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951年5月21日中国和巴基斯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时间就像没有回头的流水,只往前。七十多年过去了,世界变了好几茬,但在各类国际新闻里,这对邻居的名字总像成对出现。彼时,中国刚从废墟中站起来,巴基斯坦也在全力寻找属于它的立足点。按道理,两个出身相差不大的邻国
从1951年5月21日中国和巴基斯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时间就像没有回头的流水,只往前。七十多年过去了,世界变了好几茬,但在各类国际新闻里,这对邻居的名字总像成对出现。彼时,中国刚从废墟中站起来,巴基斯坦也在全力寻找属于它的立足点。按道理,两个出身相差不大的邻国,没理由七十年不分家,甚至有人觉得不太可能保持住这样的深厚关系——可偏偏他们就做到了。为什么?
看看历史,能感受到那种“并肩”的气息不是写在条约上的冷冰冰承诺,不像有些国家关系一阵热一阵冷。中国内部动荡也好,巴基斯坦自身波折不断也罢,这对“老朋友”基本是一个态度互信、互助、互不背刺。哪怕有迷茫,也很快就过去,好像彼此有种难讲清的默契。有动荡,但基本不塌。这在当今国际关系里,显得格外奇怪,是不是?
隐在人后的推动者,很多人忽略了一个角色贺龙。他作为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其实很早就是中巴友谊的见证和奠基人之一。从湖南小村到国际舞台,他身上那种自带“将星”的气息,多少影响了两国的首次亲密接触。当年他作为中国的特使,亲自赴巴基斯坦,为两国关系铺路。这段情谊,看似简单,其实细节挺有意思。
贺龙出身寒门,家里祖上练武,但未进仕途,父亲盼他学点手艺安生,家里不富裕。他小时候,天生有点倔,小伙伴玩耍,他总喜欢扮将军,有点像个天生管事的孩子。但愿望归愿望,他还是先去私塾,五年时间,还是因家里穷回了地里干活。你能说普通?可就是这样的少年,愣是把一腔热血,烧成了后来的传奇。十四岁时候,那场与村恶霸的矛盾最终让他离乡,他并不是盲目鲁莽,但人一到命运转点就走偏,谁也难讲。
他漂泊在外,靠马帮生活,推着货,送着盐和油,沿街药贩的生活够苦,日子紧巴。但见惯了社会百态,心底里厌恶那种压迫和不公,慢慢熬出来一股劲。后来他入了革命党,第一次起事失败也不少见,不过他没有泄气,一根筋撑下去。
时间到了20世纪20年代,各地烽烟四起,贺龙打了很多仗,才真正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里。等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不是第一次代表国家出去,但在历史书上,1956年的那次访巴,很少有人把细节写出来,反正这回他不是独自一人,随行人员不少,任务很硬去见第一任总统米尔扎。
这位总统可不是随便的人物,巴基斯坦刚立国不久,说话多少带点试探色彩,国内外各种声音交杂。贺龙到场时,国内局势也不稳,但巴方的盛情他看得出来。外交活动有时比参加战役还考验人,别看气氛和谐,暗潮涌动谁能一下看穿。那段时间他们还安排了一场打猎活动,把“友谊”讲得活灵活现。
米尔扎总统早知道贺龙喜欢打猎,专门请他和中国使节去猎场。场面看着像朋友聚会,但心思各有各的。偏偏贺龙这次“掉链子”,原本精通枪法,这次却把猎物一只只放走。有人旁观说贺龙“故意”的,他可不会解释。场上气氛不是尴尬,而是乱中带乐,米尔扎在一旁乐得合不拢嘴。这事儿以后成了两国元首之间的家常,反倒让外交少了些距离感。
也许他真的失手了?也许只是想让气氛放松下来?没人能证实,不过那张几乎成了定格的合影,后来一直挂在双方会晤的展厅里。感觉是真实无比的,不过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后面他们看了演习,如果打猎让两人靠近,那么阅兵场上的直言交谈,才是真正让两国走到一起的契机。中国当时“和平共处”的方针,说得多做得细,巴方看在眼里,后来对中国投信任票,也跟这点经历分不开。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两国间又出现一个敏感问题——边界划定。那会儿,耿飚大使和贺龙都参与了磋商。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关系复杂,边界问题搁置多年。中国当时还不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话语权有限,外界态度复杂。中国提出调整边界方案,涉及坎巨提,有人担心会不会吃亏?但最后一方案里保住了喀喇昆仑最重要的走廊路带。这一着其实为后来两国的合作带来实质性进展,也使中国西部大门真正“打开”。这个决策一锤定音,等于给中巴之间上了一把安全锁。
现在看起来,那个年代的决断,影响力远比人们想象中深。划界让矛盾变矛盾,合作变合作,不模糊。有人说贺龙那次“打猎”其实是无心插柳,成为了友谊的象征,这种说法不至于;但如果说某个细节、某次交流改变了两国历史,那就是太夸张,可细究起来,历史就是悬在枝头的果子,熟了才知道味。碰巧那年,北京也在紧张战略布局,没把全部叫停。
有意思的是,当下中巴合作的“大走廊”工程和经济纽带,多多少少还是那年边界谈成后才启动。如果没有那个划界,很多项目卡在起点,后续就很难顺畅。而这段友谊并不是一成不变。每遇大局调整,两国之间也时有隔阂,有时候巴基斯坦会更主动;有几年则中国积极推进。追根到底,彼此最怕的是信任断档,但实际却没发生,这是偶然,还是深思熟虑?说不清。
更对中国政策的认同度,在巴基斯坦始终很高。每次国际场合,巴基斯坦总是第一时间“站队”。中方说“一个中国”,巴立刻点头,这种立场与别的国家几乎不同步。一旦你走进两国边境城市,会看到挂着两国国旗的街头,孩子们说着两种语言,不必多解释,他们自己心里明白。
有人怀疑过这份坚固能持续多久。换一批领导人会不会变?遇到利益矛盾呢?每一场突发事件都是考验,但目前两国始终守住了底线,哪怕偶尔摇摆,核心利益彼此倒是让得很干脆。也许下次又有波折,我觉得也正常。大国小国之间的游戏,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如这对好邻居,反倒是在磕磕碰碰中才更理解彼此。
再拉近一点,经济合作这几年反而出现新的变量。有人经济纽带才是铁锁链,但也有人觉得,当年边界和打猎的故事才是本色。哪怕对细节争执不休,合作还是照常推进。如果去问边境上的士兵,谁还记得贺龙那只没中的猎物,他们大概率会笑着摇头。但要真是出了问题,第一个站出来保底的,往往还是他们。难道不奇怪?
,中巴友谊一直像是被反复打磨过的石头,表面光滑但里面有故事。不必拿“世代友好”做标签,真实的关系,往往是那些没人注意时的小细节在关键处发挥了大用。现在的国际局势风高浪急,这对老朋友能走多远,没人敢保证一成不变。用现在网络的话讲,让历史再多拐几个弯也说不准。只他们已经用很多年的真实行动,把信任和默契提前写在了路上。
眼下再回头贺龙和米尔扎的猎场故事只是个小插曲,两国关系的来龙去脉,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真的要?其实也没啥,他们只是做到了该做的事。
来源: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