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短视频平台,各个教培直播间的话术仿佛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暑期不提升,开学老师不会等你家孩子!”“×× 年级就是分水岭,错过这个月,再补也白搭!” 背景音配着急促的音乐,屏幕上滚动着 “最后 5 个名额” 的红色大字,看得人心里发紧。
这个暑假,“弯道超车” 成了教培机构营销的新热词。
直播间里的话术轰炸、社交平台上的学霸人设、熟人圈里的经验分享”,织成一张焦虑的网,把家长和孩子的假期裹得密不透风。
打开短视频平台,各个教培直播间的话术仿佛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暑期不提升,开学老师不会等你家孩子!”“×× 年级就是分水岭,错过这个月,再补也白搭!” 背景音配着急促的音乐,屏幕上滚动着 “最后 5 个名额” 的红色大字,看得人心里发紧。
有家长连续蹲了十场直播,发现话术套路如出一辙:先渲染某个年级的关键性—— 一年级是 “地基”,二年级是 “爬坡”,三年级是 “英语关”,反正总有一个 “不能输” 的节点;再抛出数据吓唬人,最后甩个低价钩子,“18.8 元抢名校名师体验课”。
可真付了钱才发现,18.8 元只是 “咨询费”,想上正课?每小时几百元的学费等着您呢!有家长算过一笔账,从 “体验课” 到 “系统班”,再到 “冲刺营”,一套流程下来,暑假光在网课上就要花掉小两万!
比直播间更隐蔽的,是社交平台上的“经验帖”。
在社交平台上,“×× 妈妈” 先语重心长地说 “别盲目报班”,话锋一转就开始晒孩子的进步单:“我家娃用这套教辅,三个月从 70 分到 90 分”,文末悄悄挂着购书链接。
还有“学霸家长” 吐槽 “教育支出让我怀疑人生”,评论区立刻有人求机构,博主 “不经意” 间就把机构名抛了出来。
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所谓的“学霸人设” 根本经不起推敲:例如某“学霸妈妈” 8 月 6 日说 还在说“女儿刚结束二年级,就读于中关村三小”,几天后又成了就读于四年级,学校也跟着换了个名;还有的父母职业一会儿是“年薪百万高管”,一会儿又成了 “体制内职工”。
可即便漏洞百出,仍有家长抱着“万一是真的呢” 的心态,跟着下单。
“六年级儿子已经连续 5 年被标为‘关键阶段’,‘开窍’都‘准备’了 5 年!” 济南家长黄女士刷着手机里的教培广告,苦笑了一声。屏幕上,主播正声嘶力竭地喊:“小升初暑假不冲刺,开学直接被甩开三条街!” 而这样的话,从孩子一年级到现在,她听了整整 5 年。
一年级时,她被“打基础要趁早” 说服,买了 5 套拼音识字教材,报了 “幼小衔接冲刺班”。结果孩子刚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被要求背古诗、练口算,最后看见课本就躲。
二年级,她被“低年级是中年级的跳板” 的说法说服,又跟风报了 “数学思维班”,结果老师拿着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给孩子讲,孩子根本听不懂。
到了五年级,“小升初暗流涌动” 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她带着孩子跑了 4 家机构测潜能,花 8000 元报了 “名校密考特训营”,最后发现所谓的 “密考”,不过是机构自己出的卷子。
黄女士翻着孩子的暑假计划表,从早8 点到晚 8 点,被课程和作业填满,“我现在才想明白,哪有那么多‘必须’?我们小时候没这些,不也长大了?”
“制造焦虑感是成交的前提条件。” 从事教培 10 年的广州从业者一语道破其中的逻辑。他拆解过这套 “流水线”,每一步都精准掐着家长的心理弱点。
第一步是“挖痛点”。
家长来咨询时,哪怕只是随口问一句“暑假该怎么安排”,机构也能顺着往下挖:“您担心摇号摇不上好学校吧?”“邻居家孩子报了奥数班,您不着急吗?”“现在不学 AI,将来跟不上时代啊!” 几句话就把藏在家长心里的小焦虑勾出来。
第二步是“卡时间”。
他们摸准了家长最焦虑的节点:中考一模出分的深夜、小升初政策公布的周末、期末考成绩出来的那几天。“这时候发篇‘分析分数线’的文章,配几张‘落榜生痛哭’的图,咨询电话能被打爆。”
第三步是“抛解药”。
当家长的焦虑被推至最高点时,机构就会适时的抛出“解药”:“我们有 ×× 名师,带过 30 个名校生”“这个班只剩 2 个名额,报了就能跟上进度”。这时候家长往往 “不砍价、不犹豫,像抓住救命稻草”。
更隐蔽的还有线下的“熟人传播”。
有一些教培机构会找老生家长当“推广大使”,“拉一个新生返 300 元,或免学费”。这些“托”混在家长群里,闲聊时有意无意地说 “我家娃报了 ×× 班,这次月考进步了 20 分”,等其他家长问起,就把机构夸上天。当周围家长纷前来讨教经验时,“托” 们再顺势推荐,这样一来,效果立竿见影,很多焦虑的家长会立刻交钱报班。
事实上,一些教培机构这种贩卖焦虑的营销方式,已经踩了法律红线。
律师介绍,“广告法特别规定,针对不满 14 周岁未成年人的广告,禁止含有‘劝诱其家长购买服务’的内容。像‘学霸的暑假在做什么’‘不学就会落后’等话术,利用暗示制造焦虑,就属于违规。
此外,广告不得对升学、考试等效果作出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性承诺,若通过制造焦虑的心理暗示来承诺培训效果,则涉嫌违法。”
可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家长陷在“不敢停” 的怪圈里。
“挂断推销电话、放下手机后,纠结的念头还是挥之不去。”北京一名六年级孩子的家长张女士说,暑假期间平均每天接到一个教培推销电话,“最高纪录一天6个,就感觉好像所有人都在疯狂学,我不敢赌孩子‘不补’的后果”。
暑假本该是装满笑声的日子,不是被所谓的“弯道超车”“分水岭” 所绑架。那些喊着 “为孩子好” 的焦虑营销,说到底,不过是把家长的焦虑变成了生意。而真正的成长,从来不需要加急,就像庄稼有自己的时令,孩子也有自己的节奏来成长。
来源:灵灵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