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美丽中国建设不断推进,以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为内涵的“两山论”将不仅镌刻在大地山川,还将进入到社会大众的意识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
随着美丽中国建设不断推进,以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为内涵的“两山论”将不仅镌刻在大地山川,还将进入到社会大众的意识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公共场合里各种标语口号逐步减少,到现在总体上已经数量很少了,但有一条标语例外,它被广泛书写或镌刻在城市和乡村的街道建筑、单位牌匾、公共园林、乡居民舍、沙漠绿洲、荒漠旷野之上,有的还刻上了英文或藏语译文,成为大家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金句”,这就是被简称为“两山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任何事物发生都有其特定的逻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所以受到这样广泛的欢迎和传播,是因为它以平实的比喻阐述了重要的道理,用通俗的语句表达了共同的心声。
破解发展难题的认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遭受过两个重大挑战,第一是国力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全社会都急切盼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第二是经过改革开放取得快速经济发展之后,却发现陷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困境,被称为“国在山河破”。有绿水青山的时候没有金山银山,造出金山银山后却发现丢了绿水青山,这就是在十多年前我国面临的两难困境。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调研考察安吉县余村转型发展经验时说:“一定不要说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著名的“两山论”就是直面上述两难困境提出的解困之策,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8月15日也被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为全国生态日。
“两山论”首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前提性位置,突出了生态优先的定位。生态兴则文明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在非常坚实的自然生态系统支撑下才能实现。“两山论”同时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把增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强调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这是“十三五”规划开始把绿色发展确立为新发展理念的思想来源。
总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本质是阐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以及全社会改革发展指明正确方向。仅仅十个字,就抓住了“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这两个重心,又平衡了“保护”与“发展”这两个行为,解答了国家发展的重大命题,表述形象而生动,自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金句”。
转化生态产品价值的方法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从总体上阐明一种关系、表达一个哲理,具体如何保护修复绿水青山并将之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人民的创新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开展这项创新实践提供了巨大的制度优势。
在“两山论”理念指引下,全国各地创造了无数在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基础上创造经济社会财富的实践案例。
——长江经济带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大力整治和修复“病得不轻”的生态系统,清退沿江落后产能,集中建立高水平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使长江水质总体上恢复到了II类或III类水平,沿江城市大气环境、土壤质量、生态功能等都得到改善和稳固,农民通过生态养殖、文化旅游等产业大幅增收,民心稳定。
——黄河流域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把数十万聚居在黄河河滩上的人口迁移到适宜居住的地方,大力疏浚河道,增加河道流量,降低开发强度,减少耗水产业,扩充优质产能等,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得到很大改善,沿河各省绿色产业大幅度提升,例如,过去大量耗水的印染工艺被无水印染新工艺替代等。
——库布其沙漠经过大面积固沙绿化治理,已形成广袤的生态绿洲,多座规模不小的城镇在这里长成,各种农业、牧业、旅游、能源、制造等产业顺势兴起,成为著名的旅游观光和沙漠探险胜地。
——在太湖流域,无锡市把治理蓝藻爆发、污染严重的“母亲湖”作为首要任务,大量压减钢铁、水泥、化工等产能,修建城镇污水处理厂50多座,水质总体恢复到III—IV类水水平,连续十四年基本安全度夏,目前人均GDP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近50%。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它们的具体操作过程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内核都是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来提高经济生产力和竞争力,正如古语所言“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山论”不仅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
全体人民参与了这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伟大事业,他们一方面从优美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中获得幸福感;另一方面,从能够在转型时代发挥出强大奋斗精神和创新活力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镌刻在祖国大地上,是这种幸福感、成就感和自豪感的外在流露。
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情怀
在表达方式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种文学性的表述,“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分别借喻“自然生态”“经济财富”,比直白地说“自然生态就是经济财富”要更加委婉和有意境,体现了中华民族含蓄、优雅和浪漫的文化情怀,这也是人们愿意普遍引用“两山论”的原因之一。
如果把千万大众创造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就看作绘就在祖国大地上的一幅美丽画卷,那么在城乡空间和山川大地镌刻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在这幅画卷上题写的“题跋”,为美丽画卷添加了注解和诗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长久奋斗时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是接续传承和实践的理念,因为我国有十多亿人口,且94% 以上聚集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占全国约43.8% 的国土面积)的人口空间结构不会变,人们对更加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需求不会变,日益增强的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也不会变,总之,我国是人与自然关系最紧张国家之一的基本国情不会变。
随着美丽中国建设不断推进,以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为内涵的“两山论”将不仅镌刻在大地山川,还将根植到社会大众的意识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
作者、摄影丨夏光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
编辑丨李思楚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5年8月刊
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