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来,很多人一想到中国的“百年屈辱”,脑海里浮现出的,基本就是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和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可你若细细琢磨,这一百来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不光事事让人揪心,连绵不断的外侮和内忧,更像一把钝刀子,一点点在国人的心头生生拉扯。从1840年英国人炮轰广
说起来,很多人一想到中国的“百年屈辱”,脑海里浮现出的,基本就是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和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可你若细细琢磨,这一百来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不光事事让人揪心,连绵不断的外侮和内忧,更像一把钝刀子,一点点在国人的心头生生拉扯。从1840年英国人炮轰广州,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整整一大段时光,这片土地仿佛总是在被各种势力轮番碾压。外有列强舰船如狼似虎地靠岸,内有王朝腐败、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普通人家某顿饭的米价涨跌,背后其实都和世界格局有关。这样的日子,不光是历史书里的笔墨,更是无数寻常百姓的命运波纹。
说远了,其实别说外国人有时看不太明白,就是我们自己,回头去想:“中国为啥当初总觉得自己比西方强?真是自大误国吗?”这个问题呀,不光外国网友在网上胡乱讨论,咱自己其实也时不时会争个面红耳赤。比如,社交网络上就有人说,百年前的大清天朝,就是闭目塞听,被“天朝上国”的幻影迷得发懵。可事情真有这么简单?
印度那个阿纳布,说得倒是直白,“中国人一味剽窃,没啥了不起。”他估摸着,是不是因为中国过去风光过,家底子比别人厚,才以为老天爷都站在自家这边?可哪个民族不自夸点呢?说实话,阿纳布的这个论调,乍听就像茶水间瞎聊的外行话,没挖到点子上。比如明末清初,江西、安徽的读书人出门在外,腰里揣着几两银子、肩头还背着绸缎行李。苏州的染坊一年流水几十万两,大户人家辗转两省收租,难怪有人觉得“华夏物阜民丰”。可同样的年景,岭南山区的小山村,恐怕还在为闹饥荒而愁眉苦脸。这国运兴衰里,有风有雨,不是外人只凭账本就能理清的。
倒是马来西亚网友Peter Charles的想法,倒让人想起胡适当年感慨,中国文人“见贤思齐”,推崇礼仪教化,到了清后期却连自保本事都给忘了。他说中国太信奉”和而不同“,把道德、智慧都看成比刀枪还厉害的“法宝”——可等开了天窗,才发现人家西方,玩的是铁甲舰和机器枪。这事若搁在今天,就像你扬眉吐气地拿着高考满分卷,突然后来面临社会面试,对面一个全无底线的家伙,三下五除二就把你铺天盖地的“分数优势”打回原形。这种错位感,谁碰到都扎心。而中国倒底是吃了“纸上谈兵”那一套的亏,等到甲午一役,日本人一顿炮火以大博小,把北洋水师几乎打了个精光。那年北平街头,老百姓听说大沽口的炮台都丢了,谁家孩子不跟着大人一起骂娘?兴许就从那时候开始,人们才真的明白,刀枪不入的“士大夫自信”到底有多脆。
英国人聊起来就更有意思了。有个网友说,18世纪欧洲不少知识分子都真心服过中国。连亚当·斯密都把中国吹得神乎其神,说当时全欧洲都赶不上中国。可历史有一出戏最醒目,人一旦习惯了“最好的生活在我家”,总觉得别人的路子都是小打小闹。一位在清宫里当传教士的法国人写信回国时,说感觉紫禁城的日子像“倒挂的钟表”,一切都是“过去最好的”,而对新的总是警惕。你看,有时老话不是白说的,盛极必衰,也是这个道理。18、19世纪的伦敦已经有了煤气灯和蒸汽机,可北京城外,换下来的旧朝服、脱线的顶戴花翎,还能在旗人家里传好几代。咱们自己也许觉得那叫延续传统,外头人哪里看得明白。
再看看中国网上的讨论,网友张伟国的发言有一定代表性。咱中国人骨子里,哪怕如今人手一个苹果手机,多少还存着那种文化自信——“咱家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总归比你们那点洋玩意要高几个层次!”这根心弦,几百年都拧得紧紧的。他质问西方文明的血腥、不讲理,想反驳那些只讲“科技、财富就等于文明”的论断。他说得未必全对,但想想近代的伤痛、新中国成立初每个阶层的纠结,谁又敢说这种情绪没来由呢?西方的铁血扩张,一路把殖民的旗插到全世界,咱中国老百姓亲身经历,哪里能无动于衷。
美国那位亚当斯博士倒是分析得细腻,讲到中国的优越感怎么一步步养成。文化的自信,其实是几千年人心沉淀出来的——别说帝王将相,每个乡野书生都觉得咱们开蒙得早、学问大、历史厚。你像明清两朝,乡试、会试一年年考的,不都是诗书礼乐?甚至一户贫苦人家,把娃送到县城私塾去挨板子,都是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头顶戴上功名,哪怕穷,也觉得自家不比外人差什么。这种根深蒂固的自信和优越,遇上外头人持枪上门时,谁的心里也有抵触:“凭啥咱堂堂天朝要给你们丢人现眼?”
亚当詹克那段话里,有个细节特别狠。当时中国不是一般的“自信”,是那种骨子里的“我们才是天下正统,你们全是野蛮人”,这话中国小孩小时候被大人说过:“这地以外都是蛮夷小子,见咱犹如朝天觐见。”“朝贡体系”嘛,不光是皇帝收礼物,更多是种心理认同感。你想象下,大清使节跟琉球使团在宫门口互递折扇,边上看热闹的围观百姓都下意识觉得“你们都是我的小弟”。搞笑的是,这样的优越感,在内忧外患中变得迷离。咸丰二年瘟疫一场,南北官民都断了粮,祈雨祭天还不如贩洋货来得快。这种差距,百姓心里都清楚,却在官场和士绅间讳莫如深。
再说鸦片战争。那阵儿广州十三行的商人,哪一个没有和英国拱火?外人要求“不跪不拜”,朝廷官员却仍想着“天朝礼制不能破”。大员们看着见惯大风大浪的英国船长常带谁家瓷器、丝绸,背地里自鸣得意:“瞧他们连个正经的礼数都不会。”真等到五星红旗飘扬的那天,眼见大炮轰塌城墙,很多老头老太留下的,就是一句“这哪是人干的事啊”。但这不是一代人的错觉,而是整个社会几十代积攒下来的水土不服。当时的保守派会编派西方人各种离谱的段子,比如“洋人鞋穿太紧,走路都别别扭扭”,信口开河。但此刻,外面的世界正以一种惊人速度变革,蒸汽火车、无缝钢轨、轮船……一切都站在了技术的风口浪尖上,清廷哪怕想抄几招,一来慢,二来没人信。
有人讲,是不是“优越感”害了中国?我觉得这问题真不止如此。百年动荡里,不知多少中国家庭深夜骂过官兵懦弱,同时心里也清楚,一有外敌犯境,老百姓还指望朝廷能护一护身家性命。只是天朝上国那个光环,当炮火拉响的瞬间,就碎了一地。后来,无数青年才俊留洋归来,他们看西方制度、瞧现代工业,都明白:老祖宗的自信要变得更有力量,得靠自强不息,而不是捂着耳朵不听外面的雷声。
到了最后,哪怕今天我们常说“厚积薄发”,但谁又能忘得了百年国殇的痛?有人怪老祖宗太自负,有人怨西方欺负人,有人索性调侃一句:“反正历史已经走到这一步,还能咋办?”历史这东西和日常琐事一样,里头真有人间的无奈和骨气。你说,是谁的错,还是谁的命——我们又该怎么看今天自己的信心?或许真得等时间再过一百年,才看得清楚吧。
(行文到这儿,不禁想笑。历史上争的这些事,搁谁身上都会有情绪、有争辩。“谁优越、谁蛮夷”,其实到头来,只是人心里的一杆秤。你觉得这秤还准吗?欢迎你来讲讲。哪怕只是家里长辈讲的一点旧事,也许都比书上写的故事更有意思。等着看你们的留言,下回还聊这个话题!)
来源:顽强精灵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