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8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近日,一则新闻引发热议:我国某地一所高校,短短两年内新增超50例HIV感染者,年龄最小的仅19岁。不少网友震惊之余纷纷留言:
“艾滋病不是早就有药了吗?怎么还有这么多人感染?”
“明明不乱来,为什么还是会得艾滋?”
“是不是现在艾滋病越来越难治了?”
实际上,艾滋病从未远离我们。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4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我国报告新增HIV感染人数超过6.8万人,死亡人数近2万人。更令人担忧的是,感染者中15-24岁年轻人所占比例持续上升。
那么,现在得了艾滋病还会死吗?到底该如何科学预防?医生反复提醒:宁可在家刷手机,也别做这3件事!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认知,仍停留在“只要不乱来就没事”的层面。但事实远比想象复杂。
艾滋病,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它的可怕之处不在于病毒本身,而在于它会悄悄摧毁人体免疫系统,让你对抗不了最普通的感冒、肺炎,甚至一个小伤口都可能致命。
不少感染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一查出来,已经发展到“艾滋病期”。此时免疫力几乎归零,机会性感染接踵而至,很难救回。
目前,艾滋病仍无法彻底治愈。虽有抗病毒治疗(即ART),但需终身服药,一旦中断,病毒迅速反扑。
过去不少人以为,艾滋病是“别人的病”,但数据早已打破偏见。
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白皮书(2023)》指出,全国15-24岁青年感染率呈每年4.5%增长趋势,且学生群体成为高发人群之一。
医生强调:这3件事,是当前导致艾滋病毒传播的“重灾区”,再忙也要避开!
不安全性行为:不是“乱”,而是“侥幸”“我就一次”“我认识的人很干净”“看着不像有病”——这是很多感染者事后最常说的话。
但医学上,HIV病毒根本无法靠肉眼判断。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就可能感染HIV。
尤其是没有使用安全套、多性伴侣、性交易等行为,都是艾滋传播的高风险途径。
更可怕的是,很多年轻人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影响,误以为某些“非插入性”行为就很安全,结果仍然中招。
医生反复强调:没有“看上去很干净”这回事,只有“做不做防护”的区别。
共用针具:不仅是吸毒,纹身穿耳也风险高很多人以为,共用针具只存在于吸毒人群中。但实际上,在一些不规范的美容、纹身、穿耳甚至拔罐场所,也可能因消毒不严而传播HIV。
早在2019年,广东一名大学生因在路边摊穿耳,3个月后查出HIV阳性,成为典型案例。
HIV病毒在离开人体后仍可在针头内存活数小时甚至更久,只需一次共用就可能感染。
所以,任何涉及穿刺的操作,都必须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或持证场所,千万不要图便宜。
有些年轻人因猎奇心理,通过社交软件认识陌生人,甚至刻意接触所谓“刺激圈层”,如“多人运动”“无套派对”等。
这些行为不仅违法,更是HIV病毒传播的温床。
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某市男男性行为者中,HIV阳性率高达8.7%,远高于普通人群。
医生提醒:不要以为“年轻就是本钱”,很多感染者在20岁出头就开始终身服药,甚至提前丧命。
虽然HIV目前仍无法根治,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数感染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国家卫健委早在2003年就启动了“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10万名HIV感染者接受规范治疗。
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将病毒量压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这不仅大大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还能有效阻断传播。
2022年发布的《中国HIV/AIDS诊疗指南》明确指出:持续接受治疗且病毒量。
所以,一旦确诊,最重要的不是恐慌,而是尽快接受治疗。
真正有效的预防,一定不是靠“恐惧”来维持边界,而是靠科学认知+日常自律。
医生给出5条具体建议:
· 坚持安全性行为,每次都使用合格的安全套。
· 不共用针具、剃须刀等可接触血液的工具。
· 避免去无证场所进行纹身、美容、穿刺等操作。
· 如有高风险行为,可在72小时内接受暴露后预防(PEP)治疗。
· 主动检测HIV,每年一次,早发现早处理。
目前,全国各大疾控中心、三甲医院均提供匿名免费检测服务,无需挂号、无需实名。
别以为艾滋病离你很远,它可能藏在一次侥幸的冲动里,也可能埋在一次不经意的选择中。
医生反复强调:宁可宅在家里玩手机,也别做这3件事。
不是你“乱”,而是病毒从不挑人。真正的安全,是在认清风险后依然自律。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国HIV/AIDS诊疗指南(2022年版)》
3.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年第44卷第6期.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白皮书(2023)》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佳佳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