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销量腰斩!问界M7强势冲击,新能源赛道变天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2 23:50 1

摘要:2025 年初,理想汽车 CEO 李想曾高调喊出“保五争三”的年度目标,誓言在新能源赛道再创佳绩。然而短短八个月后,现实却给了理想汽车一记响亮的耳光——销量数据正以“自由落体”般的态势滑向深渊。

2025 年初,理想汽车 CEO 李想曾高调喊出“保五争三”的年度目标,誓言在新能源赛道再创佳绩。然而短短八个月后,现实却给了理想汽车一记响亮的耳光——销量数据正以“自由落体”般的态势滑向深渊。

8 月最新交付数据显示,理想汽车当月仅交付新车 28,529 辆,同比下滑 40.7%,这已是其连续第三个月出现环比下滑。若将时间轴拉长,2025 年 1 - 8 月累计交付量仅为 26.32 万辆,同比降幅达 8.6%,与年初设定的 70 万辆年度目标相比,完成率仅为 18%。

更令人揪心的是,下滑曲线正变得愈发陡峭。从 6 月同比下滑 24.1%,到 7 月扩大至 39.7%,再到 8 月的 40.7%,理想汽车陷入“销量每多跌一个月,跌幅就更深一层”的恶性循环。

月份2024 年销量2025 年销量同比变化6 月47,774 辆36,279 辆-24.1%7 月51,000 辆30,731 辆-39.7%8 月48,122 辆28,529 辆-40.7%

曾经撑起理想半壁江山的 L 系列车型,如今集体陷入销量“寒冬”。作为家族销量担当的理想L9,月销量已跌破 5,000 辆大关,2025 年累计销量同比近乎腰斩;L8 累计销量下滑三分之一,L7 跌幅更是超过 30%。

即便是被寄予厚望的“走量车型”L6,也未能挽救颓势。2024 年其月均销量达 16,021 辆,而 2025 年 8 月第三周销量仅 2,600 辆,推算月销量约 10,400 辆,同比下滑 35%。新上市的理想 i8 更是“哑火”,8 月首周交付仅 193 辆,未能成为销量“救星”。

数据透视:从 2024 年 12 月的 58,513 辆月交付峰值,到 2025 年 8 月的 28,529 辆,理想汽车销量在短短 8 个月内近乎腰斩。更严峻的是,公司预计三季度交付量仅 9 万 - 9.5 万辆,同比降幅将扩大至 40% 左右,营收也将同步下滑。

销量的持续低迷已传导至资本市场。自 7 月 21 日以来,理想汽车港股股价累计下跌 28.42%,市值蒸发约 779 亿港元。当“保五争三”的豪言壮语还在耳边回响,理想汽车却已站在销量悬崖边,这场“滑铁卢”究竟是市场波动的短暂调整,还是战略失误引发的系统性危机?答案或许藏在每一组冰冷的销量数据背后。

问界M7的精准狙击

2024年的新能源市场还在为问界M7的"逆袭神话"喝彩——这一年它以19.33万辆的销量登顶新势力车型销量榜首,将理想L6的19.23万辆甩在身后。但进入2025年,现款问界M7却陷入销量"滑铁卢":1月销量同比暴跌81%至5558辆,5月仅4139辆,7月微增至4273辆,前7个月累计销量3.8万辆,在SUV市场排名跌至第26位。消费者持币观望的背后,是对即将登场的2025款问界M7的强烈期待。

现款车型的疲软并非产品力崩塌,而是新能源市场"迭代焦虑"的典型表现。作为鸿蒙智行的元老车型,2023年改款的问界M7曾凭借ADS 2.0智驾系统和鸿蒙座舱成为"国民SUV",创下月交付2.99万辆的纪录。但在理想L6等竞品持续迭代的压力下,其尺寸(长4960mm、轴距2820mm)和智驾功能逐渐失去优势。数据显示,2025年8月第三周,现款M7周销量已跌至588辆,跌出SUV销量前十。

即将于9月23日上市的2025款问界M7,用"技术升维+价格下沉"的策略精准锁定理想L6的用户群体:

尺寸越级:车身加长至5080mm,轴距突破3030mm,较理想L6(轴距2920mm)多出110mm,直接从中型SUV跃升至中大型SUV阵营。

定价刺刀:预售价24.98万元起,与理想L6起售价持平,但实际配置对标L6中高配版本。若选择纯电续航251km的顶配车型,价格仍控制在27万区间,较L6同配置低0.2-0.5万元。

技术王牌:搭载华为ADS 4.0智驾系统,新增城区无图领航和代客泊车功能,而理想L6仅标配ADS 3.0;鸿蒙4.0座舱支持多设备互联,15.6英寸悬浮中控屏配合零重力按摩座椅,重构25万级车型的豪华定义。

动力参数对比(以增程版为例):

• 问界M7:HG15T增程器(118kW)+ 227kW后驱电机,纯电续航251km,综合续航1600km

• 理想L6:1.5T增程器(113kW)+ 211kW后驱电机,纯电续航155km,综合续航1315km

数据显示,新款M7在动力输出和续航能力上全面领先,尤其适合注重长途出行的家庭用户。

消费者对"华为基因"的认知,成为问界M7最独特的护城河。调研显示,超60%的潜在用户将问界与华为直接关联,这种"技术信仰"让其在同价位竞争中获得溢价空间。更值得注意的是,问界M9已用"单月销量超理想L7+L8+L9总和"的表现证明:当华为技术与精准定价结合,足以颠覆市场格局。

随着9月5日预售开启,行业预测新款M7将快速进入月交付2万辆+的梯队,冲击老款创造的2.99万辆月销纪录。对于理想L6而言,这场"近身肉搏"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当对手用"同价高配+技术代差"撕开防线,单纯依靠"冰箱彩电大沙发"的产品逻辑,或许已不足以守住城池。

曾经凭借增程技术构筑起差异化护城河的理想汽车,如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围剿。这条曾被理想视为“独门暗器”的技术路线,在短短几年内从蓝海变成红海——2021年全行业仅有4款增程式车型,到2024年单年上市车型就突破50款,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更严峻的是,增程市场的增长红利正在消退,2025年第一季度增程混动市场增速已骤降至3.5%,而同期纯电动汽车市场同比增长高达53.6%,此消彼长间,理想的基本盘受到直接冲击。

理想当前面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在中高端市场,问界凭借M7、M9增程版强势崛起,2024年问界M7销量达19.33万辆,与理想L6的19.23万辆几乎持平,直接分流了原本属于L系列的用户。而在20万-25万价格带,深蓝、零跑等品牌通过“性价比绞杀”由下至上挤压——深蓝S09以23.99万-30.99万元的价格区间切入大六座SUV市场,将该细分市场门槛拉至25万以下;零跑C10更是以不足20万的起售价,在2025年8月单周销量突破0.22万辆,位列增程销量榜第三。

这种“上下夹击”的态势在销量数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25年第一季度增程混动TOP20车型中,理想虽仍有L6(4.52万辆)、L7(2.12万辆)等车型上榜,但问界M7、M9增程版合计销量达4.2万辆,长安系(深蓝S07、阿维塔07等)以3.22万辆紧随其后,零跑也以1.85万辆的合计销量跻身前列,头部阵营已从“理想独大”变为“多强混战”。

理想L6作为25万级主力车型,其24.98万-27.98万元的定价在当前市场已无优势可言。通过对比主流增程车型价格带可见,同价位区间的竞品在配置或价格上均形成压制:

车型价格区间(万元)核心卖点理想L624.98-27.98家庭场景化配置问界M7增程版24.28-32.58华为智驾、双电机四驱深蓝S0923.99-30.99大六座布局、续航超170km零跑C1618.58-24.58越级空间、高阶智驾下放

关键观察:在25万价格锚点上,理想L6既未像零跑C16那样通过低价策略吸引预算敏感用户,也未能如问界M7般凭借华为技术背书形成差异化优势。当“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配置逐渐成为行业标配,理想曾经的“家庭用户痛点解决方案”正失去独特性。

增程技术的普及是理想护城河消失的核心原因。早期理想凭借对增程系统的率先优化,解决了用户“续航焦虑”与“电动车体验”的双重需求,但随着比亚迪DM-i、吉利雷神电混、华为增程方案的集体爆发,行业增程系统效率已普遍提升至40%以上,低温适应性技术突破更推动东北、西北等增量市场被打开。技术壁垒的消解,让理想失去了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增程市场的用户分流效应加剧。2024年上半年理想与问界合计占据增程市场近八成份额,但到2025年8月第2周销量榜前十中,零跑(C10、C11、C16)、深蓝(S05、S07)等新势力已占据半壁江山,头部效应弱化的背后,是理想用户群体正在被多品牌蚕食。

在增程赛道从“技术独食”走向“普惠竞争”的当下,理想若不能在智能化体验或成本控制上找到新突破口,其“基本盘”将面临更大压力。而三季度交付量预计同比降幅达37.8%-41.1%的数据,或许正是这场围剿战最直接的注脚。

当李想在内部会议上坦言"出一次牌,对手已出两次"时,理想汽车正陷入产品、技术与渠道的三重困局。曾经凭借"冰箱彩电大沙发"精准击中家庭用户痛点的新势力黑马,如今在新能源赛道的激烈厮杀中渐显颓势,其核心竞争力正被层层瓦解。

L系列"套娃式"设计策略曾帮助理想快速摊薄研发成本,但这种高度统一的产品语言正在反噬品牌生命力。2024年数据显示,L8、L9销量分别同比下滑33.4%和24.5%,而定价25万元起的L6被迫成为销量主力,直接导致品牌单车均价从37万元跌至33万元。更致命的是,当"冰箱彩电大沙发"已成为行业标配,理想赖以生存的差异化优势荡然无存,家庭用户基本盘正被问界、小米等竞品快速蚕食。

李想的焦虑:"出一次牌,对手已出两次"的内部感慨,道出了理想产品迭代速度落后于行业的现实。2025年主力车型L系列无换代计划,而新推出的理想i8上市首周仅交付193辆,7天后便紧急降价加配置,市场竞争力可见一斑。

耗资百亿打造的纯电战略正遭遇滑铁卢。旗舰MPV MEGA上市首月退订超1万单,全年销量仅1.1万辆;SUV车型i8不仅上市7天就降价,其发布会上的卡车对撞测试视频还因"刻意设计场景"引发争议,尽管事后致歉仍严重打乱市场节奏。技术储备的滞后更让转型举步维艰:华为ADS 3.0智能驾驶已覆盖226城时,理想AD Max仅支持45城;宁德时代5C超充站数量不足竞品四分之一,用户补能体验差距显著。

研发投入的收缩加剧了技术困境。2025年上半年理想研发投入约53亿元,同比下降12.4%,在新能源技术加速迭代的行业背景下,这种"节流"无疑等同于放弃未来竞争门票。

渠道体系的频繁动荡正在消耗企业元气。2025年6月,理想将销售服务与研发供应群组合并为智能汽车群组,原销服负责人邹良军黯然离场;8月又启动近年来最大规模销售体系重组,内部抢单内耗现象频发。这种组织架构的"急转弯"直接反映在财务数据上:第二季度自由现金流为-38亿元,同比恶化超一倍,较一季度的-25亿元进一步扩大。

更严峻的是,为响应"60天账期"监管要求,理想将供应商付款周期从3-4个月骤缩至60天,这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去年同期的4.3亿元飙升至30亿元,短期资金压力陡增。当企业陷入"产品竞争力下滑-销量萎缩-渠道动荡-现金流恶化"的闭环时,曾经的增程优势基本盘正被问界M9、深蓝S09等竞品从高端和中端市场双重挤压,新能源赛道的天变,或许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信任危机的隐喻:尽管问界门店的维权场景指向不同品牌,但理想用户对产品迭代速度、纯电技术成熟度的质疑,正在重演类似的信任裂痕。当"家庭用户首选"的品牌标签逐渐褪色,理想需要解决的或许不只是产品问题,更是如何重建用户信心的根本命题。

当理想汽车将即将上市的i6定价锚定在23万元以下时,这家曾以“家庭用户高端首选”自居的车企,正站在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这款被内部寄予厚望的“救命稻草”,承载着月销9000-10000辆的目标,与i8、MEGA共同撑起纯电车型合计1.8-2万辆的月销预期,试图扭转二季度车辆销售收入289亿元、同比下滑4.7%的颓势。但低价策略的代价已逐渐显现:i8上市不足一周便因“高价低配”质疑紧急调整配置,将冰箱彩电纳入标配并统一售价33.98万元,这种被动妥协不仅暴露产品定义的混乱,更让“高配高价”的品牌人设摇摇欲坠。

与理想的“降价补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问界M7的“高配低价”策略——后者通过在智能驾驶、续航里程等核心配置上的越级表现,实现了销量与品牌口碑的双赢。而理想似乎陷入了恶性循环:为维持19.4%的二季度车辆毛利率,不得不依赖金融贴息和销售激励,导致平均售价持续走低,三季度营收预计同比下滑38.8%-42.1%,交付量同比降幅达37.8%-41.1%。这种“保毛利弃销量”的选择,正在动摇增程车型的基本盘,纯电市场又迟迟打不开局面,最终迫使公司将全年销量目标从70万辆下调至64万辆,其中增程L系列目标缩减4万辆,纯电产品目标却从5万辆大幅提升至12万辆,战略重心的急转弯背后,是对市场份额的焦虑与无奈。

组织架构的剧烈调整更凸显深层危机:销售体系从“五大战区”收缩为总部直管23个区域,表面是提升响应效率,实则暴露区域作战能力的衰减。尽管账上仍有1069.18亿元货币资金,但上半年营业支出减少12.91亿元、研发投入下降的成本控制倾向,已暗示这家新势力正在从“激进扩张”转向“战略收缩”。当蔚来通过换电体系和用户运营筑起品牌护城河时,理想却在“价格战”与“价值战”的摇摆中模糊了定位——i6的低价能否换来销量反弹?持续的销售激励会否透支品牌未来?

两难困境:理想汽车正面临残酷抉择——若坚持低价上量,可能重蹈蔚来早期“为销量牺牲利润”的覆辙;若固守高端定位,又将错失纯电市场窗口期。三季度19%左右的毛利率目标与37%以上的交付降幅,正在撕开战略逻辑的裂缝。

当问界M7用“高配低价”证明性价比与品牌力可以共存时,理想的战略迷思或许更值得行业深思:在新能源赛道变天的当下,价格战究竟是突围利器,还是饮鸩止渴?理想会成为下一个蔚来吗?

理想汽车门店维权现场

来源:无双山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