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2027年,长江非遗系统性保护格局基本建立;到2035年,建成与江苏文化强省地位相匹配的长江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展示区……近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编制的《江苏省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范围涉及南京、镇江、扬
到2027年,长江非遗系统性保护格局基本建立;到2035年,建成与江苏文化强省地位相匹配的长江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展示区……近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编制的《江苏省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范围涉及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和南通8个设区市,规划期为2025年至2035年。此次《规划》都有哪些重点内容?一起来看看。
【总体要求】
推动长江非遗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规划》共分为六个板块,由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三个部分组成。明确以新思想定向领航、以科学理念贯穿始终、以创新务实举措推进工作。
在明确规划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基础上,按照近远期两个阶段确定规划建设目标,从江苏长江非遗系统性保护、传承传播、发展利用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路径。
《规划》总体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构建管理高效、保护科学、传承有序、保障有力的新时代长江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推动长江长江非遗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建设目标上,到2027年,长江非遗系统性保护格局基本建立,传承保护工作有序推进,非遗融合创新实现新发展,形成一批长江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成果经验。到2035年,长江非遗系统性保护体系更加成熟,配套制度更加健全,传承活力更加迸发,利用方式更加科学多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效显著,建成与江苏文化强省地位相匹配的长江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展示区,成为向世界传播长江文化、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精神的重要窗口。
在实施路径上,推动长江沿线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到2035年长江沿线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0个。
优化传承体系,壮大传承人队伍,到2035年长江沿线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0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00人。
深化“非遗+科技”“非遗+旅游”,发挥长江非遗在深化文旅融合、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主要任务】
保护,开展资源调查记录和数据库建设
主要任务分为构建“保护、传承、传播、发展”四大工作板块。
如何加强长江非遗项目保护?《规划》强调,要从统筹开展调查记录、完善保护管理制度、强化分类保护引导、推进区域性整体保护等4个方面着手。
深入开展长江非遗资源调查,深入开展长江非遗资源调查,发掘整理农业、水利、工业和建筑遗产中丰富的非遗资源,厘清长江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种类、数量、分布特征以及保护传承利用现状等基本信息,建立长江非遗资源名录。
开展江苏长江沿线国家级传统工艺项目存续状况调查评估,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抢救性保护机制,建立长江非遗急需保护项目名录。
根据长江非遗代表性项目类别,开展分类保护,不断完善保护措施。支持沿江市加强对传统工艺生产企业的扶持和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企业申报列入老字号名录,研究制订推进长江传统工艺品牌建设行动计划,建立长江传统工艺品牌名录。创新实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新三年计划”,推进非遗戏曲园建设,支持设立曲艺书场,提高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的展演频次和水平,鼓励创作推出与当代市场需求结合的创新作品。
传承,实施非遗“种子计划”
在增强长江非遗传承活力方面,《规划》从健全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提高长江非遗研究水平三个方面着手。
提升南京博物院非遗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非遗展厅等场所建设展示水平,创新非遗体验内容和模式。加快推进江苏省级非遗馆建设,打造集基本展陈、数字体验、展演传播于一体的省级非遗展示空间,
集中展示长江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成果,推动开展长江非遗理论研究、藏品征集等工作。鼓励长江沿线地区依法依规扩建南京云锦博物馆新馆,新建苏州市非遗馆、常熟市古琴馆等。
完善江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保护政策,优化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健全动态评估和退出机制。实施非遗“种子计划”,在江苏省戏剧学校开设长江沿线急需保护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三年制中专委培班。
加强对长江非遗蕴含的吴越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研究梳理,挖掘长江非遗的历史人文价值。重点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非遗教育与传播等专项课题研究,加强与文物古迹、农业遗产、水利遗产、工业遗产、革命文物等各类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联的非遗整体性保护利用研究,开展江苏长江下游地区与长江上中游地区的非遗比较研究,形成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优秀研究成果。
传播,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
如何讲好长江非遗故事?《规划》从丰富长江非遗传播内容,将非遗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拓展区域交流合作等方面着手。
做好沿江8市非遗特色项目资源的梳理,对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加强价值阐释与宣传传播。围绕江南丝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淮扬菜制作技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策划开展高水准的专题展览展陈活动,组织创作一批具有长江地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推出系列专题性展示展演和美食展销体验活动,形成“一江串联、百花齐放”的特色非遗传播体系。
完善长江非遗学校普及、教育机制。加强政府、学校、非遗传承人和项目保护单位四方联动,有机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非遗知识水平,支持建设一批长江非遗教学特色校园。
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大河文明区域、“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对话交流,提高长江非遗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发展,让长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如何推进长江非遗创新利用?《规划》指出,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以“文旅融合”和“科技赋能”为重点,推进长江非遗科学合理利用,推动长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一主八支四片”总体布局,建设提升苏州古城、南通唐闸、宜兴窑湖小镇等一批长江非遗客厅,点亮长江文化长廊,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的非遗标识。
深化“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开展优秀案例征集遴选,持续探索“非遗+旅游”“旅游+非遗”融合创新发展新路径。积极发挥非遗对建筑遗产、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软支撑”作用,推出《半园·珍珠塔》实景园林锡剧、浦口火车站旧址非遗集市等一批非遗展演展示及体验的文旅融合项目。
推出苏州湾文化中心江南文化新空间、锡作苑等一批功能丰富、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新空间。推动非遗成为增添城市“人情味”“烟火气”以及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文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