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上个月老刘在店里和朋友打牌,才刚吃完晚饭就突然捂着肚子满头冷汗。一开始大家还以为他胃不舒服,结果接连半个小时还是缓不过来。去医院一查才晓得,原来是老问题犯了——胃溃疡又在作怪。医生瞧着他的检查报告,皱了皱眉头:你怎么一直没管之前的反复胃痛?老刘苦笑说,平
还记得上个月老刘在店里和朋友打牌,才刚吃完晚饭就突然捂着肚子满头冷汗。一开始大家还以为他胃不舒服,结果接连半个小时还是缓不过来。去医院一查才晓得,原来是老问题犯了——胃溃疡又在作怪。医生瞧着他的检查报告,皱了皱眉头:你怎么一直没管之前的反复胃痛?老刘苦笑说,平时以为就是老胃病犯懒,没想到差点误了大事。
其实像老刘这种“有点痛再忍忍”的人一点都不少。很多人都把胃溃疡当成小毛病,只要不是“疼到站不起来”就拖着,直到不得不去医院为止。但你可知道,胃部一旦出现溃疡,身体其实早就发出求救信号,只是大部分人都没注意到。有些信号很微妙,甚至跟普通胃胀气、消化不良差别不大,但背后的健康隐患绝不容小觑。
今天咱们就聊明白:胃部溃疡来临时,身体究竟会有哪些异常表现?哪3个最关键的“求救信号”你真的能分辨出来吗?如果你常“胃不舒服”、习惯暴饮暴食、工作压力大熬夜多,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就千万不要错过了,也许能帮你提前避开大麻烦。
很多人以为胃溃疡就是老胃疼,忍忍、吃点药扛两天就好。但实际上,胃溃疡早期的症状容易被忽略,也很容易拖成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中国消化道疾病报告》曾经披露,我国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约为10%–12%,而且近几年年轻群体占比有快速上升趋势。
一旦胃黏膜出现破损,胃酸的刺激就更容易造成局部炎症、出血甚至穿孔。有数据显示,胃溃疡穿孔后死亡率可达13%以上。除了剧烈腹痛,很多患者都在早期反复经历一些“小信号”。错过这些提示,往往会让病情一步步恶化。
那么,胃部溃疡究竟会有哪些典型信号?医生总结出3个最值得警惕的身体反应——
经常反胃、恶心,饭后更明显
有时候你觉得肚子发凉、闷涨,不想吃饭,甚至连喝口水都想吐。这其实是胃黏膜受损后,刺激导致的反射性反胃恶心。通常在进食后半小时到1小时内更加突出。
临床统计发现,将近63%的胃溃疡患者在发病初期就有不同程度的反胃症状,尤其是那些经常熬夜、抽烟饮酒多、暴饮暴食的人更容易中招。
上腹部持续隐痛或灼烧感,进食能短暂缓解
很多人白天没啥事,就是到了晚上或者空腹就肚子开始“坠着疼”,或者像被火烧一样热,深呼吸都不敢。这些多半是胃溃疡导致的慢性黏膜炎症。
有医学观察显示,超过八成的慢性胃溃疡患者会有周期性腹痛的表现,有的人甚至连续两三个月都没有彻底好转。
别拿慢性腹痛当“小毛病”,反复发作的规律性疼痛通常意味着胃已出现较深层次的溃疡,如果拖下去很容易并发出血或者感染。
大便发黑、贫血乏力,精神状态差
这点最容易被人忽视:明明没拉肚子,却发现大便颜色偏黑、质地黏稠或像柏油样,自己还常常头晕没劲、脸色比平时苍白。
医生表示:消化道出血是胃溃疡最危险的信号之一,当溃疡面损伤到血管时,血液就会随消化液一起排出,渗入粪便中变成黑色。
医学数据显示,胃部溃疡导致轻度消化道出血时,有将近29%的患者首发表现就是大便颜色异常或明显的贫血乏力。一旦出现“黑便+乏力”,一定要尽快去正规医院消化内科做详细检查。
看了上面这些表现,你是不是才发现,自己平时觉得的“小胃病”其实暗藏大风险?
很多人平时只要不明显疼得厉害,就不往心里去。但事实是,胃溃疡本身反复发作,时间一长还可能发展为胃穿孔、出血乃至癌变,甚至可能威胁生命。
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有上述“3个求救信号”的第一项或多项,建议立刻调整生活饮食,别再硬撑或自作聪明“挺一挺”。那身体还能自己修复吗?其实做到下面这三点,恢复健康并不难:
规律饮食,保护胃黏膜
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过烫或刺激性食物,多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餐食,让胃有休整的机会。建议早餐和晚餐评分摄入,定时少量多餐,每顿主食搭一点蛋白质和新鲜蔬菜。
调查显示,良好的餐饮习惯能让溃疡愈合率提高约18%–22%,对于已有溃疡的患者来说尤其重要。
科学作息,减轻精神压力
长时间熬夜、精神紧张会引起肠胃神经紊乱,让胃酸分泌失控,胃黏膜更容易“穿孔”或恶化。建议每天保证充足睡眠,午间可以小憩半小时,有助于绷紧的胃部放松下来。
很多慢性胃病患者执行这一点后,1-3个月内自感胃痛明显减轻,消化能力改善。
定期体检,发现隐患早处理
即便没有严重症状,45岁以上人群、经常消化不良者都建议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胃溃疡在内镜下更易发现,能大大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如果家族中有胃癌病史,更需警惕。
临床数据显示,定期筛查让胃病恶化率下降了16.8%。
胃健康,其实离每个人都不远。不要以为只有年纪大的人才要注意——不规律饮食、高强度工作压力、爱吃重口味、老爱喝酒,这些都是胃溃疡的“加速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日常小改变,为自己的胃多一份保障。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临床消化病学》
3.《中国消化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4.《中华消化杂志》
5.《消化道溃疡院内处理与生活建议》
6.《胃肠溃疡患者营养与护理指导》
来源:科普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