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亲近大地》出版:向大地深处的礼敬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3 19:29 1

摘要:近日,陕西作家王飞以历史风物、日常生活、文化记忆为“大地主题”书写的散文集《亲近大地》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王飞以“探究密码般深沉”的书写,将个体命运织入大地的肌理。这种书写,既是对土地的深情告白,也是对自我精神原乡的艰难辨认与深情归依。

近日,陕西作家王飞以历史风物、日常生活、文化记忆为“大地主题”书写的散文集《亲近大地》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王飞以“探究密码般深沉”的书写,将个体命运织入大地的肌理。这种书写,既是对土地的深情告白,也是对自我精神原乡的艰难辨认与深情归依。

内容涉及山川地理、季节时令、饮食习俗、历史遗址等内容,书中既有宏阔美丽的描述,也有身边微小事物的生动描写,更有个体命运对人生的深情表白。既展露出博物学的严谨,又呈现着文学的细腻潇洒,行文沉静、风趣。以景入情,以情及物,写出了大地的美好与生命的蓬勃。

今日,“文學陝軍”邀您共读精彩书摘。

名家推荐

王飞的笔下有一股气息,这是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地气,是在生活里经过烟熏火燎的人气,是在历史风尘中摸爬滚打的天气,都是有根脉的,也是有胎记的,更是有情调的。各种气息扑面而来,令人沉醉,引人思古怀今,读来有着千里还乡的美妙。

——陈仓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小说家

《亲近大地》的山川地理自然抒写,让我们在俯瞰大地众物的时候,感受到一股诗意的冲击和哲理的浸润。孤静的行走、细致的体验、从容的写作,使王飞的散文呈现出一种引人注目的独立之姿。

——陈长吟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著名散文家

王飞是国内具有重要收获的散文家。《亲近大地》独行辽阔大地,以五十四篇沉静而灵动的文字,考索被藏匿的历史细节与动情的风物描写,铭刻山川地理、故土风光和生活影像,以博物学的严谨与文字的诗意潇洒,聆听大地深处延续万年的生命密码,也是个体生命融入大地的深情告白。

——柏峰 著名文艺评论家、散文家

散文集《亲近大地》,是一场用文字铺就的自然之约。作家以细腻笔触勾勒山川、草木、田园,在质朴的文字里,藏着对大地深深的眷恋。阅读时,你能嗅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自然的蓬勃生命力,找回内心那份与大地相连的宁静与归属感。我能够深切感受到,这是一本有分量,能被人记住的书。

——周养俊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作品节选

· 木塔往事

1941年1月22日,何正璜一行三人乘坐骡车在晓色中出西安南门,先后考察了小雁塔、大雁塔、曲江池、寒窑、宋家花园、吴家坟、木塔寺等地,回来时已是“暮色迷人”。从西门进城,在一个小饭馆中晚餐后,就回西大街民教馆里歇息了。骡车当然是比较慢的,但在当时的西安城,却是“交通要具”,可以看出,当天的行程是安排得很为紧凑。

何氏日记云,“半晌方抵木塔寺,建于隋。原隋文帝为献后所建禅定寺,宇文恺以京城之西有昆明池,地势卑下,奏建木浮屠以镇禳之,大业七年告成。武德元年,易名庄严寺,考得此处本为华林乡,木塔被毁于明季流寇,清康熙四十七年重修,但同治时又被毁于回乱,楼上之庙宇全毁无疑。遗殿在石阶上,僧人引我们上观,只见残垣败础,荒弃凄凉有如电影《夜半歌声》中之布景,想象昔日盛况,为之黯然。此寺建筑颇为特别,全体以青砖筑成,成一圆洞形,有如窑,不知何故。门窗中格花尚可取,砖刻二壁,亦为郊外所少见,按此乃兴废最多之一寺,乃亦佛家多称之劫者。”

何正璜大致把木塔寺的历史与彼时现状都交代清楚了。

这个寺庙的位置在当时长安城西南角的永阳坊,与曲江池正好形成西东对等的方位。起因于宇文恺所谓的风水平衡,因为它附近的昆明池地势有些低了,因而就须建高大的木塔来提振它的地气。依塔而立的寺庙,是隋文帝为亡妻独孤皇后追福的,称禅定寺。几乎同时,前后也就几年的天气,在它的西侧,亦在永阳坊内,隋炀帝为父亲文帝追福,又建了一座同等规模的寺庙,称大禅定寺,寺内木塔等同于前者,为七层,高约九十七米,周长约一百七十六米。这两座寺庙,占据了永阳坊的整个区域,至唐一代,甚至把它的北邻和平坊亦划了过来,成为长安城中规模最大的佛教场所。不过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唐武宗禁佛时,整座城池只留下了四座寺庙,其中永阳坊仅有禅定寺留存,而大禅定寺则遭到废毁,后虽有恢复,但还是在以后的战乱中消失了。禅定寺在明、清时期有所重建,但规模已不能与初时相比,同治年间又在战乱中遭到兵燹,日渐颓败,解放初期,僧人并入大兴善寺,寺内存物由市园林局木塔寺苗圃代管。

至于木塔毁于何时,则说法不一,何正璜谓“被毁于明季流寇”,有人考证,可能还应该更早一些,因为从元人李好文所绘《长安志图·城南名胜古迹图》来看,只有大、小雁塔,而并无两座木塔的图影,因而至少是毁于此书成书之前,即至正二年(1342年)。而何氏谓“考得此处本为华林乡”,是指唐时长安县行政区划,此地为华林乡所辖。华林乡北宋、明朝有所沿用,以后则似乎就消失了。至于此寺“有如窑,不知何故”,应是日渐衰落,蜷缩在窑洞中了,正如她在牛头禅寺考察时所见窑洞相同,以塬而建,为长安地貌特征。

禅定寺而后庄严寺,而后圣寿寺,都为隋唐时寺名的变化,“木塔寺”的得名大致为清以后民间的俗称,沿用至今。

公元618年,禅定寺来了一对年轻的僧侣,这便是19岁的玄奘法师和他的兄长长捷法师,他们在当时的高僧道基法师的引荐下挂单在禅定寺。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缢死在江都西阁,李渊也撕去尊隋的外衣逼迫隋恭帝禅让帝位,改国号为大唐,而大兴城也被改为了长安城。

作为唐高祖李渊的姨夫和姨母的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他们的祈福寺庙也被这位亲戚改了名,因为隋文帝曾自立法号,称“总持”,又呼独孤皇后为“庄严”,所以大禅定寺被更名为大总持寺,禅定寺被更名为大庄严寺。有唐一代,二寺一直保持着显赫的地位。

作为皇家寺院,大庄严寺和大总持寺不只是规模宏大,而且殿宇壮丽,为当时京城之最。且寺内营饰华丽,寺壁多绘有名家壁画,万象纷呈,璀璨夺目。如南门外白蕃神为尹琳所画,中门外两大幅画是号称“画圣”的吴道子的弟子卢棱迦所画,大总持寺和大庄严寺的门额均为少詹事殷令名所书。这些都誉满京都。

可以想象当年玄奘法师兄弟二人漫步在这皇家寺院之内,林木丛茂,密竹翠松,垂阴擢秀,行而迷道,风景宜人。广植寺内各处的梨树,在春季梨花盛开的季节,又是何等的烂漫。

玄奘法师在长安居住时间不长,之后即和兄长一道启程去了四川成都。当玄奘法师再次回到长安已经是七年之后,26岁的玄奘法师一人从成都经荆州、相州(今河南安阳)、赵州(今河北赵县)抵达长安,这一次他住在了大觉寺。

玄奘法师来到长安的两年后,大庄严寺的大德惠因法师圆寂,大臣萧瑀奏请朝廷,建议由玄奘法师接替惠因,成为大庄严寺的住持。此时的玄奘在京城已有相当的名气,被誉为“释门千里驹”。

京城第一皇家寺院主持的位置是多少僧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然而玄奘却拒绝了这份美差,因为他有更高的志向。当年的深秋,他悄悄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踏上了西天取经的行程。

多年以后,玄奘求法归来,这一次他依然没有选择大庄严寺,而是驻锡在了大慈恩寺。为了保存他带回来的经卷和佛像,唐廷在大慈恩寺营造了大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法师在大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这便是小雁塔。至此,唐长安城便形成了西南双木塔,东南双砖塔的地标格局。

大庄严寺在长安城内的诸多佛寺中,一直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不但受到广大僧侣信徒的尊崇,也得到唐朝廷的重视。唐朝廷常在寺内举行各种法事斋会。每遇诞辰忌日在此举行祈祷祝福,皇帝也至寺礼拜游览。

唐景龙年间,唐中宗就曾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亲临大庄严寺,在寺塔上开筵席,陈伎乐,赐菊酒,宴群臣,并与群臣倡和吟诵,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大庄严寺内又珍藏着当年豫章王杨暕敬献的法门佛牙舍利,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供养佛牙的盛会。长安城的那些豪门贵族、僧俗士庶争相到寺随喜,顶戴礼拜,发愿布施,鼓乐喧天,更是倾动京师。

唐武宗灭佛运动对长安城内的佛教的打击很大,京城内的佛教寺院大多遭到禁毁,但唐武宗仍明令在长安城朱雀大街东保留大慈恩寺、大荐福寺,街西保留西明寺和大庄严寺。长安城仅留四座寺院。而大庄严寺隔壁的大总持寺未能幸免,被彻底拆毁。

唐宣宗大中七年,宣宗皇帝临幸大庄严寺,礼佛牙舍利,并登上木塔游览,不由称赞大庄严寺“复殿重廊,连甍比栋,幽房袐宇,窈窕疏通。密竹翠松,垂阴擢秀,行而迷道。天下梵宫,高明寡匹。”可见,大庄严寺尽管经历了禁佛运动,但仍保留着昔日的盛况。唐宣宗随后将大庄严寺更名为圣寿寺。

而此时隔壁的大总持寺已是香径甚侵,尚存基址,已经废毁。史料中未提及总持寺木塔,或已荡然无存。在唐宣宗敕令下,大总持寺得以重建,得以稍有恢复,但已远非昔比。

据史料记载,大庄严寺的木塔曾在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遭到雷击而起火,幸亏寺内数百僧人的及时扑救,才没有造成损失。

唐末的战乱兵火,使得长安城遭到毁灭性破坏,大庄严寺也未能幸免。五代时,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废弃长安的外郭城,仅缩守原来的皇城。而位于唐长安城西南隅的一代名寺大庄严寺,已沦落到远离京兆府城的郊野。

大明王朝也不曾遗忘这座佛教宝刹,在原来的废墟上又将大庄严寺重建恢复,但在明末战乱中,大庄严寺又被废毁殆尽。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时任陕西巡抚的鄂海与社会贤达等众人集资,在大庄严寺的原址主持修建了20多间殿宇,重塑了佛像,又建立了五楹大阁,使寺院又稍具规模。因原来大庄严寺内曾有高大的木塔,重建的寺院定名木塔寺。

清同治年间,木塔寺又遭兵燹。再次被毁,殿宇颓败,只剩下断壁残垣。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经内忧外患,远非昔日,已无力再恢复寺院规模。同时被毁的还有位于西安城西的关中第一大寺金胜寺。

为保护西安古城的文化遗存,今天已经在木塔寺旧址上建立了木塔寺公园。一代名寺仅余清代所建砖砌三门的山门中间的门洞。东西偏殿和法堂还有部分残存,清康熙、嘉庆年间所立的几块碑石仆伏于茂草中,默默不语。一座现代的木塔底座框架模型挺立在公园遗址之上,诉说着往事。


作家简介

王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已出版散文集《信步南山》《敞开心灵之门》《豁亮》《在楼观》《山边记》。曾获全国第三届、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柳青文学奖新人奖,第四届吴伯萧散文奖,第六届刘勰散文奖,第七届奔流文学奖等奖项。散文《南山影像》被朗诵并荣获第二届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

责编@胡湫

校对@康迪

审核@晓一

核发@李佳

来源:独眼影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