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种子处理技术是保障作物全苗、壮苗及丰产的关键环节,而小麦种子包衣作为一项重要的种子处理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其通过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保护膜,将多种功能成分整合为一体,为小麦从播种到苗期的生长提供全方位防护与营养支持,本文就卿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种子处理技术是保障作物全苗、壮苗及丰产的关键环节,而小麦种子包衣作为一项重要的种子处理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其通过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保护膜,将多种功能成分整合为一体,为小麦从播种到苗期的生长提供全方位防护与营养支持,本文就卿卿这一话题。
一、小麦种子包衣的核心价值与作用机理
小麦种子包衣是指利用黏合剂或成膜剂,将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功能性物质均匀包裹在种子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通透性保护膜的技术。其核心目的在于解决小麦苗期面临的病虫害威胁、营养供给不足及种子自身活力不足等问题,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效防控苗期病虫害,降低田间损失
小麦苗期病虫害是影响出苗率和幼苗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金针虫等会啃食种子和幼苗根系,导致缺苗断垄;苗期病害如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等则由真菌或细菌侵染引起,易造成幼苗枯萎、生长衰弱。
包衣剂中的杀虫剂(如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和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能缓慢释放并扩散到种子周围的土壤微环境中,形成“保护圈”。一方面,杀虫剂可通过触杀或胃毒作用杀灭地下害虫,阻止其对种子的破坏;另一方面,杀菌剂能抑制或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及土壤中的病原菌,切断病害侵染途径,从而显著降低苗期病虫害的发生率。
2. 促进幼苗健壮生长,提升抗逆能力
优质的种子包衣剂通常会添加微量元素(如锌、硼、锰)、氨基酸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芸苔素内酯、赤霉素)等成分。这些物质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中缓慢释放,可弥补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不足,满足小麦苗期对营养的需求。
例如,锌元素参与叶绿素合成和酶活性调节,能增强幼苗的光合作用;芸苔素内酯可促进细胞分裂与伸长,提高幼苗的抗寒、抗旱能力。同时,包衣形成的保护膜能减少种子在土壤中因水分快速流失或机械损伤导致的活力下降,确保种子萌发整齐,幼苗根系发达、茎秆粗壮,为后期生长奠定良好基础。
3. 提高种子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
未经包衣的小麦种子在播种后,可能因病虫害、土壤环境不适等因素导致出苗率低,农户需通过增加播种量来弥补损失,这不仅增加了种子成本,还可能因群体过大引发后期倒伏等问题。
种子包衣后,由于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控,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的稳定性显著提升,可在保证全苗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播种量。此外,包衣剂的持效期通常能覆盖小麦苗期(约30-50天),减少了苗期多次喷施农药的人工和物资投入,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
4. 减少农药环境污染,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传统的苗期病虫害防治多采用土壤处理或叶面喷雾的方式,农药用量大且利用率低,多余的农药易通过挥发、淋溶等途径污染土壤和水源。
种子包衣技术通过将农药“定位”在种子及根系周围的小范围区域,实现了农药的靶向释放,大幅减少了农药的总用量和扩散范围。同时,部分包衣剂采用低毒、低残留的有效成分,进一步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符合现代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小麦种子常用包衣剂的类型及成分特点
根据包衣剂的主要功能和成分,小麦种子包衣剂可分为单一功能型和复合型两大类。单一功能型包衣剂仅针对病虫害防治或营养补充等某一需求,而复合型包衣剂则整合了多种功能,是当前生产中的主流选择。以下为常见的包衣剂类型及核心成分:
1. 杀菌型包衣剂
此类包衣剂主要用于防治小麦苗期真菌或细菌性病害,核心成分为杀菌剂,根据作用机理可分为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性杀菌剂。
- 保护性杀菌剂:如福美双、克菌丹等,通过在种子表面形成物理屏障,阻止病原菌侵入种子和幼苗,对多种真菌病害具有广谱防治效果,但持效期较短(约15-20天)。
- 内吸性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等,能被种子吸收并传导至幼苗体内,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对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等深层侵染病害防治效果突出,持效期可达30天以上。
生产中常将保护性杀菌剂与内吸性杀菌剂复配使用,以兼顾防治范围和持效期,例如“苯醚甲环唑+福美双”复配剂,可同时应对多种苗期病害。
2. 杀虫型包衣剂
主要用于防治小麦苗期地下害虫及早期蚜虫等刺吸式害虫,核心成分为杀虫剂,根据作用方式可分为触杀型、胃毒型和内吸型。
- 触杀与胃毒型杀虫剂:如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等,通过接触害虫体表或被害虫取食后发挥毒性,对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杀灭效果强,但持效期受土壤环境影响较大(约20-30天)。
- 内吸性杀虫剂:如吡虫啉、噻虫嗪等,被种子吸收后可在幼苗体内传导,对蚜虫、飞虱等刺吸式害虫具有长效防治作用(持效期可达40-50天),同时对地下害虫也有一定的兼治效果。
由于小麦苗期地下害虫与蚜虫常同时发生,生产中多使用“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等复配杀虫包衣剂,实现“一药多防”。
3. 杀菌杀虫复合型包衣剂
此类包衣剂是当前小麦种子包衣的主要类型,同时含有杀菌剂和杀虫剂成分,可兼顾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包衣操作步骤。常见的复配组合包括:
- “苯醚甲环唑+吡虫啉”:杀菌剂苯醚甲环唑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杀虫剂吡虫啉防治蚜虫及部分地下害虫,适用于病虫害中等发生区域。
- “咯菌腈+噻虫嗪+精甲霜灵”:咯菌腈和精甲霜灵分别针对真菌性病害,噻虫嗪防治害虫,对高发病虫害区域的防护更为全面。
- “戊唑醇+氯虫苯甲酰胺”:戊唑醇对全蚀病等顽固病害效果显著,氯虫苯甲酰胺强化对地下害虫的防治,适用于地下害虫重发田块。
4. 营养型与生长调节型包衣剂
此类包衣剂以补充营养、促进幼苗生长为核心功能,常作为辅助成分与杀菌杀虫成分复配,或单独用于土壤肥力较低的区域。
- 营养型成分:主要包括锌、硼、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氨基酸、腐殖酸等有机营养物质。例如,含锌包衣剂可预防小麦苗期缺锌导致的叶片黄化、生长迟缓;氨基酸类包衣剂能提高种子萌发率,促进根系发育。
- 生长调节型成分:如芸苔素内酯、赤霉素、萘乙酸等,可调节小麦幼苗的生理代谢。芸苔素内酯能增强幼苗的抗逆性(如抗寒、抗旱),赤霉素可打破种子休眠、促进萌发,萘乙酸则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幼苗成活率。
三、小麦种子包衣剂的选择原则与应用注意事项
1. 包衣剂的选择原则
-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小麦苗期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程度选择包衣剂。例如,地下害虫重发区优先选择含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的包衣剂;纹枯病、全蚀病高发区则需选用含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的产品。
- 功能互补:优先选择复合型包衣剂,确保同时覆盖主要病虫害及营养需求。若单一病虫害问题突出,可在复合型包衣剂基础上针对性补充单一功能型产品(需注意成分兼容性)。
- 安全性:选择低毒、低残留、对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的包衣剂,避免使用高毒农药(如甲拌磷)或易造成药害的成分。购买时需认准正规厂家产品,查看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及质量标准。
2. 包衣应用注意事项
- 包衣操作规范:种子包衣可采用机械包衣或人工包衣,机械包衣需调整好药种比例(通常药种比为1:50-1:100),确保包衣均匀;人工包衣时需戴手套、口罩,避免药剂接触皮肤,包衣后需晾干(忌暴晒),待种衣剂成膜后再播种。
- 播种条件适配:包衣种子需在适宜的土壤墒情下播种(土壤含水量15%-20%),避免在干旱或积水环境下播种,以防药害或影响包衣剂释放。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过深可能导致幼苗吸收药剂不足。
- 储存与安全防护:包衣种子需单独储存,远离粮食、饲料及儿童接触区域,储存环境保持干燥、通风。剩余包衣剂及包衣后的种子残渣需妥善处理,避免污染水源或土壤。
来源:冠领拆迁纠纷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