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9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2025年第21次审议会议落下帷幕,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精创电气”)顺利过会,会议认定其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8月29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2025年第21次审议会议落下帷幕,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精创电气”)顺利过会,会议认定其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然而,过会并不意味着其背后的问题已彻底解决。细读招股书不难发现,公司近年来面临核心产品增长见顶、多类产品价格持续承压的困境。此外,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技术研发投入远低于销售费用等迹象,也令人对其“技术驱动”的成色产生疑虑。
尽管精创电气已经拿到了通往资本市场的“入场券”,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此刻或许更应该保持一份冷静审视。毕竟,过会只是一个起点,能否依靠扎实的研发积累与清晰的产品逻辑实现可持续增长,才是真正衡量企业价值的关键。
主力产品降价求量
近年来,随着冷链技术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温湿度监测与控制市场迎来快速发展。
精创电气作为该领域的参与者之一,主营冷链设备智能控制器、医药与食品冷链监测记录仪、制冷热泵检测仪表及环境颗粒物检测仪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物联网和基于云的系统解决方案。
根据QYResearch统计,2023年度,精创电气于中国境内与全球冷链温湿度控制市场按销售额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13.13%与 4.64%,市场份额位列中国境内市场第一,全球市场前列。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96亿元、4.35亿元和4.9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2.25%;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49亿元、0.55亿元和0.5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9.73%。表面看来,业绩呈稳健双增态势。
然而拆解收入结构,却是另一番景象。
公司核心产品冷链智能控制器类收入报告期内分别为1.79亿元、1.77亿元和1.79亿元,增长明显停滞,营收占比从46.97%大幅滑落至36.63%。
真正扛起增长大旗的,是此前边缘化的业务,制冷热泵检测仪表。该产品收入从2022年的6949.92万元快速攀升至2024年的1.2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33.48%,营收占比也从18.28%提升至25.33%。
看似稳健的增长背后,是公司新旧主业“冰火两重天”的结构性换挡。核心产品增长已然停滞,业绩增量由昔日的边缘产品驱动,这种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亟待考验。
而从产品价格变动情况来看,公司面临降价压力更是不小。
更值得警惕的是产品价格走势。除制冷热泵检测仪表价格从207.51元/台上涨至336.48元/台之外,其余产品均价全线下跌:
冷链智能控制器均价从61.29元/台跌至50.63元/台,降幅18.19%;
多源感知冷链监测记录产品从83.14元/台降至67.88元/台,跌幅19.61%;
环境质量检测产品则从655.03元/台下降至555.86元/台,降价近百元。
尽管公司将价格波动归因于“销售结构变化与境外电商促销”,但这难以掩盖多数产品已陷入“以价换量”的同质化竞争困局,凸显出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紧迫性。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多款产品单价一路下行,但精创电子毛利率却不降反升,2022年-2024年,从41.76%一路走高至45.58%,且远超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毛利率,分别为28.03%、26.09、24.17%。
精创电子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公司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种类较多且销售渠道多样,因而公司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公司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在毛利率上存在差异主要系公司与其在产品结构、应用领域及细分市场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所致。“
据招股书披露,精创电子原材料采购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类、五金类、塑料类及包材类,报告期内,公司多类原材料采购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电子元器件类占到采购大头,2024占总采购金额比例达70.39%,IC芯片作为其中核心采购材料,从2022年5.55元/个跌至4.03元/个,降幅达28.25%;继电器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下滑,从1.94元/个下降至1.86元/个,下滑了4.05个百分点;五金类原材料采购价格从2023年66.43元/个下降至58.93元/个,跌了11.18%。
研发销售投入冰火两重天
报告期内,精创电气研发费用分别为2500.29万元、2620.13 万元和3280.53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6.31%、6.03%和 6.58%,而同期同行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8.28%、10.09%、7.39%。两相对比,精创电气在研发层面的投入力度,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一情况,与其在招股书中所强调的“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表述,难以自圆其说。如果真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研发费用率长期偏低,显然不符合技术驱动型企业的常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专利结构。截至2024年8月20日,公司拥有授权专利200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值得注意的是,这27项中有两项涉及区块链技术——分别是“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有序多重签名方法(专利号2020110813916)”和“Ad Hoc网络中基于区块链的密钥生成和管理方法(专利号2020110813935)”。但公司并未解释布局区块链的初衷,且这两项专利也未用于现有核心技术。
经查询,上述专利为精创电气与南京邮电大学合作研发的成果。双方共同持有的专利还不止于此,还包括多项无人机控制及数据库优化相关技术。
比如:一种有效降低容器化关系型数据库 I/O消耗的方法(专利号2019102357209)、一种具备救援功能的物流无人机返航调度方法(专利号2019106863159)、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及其移动控制方法(专利号2018108211456)、共轴双旋翼无人机(专利号2018211772216)。
有意思的是,其中,“一种具备救援功能的物流无人机返航调度方法”专利已被用于精创电气的一项核心技术——“云计算环境下大数据一体机关键技术”然而,公司的招股书中却将此项的技术来源标注为自主研发,与合作事实明显矛盾,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存有疑点。
另一方面,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之一管廷卫在报告期内离职,也值得警惕。
据精创电气在此前回复北京所问询函的内容中提到,管廷卫于2005年3月入职发行人前身精英电器,2023年因个人原因主动离职。离职前在发行人处担任冷链与冷库控制事业部技术总监,主要负责冷链与冷库控制事业部的产品研发及管理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轻商制冷、冷库电控箱、热泵与热水控制、工业制冷、汽车空调等冷链领域的产品及技术。
在公司200项专利中,管廷卫作为发明人之一的专利合计16项,据笔者查询,在涉及到管廷卫的专利里有8项是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其中有5项专利是作为第一发明人排名。
无论是从入职时间还是从担任职务以及技术能力来看,管廷卫对于精创电气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人物,且早在2022年6月,精创电气就与国泰君安签订了上市辅导的书面协议,在上市期间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离职是一件颇为敏感的事件,作为公司元老,管廷卫为何要选择在此时不顾东家情面离职?
从管廷卫离职时向公司合伙平台的股份转让或许能看出一丝端倪。2023年7月,管廷卫等2两名员工离职时,对应公司股份转让数量合计7万股,每股转让价格为4.90-5.83元。
而几乎同一时期离职的监事、产品总监的王岩在2023年6月离职时,一人就对应公司股份数量为8万股,每股转让价格为5.28元。按岗位类别,产品总监属于销售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司在资源分配上对销售体系的倾斜。
数据也支撑这一判断,2022年-2024年,精创电气的销售费用分别为0.69亿元、0.81亿元、1.0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99%,远超同期营业收入和研发费用增速。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7.36%、18.67%、20.33%,而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64%、4.80%、3.52%,显然,相比同行的销售费用率,精创电气可谓遥遥领先。
而公司也对此在招股书中作出了解释,“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率较高,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且可比公司销售费用率差异较大,主要系智能控制器行业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领域与细分市场存在差异,导致各公司销售模式、终端产品覆盖地区和客户集中度不同。”
不过,其远高于同行的销售费用率,叠加核心技术人员离职与研发投入的相对不足,似乎与公司强调的技术驱动叙事存在一定落差。这或许说明,精创电气当前的业绩增长,其背后的驱动逻辑可能更倾向于市场与渠道的强力开拓。
总结
精创电气此次过会,无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一步。然而,摆在它面前的挑战依然清晰:传统主业增长见顶,新品放量能否持续尚未可知;研发投入与人才激励未见优势,却过度依赖销售驱动;甚至在技术披露的严谨性上存在瑕疵。
就目前精创电气的销售行业而言,,国内冷库市场呈现“租金下行、供给过剩”与“投资热度不减”的矛盾现象。
一方面,受前期盲目扩建和消费需求增速放缓影响,部分区域冷库空置率攀升,华东、华南部分城市租金同比下降10%-20%。电商冷链红利消退后,中小型冷库面临需求不足,而大型高标准冷库因成本高企更难消化。
另一方面,资本对冷库的投资热情未减,市场的核心逻辑在于长期看好冷链物流的刚性需求——生鲜电商、预制菜和医药冷链仍具增长潜力,且政策鼓励农产品产地冷链建设。
此外,投资者押注未来供需再平衡:当前过剩多为结构性问题(如普通仓过剩、高标仓稀缺),提前布局优质区位有望抢占先机。然而,从精创电气的角度而言,可能会很快遇到市场需求的瓶颈。
精创电气或许更应思考:当价格战愈演愈烈、成本红利逐渐消退,什么才是支撑未来发展的真实壁垒。资本市场可以相信故事,但最终只回报那些真正用技术和服务构建起护城河的企业。
来源:财经野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