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教员张木生|余泽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3 21:12 1

摘要:1971年5月,夏日的西双版纳烈日炎炎,大地冒着火焰。中国人民解放军35402部队政治部在勐腊驻军108兵站举办新闻报道培训班,139野战医院选派我带着71年入伍的苏田、孟素云去参加培训。

难忘教员张木生

作者:余泽江

1971年5月,夏日的西双版纳烈日炎炎,大地冒着火焰。中国人民解放军35402部队政治部在勐腊驻军108兵站举办新闻报道培训班,139野战医院选派我带着71年入伍的苏田、孟素云去参加培训。

35402部队又称后勤第22分部。

这次新闻报道培训班是文化大革命运动以来分部的首次,分部政治部王副主任挂帅,组成讲师团,担负培训任务。教员有分部新闻科副科长王永安,新闻干事张木生、向永。而张木生和向永二人都是与我同年入伍的贵州兵。

理论课讲完,培训班分为5个釆写实习组,我被分配在张木生带队的这个组。

在学习班,我已知道张木生是贵州省黔南州人,入伍后,先在分部汽车修理连,因热爱新闻报道工作,常有文章在《国防战士》报上刊登,1970年底就被分部政治部选中,提为分部政治部新闻干事。

我和张木生是贵州老乡,又是同年入伍的战友,虽他是教员,我也对他不拘束,像弟兄一样,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我们这个釆写实习组7个学员,在张木生的带领下,第一站来到108兵站军械库,代号74分队。

一到74分队,我就被这个部队在边疆、在密林深处,火热的体育活动所感染,所吸引。我对张木生说:“张教员,74分队体育活动可写一篇新闻稿。”他说:“好啊,你来釆写”。我就按在理论学习时教员讲的“怎样釆访”方式到74分队釆访。并提炼出主题思想:《军营盛开体育花》。我将釆访和提炼的主题向张木生作了汇报,他听了,肯定了我提炼的主题,就说“文章标题就定《军营盛开体育花》,你就写吧。”

接受任务后,我就加班加点按理论学习时学到的小通讯的格式写作。写了四五百字,交给张木生教员。张木生认真看了一遍,突然哈哈大笑,笑得气都喘不过来,随手将我写的稿纸递给学员何丙南,让何丙南读给大家听。大家在何丙南的朗读声中爆发出阵陈笑声。我羞得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大家笑声停止后,张木生说:“泽江这文稿,主题思想提炼很好,可是文章是讲什么?我听不懂,同志们也听不懂,不知写的是什么?想表达什么?那么这篇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大家讨论一下,泽江吸取一下失败的原因,大家也从中获取实践知识”。

大家七嘴八舌,提了很多意见,最后张木生说:“这篇文章应表达三层意思,一是74分队为什么会把体育活动与政洽工作、军事训练、业务技朮提高和为部队服务联系起来?;二是他们是怎样克服种种困难开展体育活动的?三是体育活动开展后,部队有了什么新变化?回答标题所说的军营盛开体育花这个主题。”

按照张教员和学员们的意见,我重新进行了补充采访,加了一个晚上的班,写出第二稿,交给张木生。他看了,沉默了半刻,说:“还是不行。再改。”我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了第三稿,张木生看了皱着眉头:“前后咋不呼应呢?中心思想咋不突出呢?譬如,你为什么被74分队体育活动感染?要让读者从你的第一句话就被吸引住。”

我有些讨厌张木生,写了三次还不行?如果行我还来学习?不行,你作为教员不可以修改吗?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再写。

第四稿,第五稿,第六稿都被张木生否定了,我发火了:“张木生,你和我都是同年入伍的贵州兵,你折磨我干什么?六稿了,我写的不行,你不可以直接改吗?”

张木生平淡地回答:“有我在我给你修改,学习班结束了,我天天挨着你?你不下苦功夫能学到真知识?如果想打退堂鼓,就莫来学习。”张木生很严肃,说的也在理。我只得再改。

到了第8稿,他才说:”将就吧,抄正送部队审核后发往报社、广播电台。”

通过写《军营盛开体育花》这篇稿,我知道张木生的厉害,也学到了写小通讯的技巧,初入了写作之门。同时也懂得: 要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付出艰辛和折腾。

在后来深入部队釆写的十多天里,张木生又交给我三四篇稿件的釆写任务,每次他总是只提看法,不动笔帮助修改。每篇稿件,我都含着委屈的泪水,坚持一改再改,直到他首肯。

培训班快要结束时,我们在张木生带领下来到驻小勐养142野战医院实习釆写。

一天中午,我们和医院干部战士蹬在食堂前靣的大榕树下吃饭。突然,树上大喇叭传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播送本台通讯员余泽江釆写的通讯《军营盛开体育花》。”大家静静地听。

广播完了十几秒,学员们惊叫起来:“余泽江写的稿广播了!”我也兴奋地跳跃起来:“我写的稿被省台广播了!”

张木生和学员们将我抬起,拋上空中,高呼:“广播了!广播了。”

欢呼一阵,张木生跑去军人服务社,买来两瓶泸州大曲,让学员们:“为泽江稿件上省台干杯!”

这是我第一次被省以上媒体釆用的新闻稿,也是本届培训班上报的第一篇稿件。它奠定了我一生从事文字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从士兵进入军官行业的起步。

兴奋之余,我淸楚地知道:这篇稿能上省广播电台,是张木生的严教和帮助而成就的。没有张木生7次“枪毙”和否定,稿件是写不成功的。

我在内心深处感激张木生。

后来,这篇稿也被《云南日报》、《国防战士》报刊登。

这次学习班,在张木生指导下我釆写的4篇新闻稿,也相继上了省以上报刊和省广播电台,取得优异成绩。学习班结业时,我被评为优秀学员,受到22分部政治部通报嘉奖。

回到139野战医院不久,我被提任为政治处新闻干事。那几年,张木生经常来医院,指导和帮助我开展工作,我们成了好战友。

1974年至1975年,我随医疗队到西南最边陲的勐腊县麻木树公社坝荷大队巡迴医疗,为边疆军民送医送药。医疗队完成任务后,撤回医院。我以亲身经历,撰写长篇通訊《山寨红医兵》。这个时候,张木生来勐腊驻军108兵站釆访,住在兵站招待所。我去招待所看望他,并请他对《山寨红医兵》提些修改意见。

张木生不顾几天连续釆写的疲劳,在蜡烛微弱的光照下,认真阅读全稿,连看三遍。凌晨1点了,我对他说: “休息吧,明天再说。”张木生说: “明天我要出国到老挝釆写108兵站第一供应站。泽江,你进步太大了,才几年功夫,你就从写小通訊到长篇通訊,我都自愧不如。总的这篇通訊构思可以,布局合理,但是,这篇通訊长而杂,读后给人感觉是堆砌素材,8000字,如果是《国防战士》报,一个版面都排不完,大报也要一个整版,那个编辑都会头痛。且你没分标题,一气呵成,有点搅。我建议: 这篇通訊,文字要精炼到5000字以下,口水话一个字也不要,按事分三个篇章来写。你抓紧修改,三天后我从国外回来,你再拿来我们共同研究。”

大约谈到凌晨3点,我们才入睡。

第二天清晨6点,张木生就被兵站政治处主任邀约上路,临行时还叮嘱我: “抓紧修改。”

我按照张木生指导,加班加点对《山寨红医兵》修改,文字从8000字删减为4000字,分为4个标题来写。

139医疗队在坝荷山全心全意为边疆人民服务

第4天下午,张木生从兵站招待所打电话到139医院政治处,告诉我,他已回国,让我把稿件拿去给他看。

我把修改了的稿子拿去,张木生脸都没来得洗,就埋头看稿件。连晚饭都是请何丙南干事去食堂打来饭菜,边吃边看稿。

对我修改的稿,张木生比较满意,对一些地方,一些段落,又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建议。

我再一次按照张木生的指导,反复对《山寨红医兵》进行提炼丶修改。成文为3500字,做到精干,不拖泥带水。

稿件寄出后,很快被《新华社》发了通稿,《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后勤通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日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国防战士》报等14家媒体转载转播,成了我新闻报道征程中的一个亮点。

南疆战事爆发,我被调到对越作战后勤前指(35403部队)政治部任战地新闻报道组组长,随作战部队走遍西线战场,釆写了400多篇新闻稿件,270多篇被各级媒体釆用。战后被新华社、解放军报和昆明军区评为一等奖,被昆明军区评为“战地新闻报道肯干标兵”,荣立三等功一次。

一直没与张木生联系,也不知他的去向。

1985年我转业回到毕节,1990年,张木生到毕节出差,还专程到我家看望我。这时我才知道,张木生早于1982年就转业到《黔南报》社任编辑部主任了。对于我的情况,他基本掌握。说明他珍惜与我的那份情谊。

战友相逄,说不尽的过去,叙不尽的离别情。我们喝了一晚上的酒,欢谈了一整夜。

可惜,从此一别,我再也没能见着张木生。

不久前,一个战友告知: 张木生已于2022年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张木生,是指导我走上文字工作的教员,也是一个诲人不倦的人。

作者简介: 余泽江丶笔名詹育,贵州省毕节市人,蒙古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当过农民,当过兵,公务员退休,一生酷爱写作,出版有多部作品。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