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24岁的年轻人在电子厂工作半年后辞职,他记录了自己在工厂的日常:早上7点打卡,晚上7点半下班,中间除了吃饭没停过。上个厕所要跟组长拿离岗证,一次只能去10分钟,超过了就记过。
一个24岁的年轻人在电子厂工作半年后辞职,他记录了自己在工厂的日常:早上7点打卡,晚上7点半下班,中间除了吃饭没停过。上个厕所要跟组长拿离岗证,一次只能去10分钟,超过了就记过。
“月薪6000元,包吃又包住,工作稳定”——这则工厂招聘广告在2025年的就业市场竟然无人问津。与此同时,今年的毕业生有1222万,创历史新高,青年失业率处于高位。
许多工厂老板十分困惑:现在的年轻人,宁愿风吹日晒送外卖,也不愿来厂里吹空调。是他们不能吃苦,还是另有隐情?
即使月薪开到6000元,很多工厂依然难以吸引年轻人。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更预警,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将面临近3000万的人才缺口。
这与高校毕业生数量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222万人,比2024年增长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工厂岗位充足,年轻人却不愿去工厂上班,这种“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现象,凸显了当前就业市场极度失衡。
年轻人对工厂工作的抗拒,并非是因为怕苦怕累。有一名大学毕业生小周拒绝了电子厂月薪6000元的工作,选择去送外卖。他解释说:“那活儿哪里是人干的。我去干了三天,早上七点站到晚上七点,中间就给半小时吃饭,上厕所都得打报告”。
工厂的军事化管理模式让年轻人难以接受。上厕所需要请假、喝水有时间限制、手机严禁带入车间……这些规定让他们感到压抑和缺乏尊严。
许多工厂表面是8小时工作制,实际意味着12小时轮班甚至连续加班,而且加班费常以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与传统制造业招工难形成对比的是,外卖、快递、直播等新兴行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这些工作虽然辛苦,甚至存在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但它们赋予了劳动者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外卖骑手可以自由安排上线时间,想休息的时候就不跑;网约车司机也能根据自己的状态选择工作时长。
新兴行业的收入模式也更加透明。在大城市,一个努力的外卖员月入过万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每完成一单,收入都是立马到账的。
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在学校学的和现实脱节。很多高校的课程仍注重理论上的知识,却不注重实操。企业需要的是能上手的“现场工程师”,但院校培养出来的往往是“纸上谈兵”的毕业生。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种矛盾局面:制造业缺口近千万,可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问题出在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脱节”。
一些高校开始尝试改革,推动“校企协同”模式,新设职业岗位、改革课程体系,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
其实,要想吸引年轻人,制造业必须从根上改变。简单加薪不是解决方案,必须从工作环境到管理方式,从职业路径到社会认同,进行全链条升级。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新八级工”制度,让技术工人的工资比中层干部还高。还有企业为员工设立技能评级、提供终身培训、打通晋升通道。
广东有家电子厂为了招年轻人,把车间改成了“电竞风”,墙上贴满动漫海报,休息区摆着游戏机,甚至允许员工戴蓝牙耳机上班。结果不到一周,招聘名额就满了。
年轻人不是不能吃苦,只是不愿意吃“没有未来”的苦。
一位开网约车的年轻人说:“我每天跑车时间和在工厂差不多,收入也没高多少。但我心里舒坦,想喝水就停车买瓶水,想歇会儿就找个树荫坐会儿”。
那些成功吸引年轻人的高科技企业表明,当工厂不再是冰冷机器的集合,而成为尊重个体价值、提供成长空间的地方,年轻人自会纷至沓来。
毕竟,决定制造业未来的不是机器,而是人。
来源:农民工金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