核药领域,百洋医药于2023年与瑞迪奥(吉伦泰)签署商业化合作战略协议,获得后者99mTc-3PRGD2、99mTc-HP-Ark2、 99mTc-POFAP在内的系列放射性药品及SPECT等影像设备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商业化运营权益。

其中,FIC创新核药99mTc-3PRGD2是以整合素为靶点的RDC药物,主要用于胸部肿瘤等显像,包括肺部原发肿瘤及转移的诊断、鉴别及评估,是我国首个核医学放射诊断1类创新药、全球首个用于SPECT显像的广谱肿瘤显像剂,可以更早期、更精准地诊断肿瘤组织的良恶性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改变了长期以来SPECT影像技术不能用于肿瘤诊断、分期、疗效监测的技术现状,目前已进入上市申请优先审评通道。

1类放射性诊断药物靶向HER2的99mTC-HP-Ark2分子探针,即将开展Ⅰ期临床研究,用于筛选HER2阳性肿瘤患者,指导治疗;靶向FAPI的99mTc POFAP,用于广谱肿瘤显像诊断,如肝癌和肠癌,目前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诺华在核药领域的成功,让RDC药物赛道成为了MNC巨头的必争之地。从长远看,2026 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有望超百亿美元,诊断类核药目前占比近七成。据中国核安全局数据,预计2025年国内放射性药物市场规模达93亿元人民币,2030年将增至260亿元人民币。百洋医药前瞻布局了多款核药,足见其眼光之毒辣。

百洋医药主要合作项目研发进展情况

图片来源:2025年半年报

管线中还有一款骨健康药物,百洋医药从莱博瑞辰获得了多肽偶联药物(PDC)RAB001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商业化权益,该药是针对非创伤性骨坏死的全球首创(FIC)创新药,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归巢、迁移及成骨分化的能力,而且对骨质疏松治疗也具潜力,目前正在开展II期临床研究。

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治疗骨坏死的特效药物获批,手术治疗存在创伤面大、副作用大、恢复困难等特点,因而针对骨坏死的治疗药物存在巨大的临床需求。据统计,全球骨坏死患者高达3000万人,其中中国约1000万人,每年新增约20万人。RAB001有望成为全球最先上市的靶向治疗骨坏死1类新药,填补治疗骨坏死领域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与ADC药物相比,RAB001所属的多肽偶联药物(PDC)具有分子量小、肿瘤穿透性强、免疫原性低、生产成本较低、相对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等特点,成为继小分子靶向药、单抗、ADC之后的下一代抗癌靶向药物。目前PDC赛道相对宽松,百洋医药提前进行前瞻性布局有望领跑国内相关药物研发。

综上可见,百洋医药主要专注更具前瞻性、壁垒更高、临床价值更大的创新领域。尽管这条路更难走,却能真正推动临床场景的优化,创造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


04

结语


医药行业的巨轮从未停止转向,有人被浪潮吞没,有人却借势远航。百洋医药显然属于后者,其战略转型既是应对行业变革的主动求变,更是基于自身优势的长远布局。

从创新转型已见显著成效可以看出,百洋医药的转型升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激动人心。我们不得不承认:百洋医药,急需被重新定义。

资本市场最深刻的机遇,往往源于“认知差”。对于亏损多年且仅有个别管线的企业,尚能获得市场高估值,那么对于这家持续盈利,又积极转型谋求发展的企业,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其进行价值重估。

来源:药械Talk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