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发现,不少现代人都被一股疲惫感笼罩着,没做什么就觉得累,对周遭有一种冷淡感,做事也难以有动力。
你是否经常提不起劲?
我发现,不少现代人都被一股疲惫感笼罩着,没做什么就觉得累,对周遭有一种冷淡感,做事也难以有动力。
如同一株快要枯萎的植物,生命力变得暗淡,用流行的话说,就是有一股 「淡淡的死感」 。
这种感觉并不好。
有人说,是因为工作太久了,有人说,岁数大了这样很正常。
过去,我也曾认同这样的说法,认为应当减少消耗,多休息。
不过,最近在看完一部电影后,我对此有了新的理解——
想要恢复生命力,关键并不在于少折腾,而在于换一种投入生活的方式。
充满生命力的「老年人」
前两周,我在看了电影《捕风追影》出来,感觉大受震撼。
影片最大的亮点,是71岁的成龙和67岁的梁家辉在银幕上对拳、翻滚、拼刀,打得天昏地暗。
成龙自然不必多说,这个岁数还能演动作戏,已经足够传奇了。
而梁家辉并不是动作演员出身,但他所扮演的杀手,其动作之狠辣,情绪之癫狂,都让人惊叹。
很难想象,两个加起来快140岁的人竟然还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当被问到为何还这么拼的时候,成龙这样回答:
“我常常和年轻人讲,你要从你20岁努力,一直到40岁,然后回过头看会感叹 「哇,我没有错过20岁的年代」 。
(相反)20岁不努力,到了40岁回看,就会后悔,会自责 「我为什么当年不去做好它」 ......”
其中有一幕尤其让我动容——
成龙在回顾起自己以前的年轻时玩命式的表演,拼尽全力去做好每个动作、设计好每一处细节,
到后来在好莱坞闯出一片天,享誉全球。
说到这,他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这一份欣喜,不仅仅是因为取得的成就,当中更包含着一份对自己整段生命历程的深深认可,似乎是在说——
“我没有虚度时光,而是全心全意去燃烧自己,对待人生。”
而在如今的《捕风追影》里,他的身手虽不如当年迅捷,但也已经把71岁的自己能做到的一切,呈现着银幕上。
其实无论是成龙还是梁家辉,都早已功成名就,财务自由,
也到了可以退休的年纪,完全可以什么都不干只管花钱享受。
可为什么还这么折腾呢?
原因很简单,尽管拍戏很苦很累,但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中,燃烧自己,
这个过程又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反过来了滋养我们自己。
而如此的做事状态,如此的经历,便是他们一直保持生命力的原因。
带着感觉去做事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问:我也坚持上班工作,天天干活啊,可为什么反而是越来越累?
其实,同样是做事情,但由于人的状态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会大相径庭。
而想要恢复生命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 「带着感觉做事情」 。
必须承认的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依然值得你我尝试去靠近它。
在这,我也想邀请你思考一个问题:
在过去的人生中,有没有哪件事是你 非常确定是自己要做的 ,然后积极去准备,去练习,去动手行动,去克服困难,最终完成的?
可能是参加学校运动会;
可能是筹备一场文艺演出;
可能是去学习一项专业技能;
可能是追求自己喜欢的人......
这件事情上你已拼尽全力,哪怕结果不一定尽善尽美,但事后你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依然不会感到后悔和遗憾。
反而会有一种充实感,甚至是满足感,这样的事情,则是我们 「带着感觉去做」 的事。
这个过程中包含着3个要素:
1. 在你眼中,这件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2. 你能把握做这件事时的主要节奏;
3. 你拥有对这件事结果的(至少一部分)评价权。
看到这,你便会发现在日常工作中,想要达成以上条件是有难度的。
有的人在工作中可能会被安排并没有那么有意义的事,做事节奏也不得不被上级推着走,
而且最后结果是好是坏,或许自己也没有评价的权利。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如果不保有觉知的话,人便会被「异化」——
如果工作对你的要求只有冷冰冰的KPI,并且经常被要求不带有情感地工作,
这时,即使做事投入得再多,也难以产生价值感。
时间越长,人就越感觉自己不再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更像是一台机器。
于是,生命力也逐渐减退。
诚然,在工作中想要充分尊重自己的感觉去做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梁家辉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哪怕自己已是如此有名的演员,但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自主地选择剧本和角色。
他坦言,有些角色就是「为了生活」而去演的。
这是无法掌控的部分,而他能够控制的,就让自己全程投入到角色里,把它做好,尽量做得极致。
其实,关键便在于: 找到自己认定且可控的事,并投入其中。
那么,在日常里可以怎么做呢?
投入新事物,培养「积累型爱好」
或许对于不少人而言,工作中有过多不可控的部分,难以全情投入其中。
因此,我建议你可以从培养 「积累型爱好」 开始,待培养出投入的感觉后,再把这种状态带回到工作中。
所谓积累型爱好,就是你做这件事时能产生有效的「积累」,把能量回馈到你身上,改善你的状态。
举两个例子。
像打牌、玩游戏(以此为事业的,如电竞的除外)这也是爱好,
但即使花了很多时间去做,它也并不会改善你的自我感觉,你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变化的。
时间流逝了,但它并没有产生痕迹。
而运动、画画、写作、或是学一门外语,这些是只要花了时间,就一定会进步的事。
这个过程当然需要投入,也会累 。
但在完成之后,你会产生满足感,感受到自己成长了一点点,你的自信、价值感会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得到积累。
其中,许多积累性爱好都是和「学习」有关的。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句被说了太多次的大道理。
过去听到这句话,人们会习惯性把「学习」看做是一个目标,是一个外界施加给你的任务。
但在这,我想邀请你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它——
学习点新东西,这是让生命变得充实厚重,让人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
分享一段我的观察。
在我上大学时,U盘、PPT课件、数码相机这些电子相关产品开始普及。
但依然有一部分老师,每次插U盘,拷课件,设计PPT都是要叫同学来帮忙做。
这个过程并不复杂,很快就能学会,但他们总会说“我这年纪大了,搞不懂这些新东西”。
其实这些老师能力和智商一定都是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他们却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一个「无能为力」的状态里,拒绝接触新事物。
而也在那段时间,我的外公70多岁。
由于酷爱摄影,所以退休的外公就天天捣鼓电子产品,
研究相机参数,拍照、拍视频回来就用U盘导到电脑里,还研究PS等软件。
中间遇到不会的,他就去买书、去请教别人,慢慢地,他便学会了修图和剪视频。
而相比于更年轻点的大学老师,我的外公显然更有活力。
像前面提到在《捕风追影》中表现亮眼的梁家辉,
你也许不知道,他 是66岁左右才正儿八经去学习武术,如今能够和成龙一起拍打戏,他也因此自豪得不行。
走好脚下这一步
那么,是不是只要保持学习,就能一起变好了?
在我看来:并不全是。
保持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了。
在网络信息泛滥的现代,我们会听到太多太多的声音,这里有大量的攀比、急功近利 ……
人们容易眼里只盯着结果,容易患得患失,无法安心做好眼前的事。
因此,我们需要 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
这里分享一个王阳明的故事。
曾经有一天,王阳明和学生们一起去爬山。
众人才走到半山腰的位置,就有一半人喊累想放弃了,他们说这山太高、路太难走,自己一定走不完。
王阳明并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带着还有力气的学生,继续往前走。
终于,众人抵达山顶,看着壮丽的景色,王阳明提议大家来赋诗作兴,
可学生们表示,自己已经累得不行了,哪还有力气作诗?
于是,王阳明自己赋诗3首,并从容地朗诵出来,学生们感到震惊和疑惑——
“我们作为年轻人都上期不接下气,老师您还年长许多,是怎么做到如此气定神闲的呢?”
对此,王阳明用8个字总结了答案: “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学生们之所以会累得不行,是因为登山的时候,他们总盯着远方高耸入云的山峰,还有眼前崎岖的道路。
感叹着怎么还有那么远,怎么路这么难走?
于是心生畏惧,疲惫感上来,很快便走不动了。
而王阳明表示,他登山时不去看遥远的山峰,也不去看难走的山路,
而是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这一步,把每一步走好,就一定会逐渐靠近目的地。
所以,即使山高万仞,需要走的也只有一步,就是此时此刻的这一步。
成龙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自己年轻是只想着一心把每个动作设计好,把眼前的电影拍好。
20岁时,从未想过自己在几十年后,会在全球范围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但他保持投入,走好每一步,最终回过神来, 自己已然到达了山顶。
就像是看成龙的电影时,在每一部的片尾,都会播放拍摄动作戏时NG的花絮——
一个踢腿没做好,就一再重复;
一次摔倒没到位,就起身再摔;
受伤了,就揉几下,站起身再来......
这样纯粹的投入和付出,让人由衷地产生敬佩与感动。
用心去对待眼前之事,用心投入到光阴之中,这就是答案。
来源:左右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