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5年,崔恭出生于今山西省平鲁区下水头乡上水头村的一户农家。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入侵平鲁,其烧杀抢掠的暴行,让仇恨的种子在少年崔恭心中深深埋下。
在抗战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先辈如星辰穿透阴霾。他们的记忆如烈火,照亮民族前行的希望。崔恭,一位百岁老兵,他的烽火记忆就是中华民族坚韧脊梁的生动写照。
1925年,崔恭出生于今山西省平鲁区下水头乡上水头村的一户农家。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入侵平鲁,其烧杀抢掠的暴行,让仇恨的种子在少年崔恭心中深深埋下。
崔恭同志出生地
1942年,年仅17岁的崔恭怀着对侵略者的怒火和对和平的向往,毅然走出家乡投身八路军。一个月后,凭借自身的勇敢与机灵,他被选入通讯排成为一名通讯员,从此踏上了充满危险与挑战的烽火征程。
晋绥军区第五军分区旧址
之后,崔恭归入晋绥军区塞北军分区警卫连通讯排,肩负的重任是把机要信件从偏关县陈家营的晋绥军区第五军分区送到保德县康家滩的第二军分区司令部。每一份密件,都承载着党和人民的希望,而每一次出行,都像是行走在死亡深渊的钢丝上。
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旧址
由于工作需要隐蔽进行,崔恭只能避开大路,选择抄近路、绕小路前行,经过100多公里的路程才能到达目的地,沿途的艰辛难以想象。晋西北大地山峦起伏、丘陵连绵,在崎岖的山地上羊肠小道时有时无。夏日,暴雨倾盆,泥泞满途;冬季,严寒肆虐,暴雪纷飞,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张牙舞爪的恶魔,无情地撕扯着送密件者前行的道路;敌伪的眼线、潜伏的奸细,似隐藏在暗处的冷血刺客,随时准备给予致命一击。每一个陌生人的眼神、每一句不经意的询问,都可能暗藏杀机。
一次,他突遇日伪军押着百姓。为躲避盘查,他滚入路旁沟下,掩埋密件后藏了几小时,等敌人离开继续赶路;还有一次,途中子弹呼啸而过,他虽心跳加剧、冷汗湿透衣衫,但仍双手紧护密件,坚信密件安全送达就是胜利的保障。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敢于向恶劣环境奋力亮剑,硬生生地在这绝境中开辟出一条希望之路,圆满完成了一次次艰巨任务,书写下自己的人生传奇。
随着战斗形势的发展,崔恭不仅在送密件任务中表现出色,还承担起了更多的工作,他兼任了军分区文书。白天,他穿梭于前方;夜晚,在油灯下不顾疲劳,认真整理文书。那一页页纸张,仿佛是战友们的热血与信念。他小心翼翼地翻阅、书写,每一个字都倾注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与此同时,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日军的疯狂进攻与“扫荡”,加上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让解放区军民的生活陷入了绝境。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塞北军分区响应党中央于1942年12月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开荒热潮。崔恭不怕吃苦,奋勇争先,在贫瘠的土地上,与战友们开垦出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播下了一粒粒象征幸福的种子,收获了一担担凝聚汗水的谷粒。当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时,他知道,这是他们用汗水和坚持换来的生存希望。凭借突出的成绩,他荣获塞北军分区警卫连开荒生产二等奖。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崔恭和战友们相拥而泣。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是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许多倒在冲锋路上的战友,却没能看到胜利的这一天。此后,崔恭随部队从偏关北上,先后解放右玉、左云、朔县等地,用行动为牺牲的战友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能在和平中安居乐业。
1948年,崔恭从军队转入地方,先后在左云、山阴工作。1952年,他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山阴走上领导岗位后,他践行党员使命,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赞誉。
崔恭同志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1991年,崔恭离休后,并未停下关心国家大事的步伐,依然保持着抗日老兵的本色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他心中,始终饱含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如今,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那份忠诚却从未改变。
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征程里,让我们铭记先辈们用生命铸就的和平,以老兵们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奋勇拼搏,续写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烽火记忆·民族脊梁
来源:楠楠姑娘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