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怀化山水名胜诗词选》,仿佛打开了一幅跨越千年的湘西人文画卷。这部由怀化市诗词楹联家协会编纂、青年作家网策划、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诗词选集,以地理空间为经纬,以文学创作为载体,系统梳理了怀化地区从战国屈原到当代诗人的山水吟咏,不仅是一部地域诗词总集,更
《怀化山水名胜诗词选》: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地理志
(文/王旗)
翻开《怀化山水名胜诗词选》,仿佛打开了一幅跨越千年的湘西人文画卷。这部由怀化市诗词楹联家协会编纂、青年作家网策划、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诗词选集,以地理空间为经纬,以文学创作为载体,系统梳理了怀化地区从战国屈原到当代诗人的山水吟咏,不仅是一部地域诗词总集,更是一部兼具文学审美与历史价值的文化地理志。
一、结构体系:地理与人文的双重叙事
该书以怀化下辖的沅陵、溆浦、鹤城、中方等13个县区为单元,每个区域精选代表性景点,形成"一景多诗"的立体架构。以沅陵为例,编者选取凤滩景区、凤凰山森林公园、二酉山等9个景点,每个景点下收录历代诗词5-10首,时间跨度从五代李弘皋到当代田振华,构建起时空交织的文学景观。这种编排方式突破了传统诗集按作者或年代分类的惯例,创造性地采用"地理坐标+时间轴线"的双维结构,使读者既能纵览某地的文脉传承,又能对比不同地域的审美差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景区背景的详细介绍。如凤滩景区条目下,除收录李弘皋《铜柱词》、石韫玉《凤滩歌》等8首诗词外,还附有景区简介,交代其"世界最高的空腹重力拱坝电站"的工程特色及"湖南新潇湘八景之一"的文化地位。这种"诗词+地理注脚"的编排方式,使文学文本与物理空间产生深度互文,赋予诗词更具体的历史语境。
二、内容特色:多元视角下的山水书写
纵观全书,诗词创作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征维度:
历史层累性
重要景点往往汇聚不同时代的吟咏,形成文学层积岩。如二酉山既收录明代印文禅师"紫溪一带薜萝鲜"的禅意描写,也有清代刘谦"空山万卷不曾焚"的藏书典故续写,当代潘志荣"仰止高山栖处止"的登临感怀则赋予新解。这种跨越600年的同题创作,生动展现了文化记忆的延续与变异。
审美多样性
同一景观在不同诗人笔下呈现迥异风貌。凤滩在清代彭勇行笔下是"扁舟一叶随掀舞"的险境,在现代满一玮诗中化作"平湖成就万人力"的壮举;辰龙关被蔡琬视为"重关寂寂锁寒烟"的军事要塞,林则徐却捕捉到"路穿石罅出,云绕马蹄飞"的灵动。这种多元诠释构成了景观的意义光谱。
文化复合性
诗词中既有张学良被幽禁凤凰山时"万里碧空孤影远"的个人悲慨,也有侗寨"笙歌婉转情深远"的集体欢歌;既见王阳明龙兴寺"云起峰间沉阁影"的哲思,也有向警予纪念馆"冰心重觅知何处"的追怀。宗教、革命、民族等文化元素在山水间交融。
三、文献价值:被重新发现的文学地理
该书具有三重独特价值:
抢救性保护
书中收录了大量稀见作品,如清代康仲玮《登虎溪山寻王文成公遗迹》、民国修敬仪《酉水闲行》等,这些散见于方志、家谱的文本首次被系统整理。据粗略统计,清代以前作品占比近40%,不少为首次公开刊布。
文化基因解码
通过诗词可窥见地域文化密码。如溆浦篇《涉江》《橘颂》印证屈原文化根脉;洪江古商城系列诗词再现"商贾纷然嵩云下"的明清商贸盛况;通道侗寨诗词则记录"芦笙歌舞表演场"的非遗传承。这种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尤为珍贵。
旅游文学范本
当代创作部分兼具艺术性与导游功能。潘志荣"一坝平添好气象"写凤滩水电站,易延凤"秋桂飘香溆浦行"咏思蒙丹霞,均为景点提供了文学导览。书中景点介绍与诗词形成互补,构成完整的文旅叙事。
四、美学启示:传统诗词的当代转型
该选集在三个方面展现了传统文体的现代生命力:
题材拓展
当代诗人将水电站、农博园等现代工程纳入吟咏,如张少华《咏沅陵凤滩水电站》"何来金凤落长滩"将科技景观神话化,刘克宇《沁园春·谒警予故居》用词牌书写红色记忆,证明旧体诗词具有强大的题材包容性。
语言创新
部分作品成功融合白话与古典语汇,如吴海燕《蝶恋花·中方怀化野生动植物园》中"打卡萌娃憨可掬"的当代生活用语,与"绮陌风醺"的传统意象并置却不显突兀,显示出语言的自新能力。
功能转换
诗词从文人雅集转向公共文化服务。书中作品多创作于采风活动,如郑明艾《随作协霞飞云果园采风》,这种有组织的创作实践,使诗词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活性因子。
五、存留的思考:在风景与文本之间
阅读全书后,两个命题值得深入探讨:
文学如何塑造地方认同?
书中大量"在地创作"证明,正是历代文人的持续书写,使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符号。如二酉山因藏书传说成为文化圣山,芙蓉楼借王昌龄"一片冰心"获得精神标高。这种文学赋魅过程,构成"文化地理学"的典型样本。
传统形式如何承载现代经验?
当诗人用七律写光伏电站、以词牌咏智能大棚时,形式与内容的张力催生出新的审美可能。如姚元智《游星空庄园》"惜花惜树惜春风"的生态意识,潘志荣"杵杵晨钟惊世梦"的现代性反思,均展现出旧体诗词的思想容量。
这部诗集也存在些许遗憾:部分当代作品艺术锤炼不足,但总体而言,它成功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文学地理系统。对于文化研究者,这是解码湘西的重要文献;对旅行者而言,它提供了超越导游手册的深度阅读;而对文学爱好者,则是一场古典与现代交织的诗意漫游。在文旅融合的当下,这种"以诗证地"的文本实践,或许能为地域文化传播提供新的范式。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