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智青年夏令营:赴山海之约,促同球共济,只为寻根铸魂圆梦!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4 13:46 2

摘要:“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2025年暑期,中国科协联动各省级科协,在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重庆、陕西、甘肃8个省市举办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2025年暑期,中国科协联动各省级科协,在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重庆、陕西、甘肃8个省市举办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促进海内外青年科技人文交流。来自五大洲26个国家的200多名华裔新生代怀揣着对祖(籍)国的深情与科技的理想,从世界各地汇聚到这方热土,开启一场科技与人文的盛夏之约。一起看→

2025年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以“根魂梦”为主线,从北国冰城到江南水乡,从沿海开放前沿到西部广袤大地,让营员们切身感受到祖(籍)国的博大与多元。通过科技交流、文化参访、科技志愿服务,让营员们既能在服务奉献中厚植家国情怀、筑牢文化根基,又能运用所学所长解决实际问题,在科技实践中凝聚民族之魂、追逐复兴之梦。“在世界各地有几千万海外侨胞,大家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这次夏令营架起了让华裔新生代与祖(籍)国“心相近、情相通”的“连心桥”。

团结奋斗:

汇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之根

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也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价值根基。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质朴的实物、一段段珍贵的影像,将那段烽火岁月徐徐铺展于眼前。来自澳大利亚的营员在“小米加步枪”的展陈前久久凝视,感慨万千:“原来物质匮乏并非无法逾越的障碍,坚定的信念和集体的智慧才是真正改写历史的基石。”这种震撼人心的历史感悟,是教科书无法给予的。他们在这里,触摸到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艰难困苦中奋起、在团结奋斗中走向胜利的精神脉络;他们从这里,读懂了什么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深刻内涵,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在挑战中奋起、在磨难中重生,正是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亿万人心的凝聚与集体奋斗的伟力。

在延安杨家岭感悟信仰的力量

在重庆武陵山区腹地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营员深入乡村一线,实地探访中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成果,与当地干部群众共话世界减贫事业与中国乡村实践。营员们走进华溪村初心小院、黄精科技小院、中益乡脱贫攻坚历史陈列馆等地,看到的是科技赋能、众人同心振兴乡村的现代画卷,见证了团结奋斗如何将梦想变为现实。

在重庆石柱初心小院了解科技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传承:

铸牢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之魂

夏令营为营员提供了一场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其中文化传承的主线贯穿始终,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营员们借助数字化手段,感知了秦汉文明在教育发展、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辉煌起源、磅礴历程与不朽贡献。

在甘肃武威雷台汉文化博物馆,他们与两千年前的大汉雄风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感受那凝固在青铜车马之上的凛凛威仪,以及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融。

在重庆大足石刻,营员行走在巍峨的佛像与细腻的浮雕之间,感受那镌刻在岩石之上的永恒匠心,感悟中国石窟艺术和中华优秀文明的源远流长。

在福建莆田,探访“妈祖故里”,深刻领悟了她“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内涵,共同探讨妈祖作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如何成为凝聚华人华侨情感认同、促进团结互助的重要精神纽带。

在广东江门中国侨都华人华侨博物馆,大家追溯华人华侨跨越山海、砥砺奋斗的集体记忆,深刻理解祖父辈远渡重洋背后的家国情怀与坚韧足迹。

在黑龙江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营员通过老照片、旧证件和华侨建设边疆的真实故事,同样串联起一部跨越百年的“华侨奋斗史”,世代华侨们的爱国、坚韧、交融与奉献精神,在青年们眼中鲜活起来。

在江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历史的伤痕在静默中传递着对和平的深切渴望。一位首次来中国了解到这段历史的美国籍营员表示:“我将牢记这段历史,希望世界和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必会赢得广泛支持、取得最后胜利,这是历史的深刻启示,也是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营员驻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题词前,仿佛看见百年前的思想之光,正随运河水流淌至今,照亮跨时代的精神共鸣。

在福州鼓岭历史文化展示馆

福州鼓岭曾是英、美、法、德等20多个国家友人的聚集地,其西式石屋与中式建筑交错,是不同文明在相遇时,通过平等对话与相互尊重所谱写的和谐乐章。它们静静地矗立在山林之间,向世人证明:文明的多样性并非隔阂的壁垒,而是激发创新、增进理解的宝贵源泉。福州鼓岭的故事,是文明交流互鉴一个生动而深刻的注脚。来自西班牙的营员表示,能亲身感受这段独特的历史交融,让他“非常震撼”,这种体验超越了书本,让年轻的华裔新生代直观地认识到,和平共处与友好交往所能创造的巨大价值。习近平主席在致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的贺信中曾深情写道:“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美关系的未来在青年。”如今,夏令营的营员循着历史的足迹再聚鼓岭,致力于成为新时代中外沟通的桥梁,唯有坚持交流互鉴,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才能更加绚烂多彩,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才能拥有最坚实的根基。


科学家精神:

点亮华裔新生代的创新之光

科技与创新是本次夏令营的核心,其中科学家精神是联结海内外青年的共同记忆。中国科技事业在短短几十年间创造了从“一片空白”到“科技大国”,并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奇迹,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驱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身上所闪耀的“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寄语年轻一代:“青年和梦想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黑龙江大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以“大庆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一脉相承”为题,深刻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希望大家能够学习和感悟老一辈石油人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不断砥砺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自觉践行科技报国之志。在福建福州,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久俊和大家交流海外求学经历,用自己的人生故事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真谛,他特别强调新时代的中国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广阔舞台,鼓励海外青年把握机遇,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在广东广州,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协主席陈勇鼓励营员们用所学知识探索突破,用亲身经历讲述中国故事,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成为科技创新的未来之星。暨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邢锋以“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主题,为营员带来了一场学术思想盛宴,希望大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推动中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甘肃兰州,他们聆听了兰州大学刘洪佑教授关于《沙尘暴湍流动力学》的前沿科研报告,将腾格里沙漠视为“露天实验室”的理念引发了热烈讨论。这些思想盛宴不仅拓宽了华裔新生代的专业视野,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看到了科学是如何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的。

在大庆感受“铁人精神”

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营员深入展厅和试验场,感受了中国科学家在风沙线上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决心与智慧,被“用青春守护荒芜”的信念所震撼,这是几代中国科学家面对严峻自然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决心与集体智慧。这些经历让华裔新生代找到了情感的归属,也为他们未来在中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强大的动力。正是这种源自共同血脉、团结奋斗的精神,跨越山海,将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既是我们的共同之根,也是我们面向未来,携手并进,共同书写民族复兴篇章的强大力量。

深入祁连山北麓龙渠国家良种基地,参访“植物档案馆”

营员们还探访了中国的“大国重器”,亲身感受科技的磅礴力量。在甘肃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他们了解到中国已攻克“卡脖子”技术,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重离子治癌技术的国家。一位来自美国的营员表示,这次参观让他“大开眼界,看到了中国在医疗科技领域的巨大进步”。在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他们乘坐“小火车”深入地下700米,近距离感受中国大科学装置的创新魅力,探索粒子物理的微观奥秘。从拼装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到4.5万只国产光电倍增管的研发安装,每一步都彰显着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他们为实验室建设“十年磨一剑”的艰辛所震撼,也为该项目汇聚了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力量,逐渐发展为国际科研合作新典范而感到自豪。

探访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

此外,在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华裔新生代与青年学者展开了深入交流,他们围绕科技前沿热点及合作方向进行热烈讨论。来自马来西亚的营员表示:“这次交流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更是一次启发心灵的体验。”这些交流场景不仅拓宽了彼此的专业视野,更在交流中建立了合作的萌芽,共同为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在苏州工业园区解码前沿科技


筑梦前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之梦

此次夏令营不仅是科技与文化的盛会,更是一场播撒奉献精神的青春实践。科技志愿服务,通过知识传递、技术应用和科学启蒙,将“科技向善”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具体行动,将个人智慧与集体愿景紧密融合。在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他们近距离体验了社区数字化管理平台等科技应用,感受科技如何“赋能”基层治理,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暖实力”。营员纷纷表示,科技的价值最终要落脚于解决真实问题、服务人民生活,让创新成果惠及普通社区。在绍兴科技馆,他们为当地中小学生带来了“硬核”又“好玩”的科学盛宴,教室变身为主题鲜明的“科学实验场”,让中小学生近距离接触科学、体验探索的乐趣。这场活动不仅播下了科学的种子,也让科技志愿精神在少年心中悄然发芽,强化了营员传承科技与文化的使命感。

在绍兴感受国际人才“磁场”

通过这些实践,华裔新生代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深刻认同“国家好,大家才会好”的朴素道理。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广大海外青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和发展机遇。他们的专业能力在服务中获得认可,他们的情感认同在奉献中得到升华。一位来自美国的营员表示,他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参与到相关的科研项目中,为人类医疗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来自比利时的营员在结营式上激动地表示:“我期待未来能回到中国共同探索更多科技向善的可能性。”这正是“逐梦”的最好体现——将个人梦想与祖(籍)国的发展愿景、人类的共同福祉紧密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全世界华人华侨共同的梦想。

暑退秋澄,2025年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圆满落幕。这是一场青春与智慧的盛会,更是一次激荡思想点燃梦想、播种未来的青春实践。在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浪潮奔涌向前的宏大背景下,这片热土正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和历史机遇。这场青春与科技的双向奔赴,助力华裔新生代找到了个人追梦前行的沃土,也用专业与热忱为科技志愿服务谱写了璀璨的新篇章,必将为全球科技创新注入青春活力!

素材来源: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

责编:胡安妮

审核:张敬一

终审:陈锐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