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任军锋《理解政治:从荷马到施米特的27部核心文本》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4 10:55 3

摘要:格局开阔,语言铿锵有力,是学者中不多见的能用优美语言阐述历史的人。勾勒出一条西方政治线索,这是具有大历史眼光和大地理格局的做学问方式。

回归核心文本,探问经典的文本义、历史义、当代义,重返古希腊至20世纪晚期的思想交锋场域

哲人与僭主、哲学与政治、上帝与凯撒、科学与权力……呈现思想史问题轴上的持久张力与活力

西方政治思想史通识读本,更好理解今天这个不平静的“大政治”时代

理解政治

从荷马到施米特的27部核心文本

任军锋 著

平装,517页,定价:120.00元

ISBN*:978-7-108-08043-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7月

格局开阔,语言铿锵有力,是学者中不多见的能用优美语言阐述历史的人。勾勒出一条西方政治线索,这是具有大历史眼光和大地理格局的做学问方式。

这一年来与教授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书在教授的一一解刨下,得以彰显其特有的魅力。准备开始按着教授的书单开始阅读,在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返回这个课堂再次聆听。

讲得好,把古希腊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及见解介绍得十分清楚,从而也就可以看出那些先贤的政治智慧是怎样的精深而卓越,甚至他们的失误也成为今天的宝贵的思想遗产。然而,我们从上述介绍里却也感到,由于缺少这样一笔博大精深的遗产,我们的改革之路也势将任重而道远。

大政治时代,中国人对“西方”“美国”的认知将面临全新的考验。所以,重新认识西方文明传统,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源流,对于当下的中国人理解世界而言至关重要。

——三联“中读”同系列课程读者评价

思想家不仅在审视自己的时代,更在与先哲对驳辩难。只有将这种对驳辩难的理路呈现出来,思想的场域才能充分打开,读者才有望身临其境,养成权衡取舍的鉴别力和观照现实的判断力。

理解政治,是新世纪压给中国有识之士的精神重担。面对这一重担,轻浮的乐观,抑或轻率的绝望,都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理解”政治意味着面对现实的勇气、清晰的判断力以及智性的诚实,进而自觉审视并肩负起这一精神重担。

——任军锋

在中西碰撞、古今相照的“大政治”时代,政治学研究者深觉“理解政治”的紧迫性。“政治”关涉人类生存的核心,“什么是好的政治”与“什么是好的生活”或许在根本上是同一个问题。

本书中,27部核心文本既独立成章,又彼此呼应,以“荷马作为‘希腊的教育者’”为开端,依次解析希罗多德、索福克勒斯、修昔底德、阿里斯托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维吉尔、普鲁塔克、奥古斯丁、阿奎那、马基雅维里、莎士比亚、霍布斯、洛克、卢梭、帕伯琉斯(麦迪逊)、托克维尔、韦伯和施米特等思想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格局开阔、大开大合,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历史和思想问题脉络,同时讲解原文不失细腻深刻,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为我们呈现了丰满而有纵深的政治理论图景。

作者简介

任军锋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研究领域:西方政治思想与美国宪法。著有《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四论》《民德与民治》等;主编《修昔底德的路标》《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等;译著《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政治科学要义》《寡头统治铁律》等。面向复旦大学本科生开设“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修昔底德战争史”等通识核心课程,获评2018年“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年度优秀教师”、复旦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PARTⅠ 古典的高峰

第一章 荷马作为“希腊的教育者”——《荷马史诗》

·城邦与人:从《伊利亚特》到《奥德赛》

·阿基琉斯之怒:《伊利亚特》中的暴力与秩序

·阿伽门农的幽灵:《奥德赛》中的“潜隐剧本”

·柏拉图与荷马:哲学与诗之争

第二章 国富国穷与帝国兴衰的悖谬逻辑——希罗多德《历史》

·哲人与僭主

·波斯与希腊

·斯巴达与雅典

·贫穷与富裕、自由与奴役

第三章从僭主到哲人的精神成长史——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弑父娶母:俄狄浦斯的“诅咒”

·僭主抑或君主:政治世界的表相与真相

·俄狄浦斯的“眼睛”:从僭主到哲人的精神蜕变

第四章 民主帝国的困局与终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权势与恐惧

·民主与领袖

·共和与党争

·个人与国家

·政治与道德

第五章 盛世雅典人的迷茫与乡愁——阿里斯托芬《云》

·“智术师”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与雅典:哲学与政治

第六章 民主帝国的精神沉沦史——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与阿里斯托芬
·正义:灵魂与城邦
·哲人王:哲学回返政治
·政体演化与民主帝国的衰败

第七章 哲人与城邦分道扬镳——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无知之知”与“智术之知”
·苏格拉底的哲学使命

第八章 公民哲人苏格拉底——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立身之道
·苏格拉底论为政之道
·如何使雅典再次伟大?
·苏格拉底式的教育

第九章 斯巴达政制的式微与希腊文明精神的沉沦——色诺芬《斯巴达政制》

·斯巴达:希腊古风的载体
·《斯巴达政制》:文明精神沉沦诊断书

第十章 政治学作为立法科学——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
·政体类型与城邦善治
·政体病理及其救治
·幸福城邦与自由教育

第十一章 政治相对哲学的优先性——西塞罗《论义务》

·政治人的德性品质
·政治人的真正利益
·西塞罗式“义利之辨”

第十二章 政治民族的肇端与世界帝国的缔造——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罗马共和进入“凯撒时刻”
·政治人埃涅阿斯的使命
·罗马民族与罗马帝国
·埃涅阿斯与图尔努斯
·政治理论家维吉尔

第十三章 政治人的“幸福”——普鲁塔克《道德论集》

·政治作为人的在世生命的升华
·希腊或罗马:文化与政治
·德行或命运:人力与神力
·哲人或僭主:哲学与政治

第十四章 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普鲁塔克《对比列传》

·斯巴达贵族共和的缔造:《吕库古传》
·雅典民主共和的发端:《梭伦传》
·罗马共和的起源:《普布利科拉传》
·雅典民主帝国的缔造:《伯里克利传》

PART Ⅱ 中世纪的回响

第十五章 重估古典政治——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罗马德性与无法餍足的权势欲
·帝国政治的罪与罚:奥古斯丁为罗马“祛魅”
·上帝之城与人间之城:奥古斯丁“双城记”
·奥古斯丁与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

第十六章 重新勘定宗教权威与世俗权力——托马斯·阿奎那《论君主政治》

·作为理性法则的“自然法”
·君主制作为最佳政体
·君主的仁政与僭主的暴政
·贤明君主的世俗酬劳和至高酬报

第十七章 现代鲁克丽丝的“德行”——马基雅维里《曼陀罗》

·德行与命运:马基雅维里政治理论关键词
·《曼陀罗》:现代市井讽刺画
·《曼陀罗》与马基雅维里的伦理学

PART Ⅲ 启蒙的曙光

第十八章 僭主的德行与恶行——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新君主”对抗“基督君主”
·马基雅维里反对西塞罗

第十九章 古代鲁克丽丝的德行——莎士比亚《鲁克丽丝失贞记》

·《失贞记》:古典共和精神的丰碑
·莎士比亚反对奥古斯丁

第二十章 凯撒之死开启了凯撒时代——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

·《裘力斯·凯撒》与古典共和精神的终结
·凯撒之死与“新君主”时代的来临

第二十一章 现代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霍布斯《利维坦》

·狴希莫对抗利维坦
·霍布斯式的道德革命
·国家权威与个人自由
·《圣经》与政治
·政权与教权

第二十二章 政治社会的建立及其维护——洛克《政府论》

·父权、君权与统治的正当性
·自然状态、自然法与政治社会
·自由、财产与政府的目的
·暴政与政府的解体

第二十三章 人民主权与现代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卢梭《社会契约论》

·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野蛮人与文明人
·自由、公意与主权者
·政府:作为主权者与民众之间的“中间组织”
·现代国家的宗教基础:卢梭论“公民宗教”

PART Ⅳ 新世界的宣言

第二十四章 美利坚立国的政治理论——帕伯琉斯《联邦论》

·《联邦论》的两种历史语境
·帕伯琉斯的“新政治科学”
·“我们,合众国人民”:寓郡县于封建
·三权分立与钳制平衡

第二十五章 “自由帝国”美利坚的崛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以美为鉴:民主在美国
·民主社会及其政治后果
·“正确理解的自利”:民主社会的平民伦理
·宗教:民主社会“首要的政治设施”
·娜拉走后怎样?:妇女、家庭与共和国

第二十六章 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分际及各自的使命——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

·理性化、学术、政治、志业
·温良敦厚的学术与成熟稳健的政治

第二十七章 从认识“敌人”到理解政治——施米特《政治的概念》

·施米特及其“敌人”
·政治旋涡中的理论家施米特
·施米特的“敌人”类型学
·政治的概念与中国

自 序

文丨任军锋

从荷马到施米特,不是思想家们的座次序列,而是思想与思想彼此交锋的场域。思想的历史在形式上贯穿着纵向的时间轴,在内涵上却呈现为横向的问题轴。

思想家不仅在审视自己的时代,更在与先哲对驳辩难:柏拉图在与荷马辩难,修昔底德在与希罗多德辩难,西塞罗在与柏拉图辩难,马基雅维里在与西塞罗辩难,莎士比亚在与奥古斯丁辩难,霍布斯在与亚里士多德辩难,卢梭在与霍布斯、洛克辩难,帕伯琉斯在与孟德斯鸠辩难,托克维尔在与马克思辩难,施米特在与霍布斯辩难。只有将这种对驳辩难的理路呈现出来,思想的场域才能充分打开,读者才有望身临其境,养成权衡取舍的鉴别力和观照现实的判断力。

思想场域的打开幅度取决于将时间轴转化为问题轴的程度。从荷马到施米特,正是通过问题轴而不断打开思想场域的过程:梭伦与克洛伊索斯、西蒙尼德与希耶罗、苏格拉底与阿尔喀比亚德、柏拉图与狄奥尼修、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维吉尔与奥古斯都、阿奎那与塞浦路斯王、马基雅维里与美第奇、施米特与纳粹——哲人与僭主、哲学与政治、上帝与凯撒、科学与权力之间是否有调和的余地?回答是者,古代有普鲁塔克,现代有科耶夫;回答否者,古代有柏拉图,现代有施特劳斯。

Socrates Seeking Alcibiades in the House of Aspasia.By Jean-Léon Gérôme, 1861.

面对这一思想场域,读者不再是思想长廊的游观欣赏者,而是身临其境的理论生活的沉浸式体验者。这种沉浸式思想体验,是一切有效阅读的条件,是任何力图通过阅读获得智性提升的前提,更是思想照进现实的关键。

文本是思想的核心载体,思想通过文本得以结构化赋形。文本的经典化过程与文本自身的理论品质,即时空穿透力,密切相关。文本是先哲们为后学精心打磨的透镜,借助它,我们得以审视历史,思考当下,洞烛未来,认识自我。

文本在折射时代,更在模塑时代。理解文本既需要外部视角,又需要内部视角:外部视角需要社会文化史进路,斯金纳、波考克堪为典范;内部视角需要政治哲学史进路,施特劳斯、沃格林堪称翘楚。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他们的卓越贡献。中文学界对相关领域文献的辑译和识读品质,都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在此,笔者谨向政治思想史领域前辈同仁的不懈努力表达由衷的敬意。

本书以荷马开篇,以施米特收尾。前者似无疑义,且在首章中已有论述。而以施米特作结,在于施米特站在大时代的转捩点上。彼时的西方文明继法国大革命之后,再次被置于分叉路口。不同的选项意味着截然对立的政治决断,双方都为各自的决断付出了空前惨烈的代价。

尽管充满争议,施米特无疑是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标志性思想人物。其思想与行动高度统一,理论与实践浑然一体。作为思想人物,置身大时代的施米特,其历史关联性是之后的思想家所无法企及的。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1985),德国法学家和政治思想家

施米特之后,“政治思想”进入学院,成为一种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术。思想者不再行动,行动者不再思想,政治学术演化成一种专门的理论科学。政治理论与政治行动的畛域分明,政治理论所关注的是解释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讲述施米特之后更具学院风格的西方政治思想,我们需要探索一种与之匹配的新讲法,符合这种新的思想品格。

中国人研究西方,恰如西方人研究中国,很自然地会有着不同程度的比较视野。然而,百年以降,无论是作为政治社会的 “西方”还是作为思想文化的“西方”,已然成为现代中国人文明经验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我们研究西方,也宿命性地作为认识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解政治,是新世纪压给中国有识之士的精神重担。面对这一重担,轻浮的乐观,抑或轻率的绝望,都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理解”政治意味着面对现实的勇气、清晰的判断力以及智性的诚实,进而自觉审视并肩负起这一精神重担。

我们业已进入新的“大政治时代”。大政治时代需要“政治的”智识和思维。政治不是经济、社会的附属品或衍生物。政治的原理涉及统治与被治、权威与服从,政治的实践则涉及强权与正义、手段与目的、权力与道德、表层与里层。政治之善在于于国家内部树立秩序,于国家之间缔造和平。

“政治”的动力是权力,不是道德,但“政治”时刻需要面对道德的拷问。对于引领和即将引领社会的人来说,理解政治意味着提升政治智识,涵养政治思维,这是人类凭借理性驾驭政治,而不是被本能驱使的基本要件。

从荷马到施米特,毋宁是一场精神感召。对于其中论及的每一位思想人物,每一部思想文本,本书均力求做到出入其间,游刃有余,同时将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文本解释与阐发。本书涉及的思想人物及其文本,都是笔者在不同阶段教学过程中所聚焦的核心文献。

《理解政治:从荷马到施米特的27部核心文本》书影

2002年,即我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的第二年,按照系里的安排,我面向政治学系本科生开设了一门专业基础课—“西方政治史”。当时首先面临的挑战便是如何讲—如果沿用传统政治史的教法,按历史时段将从古到今的重大政治事件铺排一遍,除开内容庞杂,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学内容会始终浮于表面。政治事件若无法转化为有意义的理论思考,那么历史只会沦为一大堆凌乱的信息。

课程的前几轮对我而言可以说是一种煎熬,至于同学们的感觉更是可想而知。几轮过后,我便对教学内容做了大幅度的调整,改成以经典文本为核心,力图以点带面、化繁为简、以简驭繁。比如讲古代政治史,我曾先后以荷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普鲁塔克、阿庇安、塔西佗、维吉尔、西塞罗、莎士比亚、蒙森、塞姆为核心;讲现代,则先后以马基雅维里、基佐、联邦党人、托克维尔、柏克、麦迪逊、白芝浩、韦伯、施米特、汤因比、施特劳斯、沃格林、亨廷顿、福山等为核心。

为了保证同学们的阅读效果,养成深入阅读的习惯,我刻意减少每学期的阅读量,大多数学期我只布置一到两个文本,聚焦某一位思想人物,整个学期的教学就是带领学生集中研读文本。同学们课前预读,课堂上要报告,并有随机提问与讨论。我对同学的要求是,将全部注意力聚焦原始文本,在对原始文本形成基本轮廓之前,不必涉猎任何二手研究文献,否则在不具备基本鉴别力和判断力的情况下,浏览二手研究只是浪费时间,不会有任何实质性收获。

我对自己的要求则是,备课过程中尽可能吸收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并将其融入讲解文本的过程中。本书每章末尾所附“延伸阅读”,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每学期,会依据现实情境和我自己的现实感更换新的文本,这就使“西方政治史”这门老课每学期对我来说俨然一门新课。每轮选课的同学就如同开盲盒,而我自己也能够保持新鲜感。这种教学方式是开启新的学习之旅的重要契机,既然乐在其中,也就乐此不疲。

我始终认为,所谓教学相长,首先意味着教师通过教学不断自我提升,教学本身为教师在学术上持续成长提供了某种“压力场”,课堂上同学们的注视和反应,对教师构成一种无形的鞭策力量。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和教学水平,才能在这种“压力场”中做到自适其任,进而游刃有余。

我自己的体会是,讲课本身是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条理化和系统化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学术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口头表达会在不经意间激发教师的学术想象力和拓展力,同时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和视野的局限。为此,每次课前,我都会提前一天“入静”,尽可能避免任何额外干扰,集中备课,想象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并做好各种预案。而每轮教学从来没有令我失望,时常有意外发现的惊喜,我自然对课堂满心期待。

我的教学既然聚焦传世文本的阅读,而文本本身必然承载着著作家的创作意图和精神教诲,这就决定了我的研究领域往往处在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之间。这些年我比较自觉的方法论上的努力,正是力图沟通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借助经典文本所提供的理论视野,统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时段,同时将著作家的理论洞见化用为观照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理论见识。

为此,我反复提醒同学们,阅读文本切忌置身事外,仅将文本作为某种知识对象。真正的阅读是“介入式”的,需要阅读者的思想穿越感、经验现场感。阅读不是将文本作为知识或观念教条,而是与文本作者对驳辩难,在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往返穿梭,将时间性的历史文本创造性地翻转为空间性的理论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在经典与经验、古代与现代、西方与中国之间发现精神的共在性,体会底层逻辑的共通性。

在教学之外,从2017年开始,我连续组织了六届“复旦—政治思想史年会”,主题大多围绕关键思想人物展开,它们是:“修昔底德:历史与理论”“托克维尔:现代政治秩序的起源”“罗马:旧共和与新君政”“韦伯:现代政治与文明危机”“施米特:现代政治秩序的危机”“沃格林:历史意识与政治秩序”。本书部分章节的写作也不同程度得益于研讨会上的深入交流,感谢历届与会的学界同人的启发。

二十年弹指一挥,如今回想起来,我的教学和研究路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复旦一批青年教师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其间成员换了好几波,但二十年来读书会可谓雷打不动,每周坚持一起读书讨论。我们先后共读的文本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奥古斯丁。之后读书会又转向中国古典文本,包括《春秋》三传、《毛诗》、《庄子》、杜诗、《周易》、《中庸》、《论语》。通过读书,我们建立友谊,砥砺思想,观照现实,涵养心性,保持智性上的谦卑和持续的学习状态。可以说,二十年的读书会成为我个人学术成长的关键助力。本书献给曾经和正在一起读书的学友们。

对于每一章的撰写,笔者均以专题论文的标准自我要求,行文力求要言不烦,稳健精到。为了阅读的流畅性,我在行文中尽可能减少引注,讲述文本与解释文本彼此交叉。一般读者读了相关章节后基本可以省却再去求证原始文本的额外负担。初入门径者不妨以相关章节为起点,循着章末所附“延伸阅读”的指引,自行探索登堂入室的门径。专业研究者应该一眼就能看出行文中的具体所指,与相关研究者方法旨趣的异同,择善而从便可。

本书部分章节相继在《中国政治学》《复旦政治学评论》《思想史研究辑刊》《思想与社会》《政治与法律评论》《文化纵横》《云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特此致谢!

最后,感谢“三联中读”俞力莎女士及其团队,“如何理解政治”音频课的催更节奏保证了我的写作节律。感谢三联书店的冯金红女士,本书从选题论证到写作成稿,均得益于金红的鼎力相助。责任编辑宋林鞠女士是全书的第一位读者,从形式到内容,林鞠贡献了许多极具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作为读书人和写作者,遇见她们,何其有幸!

修昔底德的路标

在历史与政治之间

任军锋 编

精装,436页,定价:79.00 元

ISBN:978-7-108-07283-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3月

修昔底德是一位具有过人哲学头脑的政治史家,亦被视为西方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人。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最生动鲜活的历史语境中揭示了雅典民主的困顿,是进入古希腊人精神世界的桥梁。而他对雅典与斯巴达战争的论述,常被后世挪用于分析现代世界。

本书为国内修昔底德研究的高水平呈现。上编“学脉源流”新译“霍布斯论修昔底德”“安提丰辩护辞”“吕西亚斯演说词”等十篇文献,展现修昔底德文本丰富的思想脉络,尤其是他继承的智术师、修辞家传统。下编“问题视域”集合了国内治西方古典哲学、古希腊史、文学和古典学的多学科学者(韩潮、黄俊松、李世祥、张源、林国荣、任军锋),对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进行全方位解读。

帝国的兴衰

任军锋 著

平装,219页,定价: 78.00元

作为历史著作家,修昔底德将那场波澜壮阔的大战形诸笔端,事件栩栩如生,人物活灵活现,读之如在眼前。作为政治理论家,修昔底德对人类政治事务洞察幽微,《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天地久长,与日月同辉,成为后来人思索战争与和平、帝国兴衰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修昔底德与先贤希罗多德之间有着深切的精神传承,希罗多德笔下的波斯帝国与修昔底德笔下的雅典帝国有着密切的思想关联。本书前三章对希罗多德《历史》文本及其著述主旨做了集中阐发,希冀有助于读者两相参照,彼此发明,从而更加深入地领会修昔底德的政治教诲。

修昔底德四论

任军锋 著

平装,定价: 38.00元

本书是笔者2017年出版的《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的政治世界》(2024年全新修订版)一书论题的延伸,如果说《帝国的兴衰》旨在进入文本,条缕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叙事线索,钩沉著述家的写作旨趣和精神教诲,那么《修昔底德四论》则意在走出文本,将修昔底德纳入西方政治理论基本的问题脉络之中,前后左右探察,在彰显修昔底德于西方大传统中的枢纽地位的同时,揭示西方政治传统的内在张力与核心关切。

《修昔底德四论》包括四篇长文,既独立成篇,又彼此呼应,四论分别聚焦修昔底德乃至西方政治传统的四个面向:“帝国的政治理论:修昔底德与希罗多德”,揭橥西方历史著述传统的常与变,申述修昔底德对希罗多德思想传统的起承转合,以及这一转合背后折射出的时代的精神状况。“帝国、政治与哲学:柏拉图与修昔底德”,缕述西方大传统中的两种小传统分道扬镳进而势同水火的来龙去脉,追溯柏拉图与修昔底德、哲人与政治人、真理与意见、灵魂与祖国彼此纠结的历史基源。“为‘政治人’申辩:修昔底德与亚西比徳”,彰显政治人亚西比徳在修昔底德文本中的核心地位,修昔底德为亚西比徳申辩的春秋笔法以及内涵其中深沉委婉的精神教诲。“‘立法诗’与‘悲剧诗’:霍布斯与修昔底德”,揭示修昔底德对于霍布斯立法科学的框架性意义,借以透视现代政治理论在古-今、经-史之间融会贯通的内在机理。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