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干婚”现象越来越多开始向全国蔓延,说出来原因扎心又现实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4 11:04 2

摘要:上海“干婚”现象越来越多,开始向全国蔓延,说出来原因扎心又现实,有书,9分钟

2025年09月04日 06:30天津

上海“干婚”现象越来越多,开始向全国蔓延,说出来原因扎心又现实,有书,9分钟

主播 | 应犹

你听说过“干婚”吗?

在一些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伴侣虽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几乎没有真正的互动

“干婚”就是这种状态。

同床共枕却触不到内心、一起吃饭却吃不出滋味、从无话不谈到相顾无言、从“我爱你”变成"随便你",从十指相扣到各自刷着手机。

终究,我们还是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明明不开心却说"没事",心里有要求却说"都可以",渴望被理解却选择沉默。

久而久之,连你自己都会开始怀疑:

这段关系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好像在柴米油盐里弄丢了相爱的初心,也在亲密关系中越来越不知道“如何去爱”。

亲密关系并不复杂,却需要掌握能力与方法。

美国临床心理咨询师、资深伴侣关系疗愈师朱莉·梅纳诺,在亲密关系心理学新书《如何去爱》中,找到了“新一代两性关系的觉醒之路”,帮助你重获亲密关系中的主体性。

亲密关系中的主体性思维

某天,他刚进家门,钥匙一放到桌上,她就说:

“你又不挂回去。”

“我就今天这一次没挂。”

“哪次不是我提醒你?”

两个人拉扯了好一阵,最后他无奈地说:

“好好好,我以后都挂上。”

“我......”

她什么也不想说了,感觉自己根本没有被认真对待

两人开始了冷战。

有没有觉得这个场景很熟悉?

很多时候,亲密关系里最伤人的并不是对方做错了什么大事,而是一次次的小冲突——

你没说清楚,我也没听懂,情绪一点点积累,最后都变成了“你根本不在乎我”。

很多伴侣觉得对方太敏感、太情绪化了。

其实不然。

女性只是天生倾向于自我反思,习惯了用别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想要跳出这种误解和内耗的循环,就需要——“主体性思维”,从自己的感受、需求出发,而不是围着对方的期待打转。

以“我”为中心,用主体性思维看见彼此。

在亲密关系中建立主体性,并不是强调“我最重要”,而是让你在靠近别人时,不忘靠近自己

你可以不完美、可以笨拙、可以表达不完整,但你不应该为了避免吵架和误会,而一直压抑自己的声音

听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却需要在亲密关系的一次次互动中慢慢练习。

我们太习惯在关系中“等对方懂”,太害怕冲突、拒绝和失败

但如果我们始终回避自己的感受,也就很难真正靠近彼此。

主体性思维的四个关键步骤

那我们该如何练习主体性思维呢?

《如何去爱》提出了4个关键步骤,它们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真正可以即学即用的相处之道。

(1)觉察:适时按下暂停键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爱人的方式,其实是过去的延续,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并非不可逆的。

理性的成年人,有能力觉察到双方即将崩溃的心态,或者即将爆发的冲突。

许多伤人的话都是由于情绪上头,口不择言导致的。

一旦觉察到这种信号,就有机会按下暂停键,及时中断负向循环。

这就是亲密关系中常说的“冷处理”

“冷处理”不是“冷暴力”。

冷暴力是完全不沟通,暗含对伴侣的惩罚意味。

而冷处理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彼此缓冲空间,避免双方因为情绪裹挟而做出冲动决定或说出过激言论。

情绪会影响思考,被情绪控制的对话将导致沟通难以为继,进入恶性循环。

这种觉察能力,恰恰是给彼此一个机会,停止无意识的重复原生家庭的影响

你是可以选择改变自己的,从现在开始,用更清醒、更温柔的方式去爱人、爱自己。

(2)表达:让对方懂你,而不是猜你

在关系中,很多人不是不想表达,而是不知道怎么表达。

要么一张嘴就批评“你怎么又忘了!”要么什么都没说,却认为“你应该懂我”。

不管哪一种,往往都让对方只感受到情绪,却听不到你的真实需求。

《如何去爱》提出了一个清晰且实用的表达结构:事件—感受—需求。

简单来说,先讲发生了什么,再表达你的感受,最后明确希望对方怎么做

比如:

✘“你一点都不关心我!?(情绪)”

✔“最近你很少陪我(事件),我有点失落(感受),要不咱周末一起吃饭吧(需求)。”

这种表达方式避免了情绪化的争吵,确保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被看见。

伴侣也可以避免误解的积累,创造更健康的互动模式。

(3)化解:冲突不可怕,怕的是回应伤人

真正健康的关系,不是从不吵架,而是有足够的韧性容纳冲突,也能在争执后恢复连接。

《如何去爱》还提出了2个很实用的沟通技巧:认同情绪和展示脆弱。

这不是要你压抑不满、强行和气,而是教你如何在表达不满时,依然保留对彼此的尊重。

· 认同情绪:当对方情绪激动时,你不必完全认同他眼中的事实,但可以试着先认同他的感受。“我理解这件事让你很受伤。”这句话不等于认输,而是告诉对方:我在听,我在乎。

· 展示脆弱:不是“崩溃给对方看”,而是说出自己的感受,别让对方猜。

认同情绪和展示脆弱恰恰是建立情感连接的契机。

爱人之间难免会因为生活、孩子、工作、经济等琐事而争吵。

此时,理解对方、袒露心声远比辩解、反驳、讲道理更有意义。

当双方理性沟通、真诚回应、互相理解,吵架就不再是伤害关系的导火索,反而成为更深入了解彼此的入口。

你们会越来越懂对方,越来越默契。

亲密关系也会越来越有底气,越来越安全、舒适、长久。

(4)滋养:在安全感中继续做真实的自己

真正的亲密关系,不是时时刻刻都在一起,而是各自有自己的生活节奏、社交圈,同时愿意主动靠近彼此。

你可以有边界、有情绪,也可以放心说出自己的需求,不用担心被否定或嫌麻烦。

《如何去爱》中对这种关系状态有很细腻的描写

两个人白天各自忙碌,但只要有需要随时能找到彼此;

日常除了聊“吃什么”“去哪里”,也会谈工作中的压力、朋友的烦恼、童年的回忆和当下的心情。

他们不会把伴侣作为自己唯一的生活依靠,但也会自然地想着:“我说的这句话,会不会让他难过?”

他们愿意包容对方的小错误、主动分担生活琐事、在彼此身边袒露真实的自己

关系的滋养,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大动作,而是无数日常小事里的温柔回馈。

当两个人都能安心做真实的自己,愿意在彼此面前示弱,也愿意照顾对方的脆弱,这段关系才会越来越有底气,也越来越长久。

当你学会了这4步,你就会发现,在亲密关系中建立主体性思维后,你不会变得更强硬,反而更真实了。

你不再用“冷战”表达委屈,也不再用“妥协”换取安稳。

你敢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也愿意接住对方的表达。

慢慢地,关系就不再是消耗你能量的战场,而是一个让你可以安心呼吸的地方。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