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新学期的铃声在校园响起,一颗小小的南瓜种子,成了连接科学与生活、知识与品德的神奇纽带。在区教育局、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指导下,复兴东路三小特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正高级农艺师马坤教授,带来“破译一粒种子的成长密码”教学课。这场充满趣味与思考的课堂,不仅揭开了种子生
当新学期的铃声在校园响起,一颗小小的南瓜种子,成了连接科学与生活、知识与品德的神奇纽带。在区教育局、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指导下,复兴东路三小特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正高级农艺师马坤教授,带来“破译一粒种子的成长密码”教学课。这场充满趣味与思考的课堂,不仅揭开了种子生长的科学奥秘,更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热爱劳动、爱粮节粮的种子。
南瓜种子的“百变人生”:
原来每颗种子都不简单
“同学们,你们见过能长到782公斤的巨型南瓜吗?知道最小的南瓜只有10克重吗?”课堂一开始,马坤教授就用一组震撼的数据,让大家对南瓜种子产生了浓厚兴趣。作为深耕特色蔬菜研究26年的专家,他带来了自己培育的“南瓜家族”——有表皮乳黄带橙红棱沟的“迷你桔瓜2号”,有青灰色厚盘形的“灰贝1号”,还有造型奇特的“丑小鸭”观赏南瓜,甚至还有即将推出的“雪贝1号”“红栗1号”等新品种。
马教授指着“迷你桔瓜2号”的种子介绍:“这颗指甲盖大的种子,播种后需要45天左右开花、雌花授粉后至少30天才能采收,整整75天才能长成我们餐桌上的南瓜盅。而它的培育过程更不容易——培育一个优良新品种,需要从近千份育种材料中筛选到最佳的亲本,配制成数百个杂交组合,通过田间考种和实验室的品质测量手段,经过多年多地的产量和抗性的综合评价才能筛选获得。”
从种子到餐桌:
每一口食物都凝聚着“奋斗史”
“知道吗?我们吃的每一口南瓜,都凝聚着科研人员和农民的双重付出。”马教授给大家算了一笔“种子成长账”:培育一个南瓜新品种,从时间上来说,通常需要6到8代的材料提纯,获得育种材料,所配制的杂交组合通过三到四年的试验才能获得稳定、可靠的试验数据,整个选育的时间最短也需要6到8年。种植过程中,要防白粉病、蚜虫等10多种病虫害,还要根据天气调整灌溉和施肥;采收后,从运输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损耗。
他告诉大家:“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就拿南瓜来说,不但南瓜肉可以吃,其实南瓜皮可以做泡菜;吃不完的南瓜籽,炒一炒就是美味的零食。这些都是种子历经千辛万苦才长成的,浪费它们,多可惜啊!”
马教授还分享了南瓜的“全利用秘籍”:老熟南瓜可以蒸着吃、做南瓜饼;嫩南瓜能炒菜、做汤;就连南瓜花也能焯水后凉拌。“这就是对种子最好的尊重 —— 让它的每一部分都发挥价值。”
下课铃响时,马教授送给大家一句话:“懂得种子的珍贵,才会明白食物的可贵。希望你们记住今天这颗种子的故事,让爱粮节粮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习惯。”
来源: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