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像这样让人热血沸腾的大阅兵,从新中国成立来算,我国已经进行了21次,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瓜田李的猹
编辑|沐语纪史
看过不少国家的阅兵式和仪仗队表演,还是中国的阅兵最震撼人心!
整齐的步伐和飒爽的英姿,让人忍不住看了一遍又一遍。
而像这样让人热血沸腾的大阅兵,从新中国成立来算,我国已经进行了21次,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过要说起国人记忆深刻的阅兵,1999年的“世纪大阅兵”绝对能排前列。
那次大阅兵有两点特殊之处,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一是受阅的52方阵,一万一千人的受阅队伍完美的实现了“米秒不差”的整齐队形,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二来在那次受阅队伍中,出现了两个惊艳世人的双胞胎女兵领队。
阅兵时,两人眼神坚定、身姿挺拔,用一场完美的阅兵表演,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最美军中姐妹花”。
不过在阅兵爆火后,惊艳全国的她们,却早早淡出了聚光灯。
有人好奇,这对曾惊艳了一个世纪的姐妹,最终选择了怎样的人生?其实她们的故事,远比想象中更动人。
1977年1月23日,辽宁鞍山的一家医院里,伴随着两声几乎同时响起的啼哭,张薇薇、张莉莉这对同卵双胞胎出生了。
消息在街坊邻里间传开后,不少人特意跑到张家串门,在当时的鞍山,双胞胎可是稀罕事,姐妹俩刚满月,就成了巷子里的“小明星”。
因为两人长得太像,父母都区分不出来,只能在衣服上缝不同颜色的布条来辨认。
不仅长得像,两人似乎还存在心灵感应:姐姐感冒发烧,妹妹没过两天准会出现症状;妹妹玩耍时摔破膝盖,姐姐竟会莫名觉得膝盖发酸。
家人常说:“这俩孩子,心是连在一起的。”
姐妹俩的童年也很丰富,她们的父亲是退伍军人,总在家里讲部队里的故事,“奉献”“责任”这两个词,从小就刻在她们心里。
母亲是工厂职工,虽然赚的不多,却总把最好的留给孩子。
6岁那年,母亲发现姐妹俩一听到音乐就会跟着扭动,还会模仿电视里的舞蹈动作,便咬牙拿出积蓄,把她们送进了鞍山市少年宫学舞蹈。
8年的舞蹈训练,让姐妹俩练就了扎实的功底,也为两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91年夏天,北京军区特招文艺兵,两人当即就跃跃欲试。
“当军人”是姐妹俩从小的梦想,可看到“全国仅招7人”的条件时,她们还是犯了怵,这真是比高考还难!
为了抓住机会,姐妹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舞,压腿、下腰、练技巧,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层层选拔,姐妹俩竟双双入选,成为了某部文艺兵队伍里最年轻的成员。
刚到部队时,她们是战友眼里的“团宠”,可文艺兵的训练并不轻松,每天除了舞蹈排练,还要参加军事训练,站军姿、练队列,常常一站就是两小时。
不过两人也是不服输的主儿,有次妹妹练队列时中暑晕倒,醒来后第一句话竟是“姐姐,我没拖你后腿吧?”
正是这份相互扶持,让她们在军营里快速成长,5年后,两人又一起考上了白求恩军医学院,姐姐选了护理专业,妹妹则被调剂到检验专业。
此时的两人都想着能成为医生救死扶伤,殊不知一个机会正在悄然降临。
1998年初,一个消息传到白求恩军医学院:1999年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家要举办“世纪大阅兵”,学院要组建女兵方队。
这个消息让全院沸腾,谁都知道,能参加阅兵,是军人一辈子的荣耀。
可选拔领队时难题来了,女兵方队352人,领队是“门面”,不仅要形象好,还要动作标准、口令洪亮。
就在领导小组争论不休时,系主任提议让张薇薇、张莉莉试试?这对姐妹花形象气质都好,说不定能出彩。
提议刚说完,反对声就来了,总教官觉得她们动作不够标准,下口令时气势不足,而且身材太单薄,撑不起领队的架子。
还有人担心阅兵是展示国家军事力量的大事,她们是文艺兵出身,没指挥过方队,万一出岔子怎么办?
就在双方僵持时,学院政委拍了板,他说1984年阅兵就有双胞胎领队的成功案例,而且张家姐妹形象过关,其他的都可以练。
接到任务那天,政委把姐妹俩叫到办公室,语气严肃交代了任务,告诉两人这是巨大的荣耀,不能给学院丢脸,更不能给军人丢脸!
姐妹俩心情也很激动,向政委保证完成任务!
可真正的挑战,从集训第一天就开始了。为了练动作,她们把细沙装进袜子里绑在腿上,练踢正步时每一步都要踢到30厘米高、75厘米远,一天下来,腿又酸又肿,连走路都打颤。
为了练口令,她们每天清晨跑到操场喊嗓子,对着镜子纠正口型,直到声音沙哑,就含着润喉糖继续练。
方队训练结束后,她们还会留在操场加练,一个动作重复上百遍,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有次妹妹练踢正步时,旧伤复发,膝盖疼得站不稳,姐姐就扶着她,陪着她慢慢走,还打趣说:“咱们可是‘心灵感应’的姐妹,你疼我也疼,不如一起咬牙坚持。”
就这样,从冬天到夏天,姐妹俩的动作越来越标准,口令越来越洪亮,曾经不看好她们的人,渐渐竖起了大拇指。
1999年10月1日凌晨4点,姐妹俩就起床整理仪容。
她们互相帮对方系好腰带、捋平军装,镜子里两个一模一样的身影,眼神里满是坚定。
当检阅车驶到女兵方队前方时,两人齐声喊出:“十二方阵,敬礼!”352名女兵同时举手敬礼,那一幕,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热泪盈眶。
10点36分,分列式开始,当姐妹俩领着方队走到敬礼线时,她们用尽全身力气喊出“向右看”,声音清脆而有力,伴随着正步的“唰唰”声,女兵方队整齐地走过天安门城楼。
而这场直播,也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记住了这对双胞胎女兵,她们的照片传遍了大街小巷,“最美军中姐妹花”的名号不胫而走。
阅兵结束后,张薇薇、张莉莉成了“红人”,她们回到鞍山老家休假,刚进小区就被街坊围了起来,大家拉着她们的手,夸她们为家乡争光。
不少企业更是闻风而动,有人拿着千万代言合同找上门,承诺给她们配豪宅、名车,还有娱乐公司的老板堵在宿舍门口,说要把她们打造成一线明星。
要知道,在1999年,千万身价相当于普通人几辈子的收入。
可面对这些诱惑,姐妹俩却丝毫没有动摇,她们始终牢记自己是军人,于是礼貌地拒绝了所有邀请,转身回到了病房。
回到学校后,她们很快投入到学习中,仿佛阅兵的荣耀从未发生过。
不过后来两人又迎来了一个意外机会,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王晓岭团长和作曲家臧云飞,看完阅兵后被她们的英姿打动,特意为她们创作了歌曲《军中姐妹》,邀请她们演唱并拍摄MV。
这是宣传军人形象的好事,单位很支持,姐妹俩又下苦工,每天对着录音棚的镜子练表情、记歌词,终于慢慢找到了感觉。
没想到,这首原本要参加音乐比赛的歌,又被春晚导演组看中了。
2000年春晚,姐妹俩穿着军装站在舞台上,唱起《军中姐妹》,歌声落下,台下掌声雷动。
春晚过后,姐妹俩的名气更大了,不少人以为她们会进入娱乐圈,可她们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妹妹张莉莉调到了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做行政管理,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图书馆里的读者没人知道,这个总是微笑着整理资料的军人,就是当年的阅兵女神。
姐姐张薇薇则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做护理工作,每天穿梭在病房里,给病人打针、换药,忙得脚不沾地。
有人问她们:“后悔吗?要是进了娱乐圈,现在早就成大明星了。”
她们总是笑着说:“不后悔,看着病人康复,比当明星更有成就感。”
2005年,姐妹俩又默契地在同一年结婚,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可爱的孩子。
现在的她们,偶尔还会翻看1999年的阅兵照片,照片里的自己,穿着军装,眼神明亮,那是青春最耀眼的模样。
而如今的自己,多了几分成熟和稳重,却依旧保持着军人的底色。
这对双胞胎女兵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逆袭,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这个容易浮躁的时代,她们用坚守告诉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来源:沐语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