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京的儿子,14岁支撑起小家,母亲改嫁时他只说了一个要求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4 12:26 1

摘要:病床前,妻子刘继红哭到昏厥,抓着丈夫逐渐冰凉的手不肯松开。 年过七旬的奶奶瘫坐在走廊长椅上,反复摩挲着儿子主持新闻的照片,嘴里念叨着:“京儿该下班了…”而罗疏桐站在原地,仿佛被抽空了灵魂。 三天前,他还在为父亲能下床吃了半碗粥而雀跃;三天后,他成了这个家唯一的

2009年6月5日,北京307医院的走廊里,一个14岁的少年死死攥着一袋水果,眼神空洞地望着急救室的门。

几个小时前,他刚和父亲约好周末#热点观察家#去看球赛,此刻却听到医生宣布:“淋巴癌晚期,抢救无效。

”这个少年叫罗疏桐,他的父亲是央视《新闻联播》主播罗京,那个26年零失误的“国脸”,此刻永远定格在48岁。

病床前,妻子刘继红哭到昏厥,抓着丈夫逐渐冰凉的手不肯松开。 年过七旬的奶奶瘫坐在走廊长椅上,反复摩挲着儿子主持新闻的照片,嘴里念叨着:“京儿该下班了…”而罗疏桐站在原地,仿佛被抽空了灵魂。 三天前,他还在为父亲能下床吃了半碗粥而雀跃;三天后,他成了这个家唯一的男人。

葬礼上发生的一幕让所有人心碎。 当康辉等央视同事红着眼眶致悼词时,14岁的罗疏桐没有哭闹。 他穿着过大的黑西装,左手紧搂哭到脱力的母亲,右手稳稳托住父亲的遗像。

有记者拍到他低头对母亲耳语:“妈,我以后当您的腿。 ”那张稚嫩却绷紧的脸,让在场的老记者想起罗京第一次直播《新闻联播》时的神情,那是把千斤重担压进骨子里的沉默。

真正的考验在葬礼后才开始。 刘继红患上重度抑郁,连续两周无法下床吃饭。 奶奶突发脑梗住院,半夜总对着窗户喊罗京的小名。 罗疏桐每天6点起床,先给母亲热好牛奶和药片,再骑车40分钟去医院给奶奶喂粥。

有次奶奶打翻饭碗哭骂“你不是我儿子”,他默默擦干净地板,掏出语文课本念《背影》那是父亲生前最爱给他读的课文。

这个曾经连袜子都不会洗的少年,开始研究降压药说明书,学会用艾草给奶奶泡脚。 他在书桌刻下“北师大附中”,那是父亲母校。 中考前三个月,他每天只睡4小时,最终以年级前十考进父亲母校高中。

班主任在家访时发现,他卧室墙上贴着罗京播报汶川地震的新闻截图,下面用红笔写着:“爸爸在17分钟零失误,我也不能错一道题”。

2016年冬天,罗疏桐21岁。 他正在纽约大学图书馆通宵写论文时,接到母亲越洋电话:“桐桐,有位孙叔叔…对妈妈很好。 ”电话那头长久的沉默让刘继红心慌,她急忙解释:“你要不喜欢就算了…” 罗疏桐突然打断:“妈,您该有新的生活。 ”

就在刘继红松口气时,他接着说:“但我只有一个条件,必须带着奶奶。 ”这句话让刘继红在凌晨两点的北京街头失声痛哭。

这个要求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痛。 罗京临终前夜,曾把儿子叫到病床前交代三件事:替爸爸陪妈妈看海、替爸爸给奶奶买稻香村点心、绝不让奶奶住养老院。 七年来,罗疏桐每年带奶奶去北戴河,总指着海浪说“爸爸在下面游得欢”;奶奶老年痴呆后认不出孙子,却总记得把点心藏进铁盒留给“京儿”。

当富商孙岩听到这个要求时,他正在给罗家修漏水的水管。 看着蜷在旧沙发里发呆的罗奶奶,他转身对刘继红说:“明天我去装个防滑扶手。 ”婚礼前夜,孙岩把罗疏桐约到后海酒吧,递给他一份公证过的协议:房产证添奶奶名字,医疗账户存足百万。

罗疏桐第一次主动举起酒杯:“孙叔,我爸的遗像…能放您书房吗? ”两个男人碰杯的声音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

如今走进刘继红的新家,客厅最显眼处挂着两幅照片:左边是罗疏桐在联合国青年论坛演讲的现场照,右边是罗京1983年第一次进央视的入职照。 照片中间的博古架上,摆着罗京用过的旧茶杯,旁边立着孙岩收藏的紫砂壶。

每周日中午,31岁的罗疏桐会准时推着轮椅出现,轮椅上坐着89岁的奶奶。 当厨房飘出奶奶最爱的红烧带鱼香时,孙岩总会自然地接过轮椅:“妈,今天咱喝两盅? ”

罗疏桐的书房抽屉里,珍藏着一盘褪色的磁带。 那是1996年罗京首次直播《新闻联播》前夜的练习录音,背景音里能听到婴儿的啼哭,当时3岁的罗疏桐正在发烧。 磁带最后有句带笑的嘀咕:“臭小子哭这么响,将来准是个大嗓门主播。 ”

如今在华尔街做投行的罗疏桐,去年悄悄考取了播音员资格证书。 同事问他为什么考这个,他摸着证书封面的国徽图案说:“替一个人圆场”。

每年6月5日,北京万安公墓的罗京墓碑前总会出现三样祭品:半块稻香村枣泥糕、两张NBA球票、还有份裱在相框里的《新闻联播》打印稿。

最新一份是2025年7月的某期稿件,导语页用红笔批注着:“此处顿挫0.5秒更佳”。 当扫墓人离开时,管理员老张会指给新访客看:“瞧见没? 那孩子每次来都先拿绒布擦字,和他爸当年擦播音稿一个架势”。

来源:海上守望的守护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