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声音审美受西方的影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3 22:54 2

摘要:开门见山这篇的观点是:我们国人的声音审美——即“怎么样的声音算好听”——是明显受到外来影响的。音响发烧友是这样,普通人群也是如此,外来影响的因素明显。主要是来自西方的影响。

开门见山这篇的观点是:我们国人的声音审美——即“怎么样的声音算好听”——是明显受到外来影响的。音响发烧友是这样,普通人群也是如此,外来影响的因素明显。主要是来自西方的影响。

先说说语音,包括说话和唱歌。中国传统的发声方式,包括说话和演唱,都是音调偏高的。我们可以观察京剧等戏曲,还有传统民歌,不论男声还是女声都是调子尖细高亢的。说话也是如此,网上可以找到一些20世纪初的老录音,能反映当时人们的说话语音,无论男女声,基本都是音调偏高的。

人声如此,器乐也是这样。传统的民乐也是音调偏高的,而且关键的一点是没有大提琴那样的低音乐器去平衡。所以整支民乐队合奏起来音调就是偏高的。音量大了会偏吵、偏亮。整个民乐乐器的范畴里,几乎找不出一件低音乐器,都是音调偏高、偏尖、偏清脆的。而那些“改良版低音民乐器”都是受到西方音乐影响后开始改的。按老祖宗的原始形态,就是没有低音乐器的。

而西方人的说话语音,以及音乐演奏,都更为低沉和浑厚。在西方音乐里,低声部一直极其重要,从古到今,无论古典音乐还是流行摇滚,都是这样的情况。差不多所有的乐器,在技术上可能的情况下,都有低声部的版本——低音大号、低音萨克斯、低音提琴、低音吉他、低音贝斯、低音大管(巴松),等等。西方音乐非常注重整体的平衡感(三段平衡),所以合奏里面一定需要有低声部乐器来“平衡”高音乐器,达成音响效果上的Balance。

低音大号(铜管乐器里的低音乐器)

大管和低音大管(木管乐器里的低音乐器)

对照我们的戏曲唱法和欧洲歌剧里的美声唱法,东西方对“人声”的截然不同的审美理念,反差之大是让人惊讶的。

中西方的戏曲演唱有着强烈的审美反差

随着西方文化、西方音乐进入我国,人们逐渐意识到有更低沉的发声方式,说话和唱歌,还有音乐演奏都是如此,听起来颇为悦耳和耐听,于是西方人的偏低语调和“平衡方式”逐渐影响我们对声音的审美口味。

所以我们越来越以“圆润深沉”的嗓音为优美了。我认为这是受到西方文化的显著影响。而20世纪早期还未受到西方影响的那几代人,呈现出的“尖细高亢”的嗓音(体现在语音播音和演唱中),则是我们长久以来的原生传统。

附带说下,语音的发音特征确实是可以带有“民族性”和“时代特征”的。我们听到朝鲜播音员那种铿锵硬朗的语音,那就是朝鲜人民的语音审美。包括朝鲜人民间说话的声音,也会比韩国人发音偏“硬”。虽然说的是同样语言,仍能通过“发音”来区分南北。我们自己60-70年代的播音员,其发音也类似朝鲜播音员,追求一种铿锵有力、音调偏硬的语音效果。而改开之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的快速影响,播音员的语音就明显变柔和了。这就是时代变迁的结果。同样一篇文章,六十年代的播音员去念稿,和现在的播音员去念,效果会完全不同,虽然都是标准普通话。

硬朗铿锵的朝鲜播音

西方审美对我们音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以前提过,就是在民乐团里加入大提琴。缺乏低音乐器是我们民乐队的一个痛点,解决办法无非是自研低音弦乐器或引入西方低音乐器。国内曾经自研过低音二胡(下图),但并不太成功,所以后来有些民乐演奏干脆就直接引进大提琴了。大提琴和低音二胡,哪个更成熟,发音更稳,一比就知道了。

低音二胡

再说说HiFi。其实HiFi也完全是一个舶来品,我们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原生传统”,所以基本上我们发烧友对“好声音”的理念和理解,是源自西方名牌产品的。国内大陆地区的音响发烧传统是“自南而北”的,源自香港(还有台湾),而香港发烧友传统上最接受的则是“英国声”。所以英国HiFi厂家那个时期的主流音响审美,对香港、对大陆地区的发烧友,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英国声的合并放大器

典型英国声的音箱

但是香港发烧友对英国声的青睐和他们的住宅条件有关,而国内很多发烧友并无狭小住宅空间的局限,所以后来适合大空间的美国派器材、美国声也在国内有很多拥趸,特别是在中高价位段。

无论是欧洲声还是美国声,现代HiFi所追求的东西,HiFi素质、声音平衡感、音乐表现力,大致还是共通的,对于国内发烧友来说,其实都是舶来的东西。应该说,无论愿意承认与否,音响发烧友的“声音审美观”都是建筑在西方影响基础上的,而不是我们自身传统的——因为我们压根没有这个传统。大多数发烧友也是拿HiFi系统去欣赏西方音乐(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等)、以及源自于西方的音乐(当代流行音乐)。

当然随着国产HiFi的发展和兴起,特别是在中低价位段某些产品门类已经建立起优势(如耳塞/播放器/解码耳放等),未来打造“中国声”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就本质而言,我这篇小文的中心思想已经表述得很明确了——当代中国人的声音审美,已经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和影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样的中国人,但耳朵已经不再是20世纪初的耳朵。

来源:耳机俱乐部小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