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繁华热闹的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隐藏着拥有近1700年郡县变迁史的“粤东首郡·港澳源头”——南头古城。曾经的古城,原有大部分建筑与古城文化形象不符,居住密度大、基础设施破旧、环境品质差。现如今,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打卡”留念,南头古城经过一系列升级改造,
在繁华热闹的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隐藏着拥有近1700年郡县变迁史的“粤东首郡·港澳源头”——南头古城。曾经的古城,原有大部分建筑与古城文化形象不符,居住密度大、基础设施破旧、环境品质差。现如今,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打卡”留念,南头古城经过一系列升级改造,成为深圳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实现了蝶变重生。
近年来,南头古城创新保护思路和发展理念,在古城保护与利用的实践中,既保留城中村的烟火气,又推动社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积极打造超大城市城中村基层治理的“深圳样本”。
南头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坚持“城村共生”,持续探索城中村更新改造新路径
2019年,南头古城正式启动古城保护与利用,立足于粤港澳历史文化渊源以及深圳改革开放的城市生长史,坚持“修旧如旧”“绣花功夫”相结合模式,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将古城打造成深圳“网红打卡地”和文化新名片,古城文化影响力和居民生活幸福感均得到明显提高。今年,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项目二期顺利推进,完成90栋房屋改造任务,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基础上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和经济业态,通过空间改善、居民自治、文化供给等方式满足多元人群的复合需求。
近年来,南头古城积极探索多方共建机制,整体实施“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村民参与”的更新模式,遵循有机改造理念,以整体保留为前提,在保留城中村烟火气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原住民可留在当地,共享改造成果;优化城市界面,加强片区联动。古城和周围的市政公园中山公园、特色公园荷兰花卉小镇紧密相连,进一步提升片区的整体形象与功能性,打造“一花一园一城”的多元城市文化体验带;全面推进二期项目建设,推动古城深街小巷与主街协调发展,在一期“十字主街”的基础上,打造东西南北四个象限的“四大片区”,持续推进艺术文化空间建设和艺术植入。
聚焦“文化共荣”,打造系列文化活动品牌
为传承与创新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也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一个近距离感受历史与现代交融魅力的平台,今年南头古城累计举办各类文旅活动140余场次,尤其是春节“城南花开”和中秋国庆“花好月圆”系列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热烈反响,成功打造了南山区特色文旅消费IP和活动品牌。古城来访游客约1300万人次,累计接待来宾479批次,共计10036人次,其中国家级单位5批次、65人次;省级单位15批次、170人次;市级单位86批次、1350人次(其中包含外宾团体13批次,249人次)。
南头古城社区90%是青年人,社区联动团区委打造青年服务活品牌,设立“古城新声”音乐角、“公益钢琴角”,以接地气的音乐社群为载体促进青年朋友间的交流沟通。除此之外,南头古城挖掘群众体育潜力,成功举办“城BA”篮球赛,吸引了辖区企业商家、居民、居深港澳青年组成的16支队伍,200多名球员参赛,比赛吸引了线上线下近3万人次的观看,以赛事促交流、以赛事引客流。
推动“社区共益”,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合力
改造后的南头古城 “筑巢引凤”,截至今年8月,南头古城内现居住83名博士、156名硕士,怎样吸引专业人才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南头古城凝聚治理力量,成功孵化街道级社会组织“南头街道好奇庙社区营造中心”,以“社区主理人”路径大力培育“社区能人”,以真实议题进行全周期的沉浸式培育,吸引辖区众多设计师、规划师、企业人员以及居民踊跃参与进来。
凝聚共治力量,解锁基层治理“幸福密码”。南头古城拓宽新就业群体就业渠道,多层次搭建古城零工市场服务平台,形成了“线上平台带动线下基地”“线上体系拓展线下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的模式,逐步形成欣欣向荣的古城“活力零工圈”。
成立古城城“益”联盟,以社区党建为引领,关注古城商业的共益发展,搭建沟通议事平台,聚焦小微企业、文创美食商家、自由创业者和居民的需求点,加强社区、企业商家、居民之间的联动,达成资源互通,促成资源共享,让“城村”没有距离,共享古城改造成果红利。
基层治理要在用情、贵在精准。如今的南头古城,有展馆、书店、花店、广场、咖啡馆、茶餐厅等诸多供居民彼此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在保持自由鲜活、复合多元、真实原生、有机持续的同时,社区变得更舒适、更有人情味,生活业态也愈加丰富。
(《民生周刊》记者李雪)
本文来自【民生周刊】,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