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编推荐我社出版的四位长者——陈先达、夏书章、孙正聿、陈学明的自述著作:《选择与信仰:我的哲学之路》《百年寻梦从头说》《哲学的目光:我的思想人生》《马克思主义与我》。让我们一起重温这四位睿智老人对人生的感悟、对求学的思索,共勉殷殷嘱托。
【老先生们的开学礼】
THE GIFT FOR YOU
沉淀百年智慧,
照亮青春航程
新学期伊始,当年轻的脚步再次踏入校园,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不禁思考:知识之上,何为真正的成长?人生途中,如何安放理想与信仰?
小编推荐我社出版的四位长者——陈先达、夏书章、孙正聿、陈学明的自述著作:《选择与信仰:我的哲学之路》《百年寻梦从头说》《哲学的目光:我的思想人生》《马克思主义与我》。让我们一起重温这四位睿智老人对人生的感悟、对求学的思索,共勉殷殷嘱托。
01陈先达:选择与信仰的力量
已故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先达先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旗帜性人物。由陈先生撰写的《选择与信仰:我的哲学之路》一书分为“叩击哲学之门”“坚定哲学之路”和“探索哲学使命”三个部分,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人生重大关口作出选择的故事。
陈先达著:《选择与信仰:我的哲学之路》
我喜欢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信服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我也喜欢读点老庄,特别是庄子赋哲理于寓言、文采斐然、构思奇突的文章令我沉醉,但我更喜欢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那深刻的真理、警句式的格言、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令我信服。现实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我们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回答这些问题,这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使命。青少年正是人格塑造的定型期,这个时候正确地认识自我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找回自我,不是纯理论上的寻找,而是通过在实际工作的成就中重新找回自己,树立信心。我并不比别人差,你能做到的,只要努力,我也可能做到。如果没有做到,也不懊恼,因为我尽了我的力量。这是胜利者的失败,而不是失败者的所谓“胜利”。在为人处世上我主张顺其自然。顺其自然,绝不是随波逐流,不要任何追求。人,特别是年轻人,一定要有追求。对理想的追求是成功的动力,是一个人的成就所能达到的最高标度。在追求中,我们不应鄙视平凡,但要赞美崇高,拒绝堕落。我们一定要把追求建立在与人民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相符合的基础上。02夏书章:百年寻梦的启示
已故中山大学前副校长、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夏书章先生在《百年寻梦从头说》中回顾了自己近百年的人生经历。夏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百年,呈现出百年间国际和国内的巨大发展变化,对我们展望人生和国家社会的美好前景有着积极的启示。
夏书章著:《百年寻梦从头说》
常识告诉我们,凡有愿待偿,必须加紧追寻,方能实现。否则不寻不得,虚度光阴而已。梦乃思的集中具体反映,亦必经历长期追寻终于圆梦。创新就是要创,如果没有主动、自觉创新的观念或意识,“新”是不会送上门来的。即使已经有摆在面前的事实和较强的呼吁,若当事者熟视无睹和毫不介意,也不可能付诸行动。只说我们决心去闯,确实是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从此我开始相信,自古成功在尝试,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一句老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变,一般也不是说变就变,常有一个变的过程。明显的突变,往往是不明显的渐变积累的结果,亦如积小变为大变,从量变到质变,从部分变到整体变,等等。问题就在要保持清醒,努力做到、做好表里一致,弃旧图新,赶而超之,形成新的优势。这正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绝不可掉以轻心。应该看到,中国人有中国心,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现在正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万众一心,不忘初心,同心同德,这就是我们力量永葆坚强的源泉。03孙正聿:哲学的目光照亮人生
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孙正聿教授在《哲学的目光:我的思想人生》中讲述了自己从事哲学教育与研究四十余年的治学经历和心路历程。
孙正聿著:《哲学的目光:我的思想人生》
我喜爱读书,还特别喜爱书籍中那些简洁、明快、深刻、睿智的格言。它们所蕴含的哲理,让我为之动容、为之感奋,乃至受益终生。一个人选择了一种职业,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我把学者的生活方式概括为四句话:一是乐于每日学习,志在终生探索;二是平常心而异常思,美其道而慎其行;三是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四是人格上相互尊重,学问上相互欣赏。我在中学时代就特别愿意看传记,而且特别愿意看具有伟大思想的伟大人物的传记。大家要想激发自己的理论兴趣,我想读一些传记文章,想一想那些政治领袖、文学大师、科学巨匠、思想伟人的思想,会把你带到理论的汪洋大海。进入这个大海之后,你就会在这个海洋当中扬帆远航,乐而忘返。大学生要想成为有创见的人才,就必须不断地撞击自己的理论思维。而我们要想捕捉到理论的前提,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过去常有毕业生找我题字,我每次都题一个字:实。具体地说就是三句话:态度要现实、工作要踏实、精神要充实。在学术研究中,我强调四个“真”字:真诚,要有抑制不住的渴望;真实,要有滴水穿石的积累;真切,要有举重若轻的洞见;真理,要有抽丝剥茧的论证。04陈学明:马克思主义给我的启示
陈学明教授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传播。其著作《马克思主义与我》深入浅出,旨在引导大众探寻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的现实力量与人生启迪。
陈学明著:《马克思主义与我》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劳动是人的存在之本质,劳动是生活的根基,劳动是成就美好生活的基础,劳动是奠定幸福生活的要途,从而劳动幸福本质地构成美好生活的核心和要义。“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里的“立志”主要就是指人要树立高远的理想信念。对于任何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更重要的了。一个人仅仅胸怀大志、热衷于奉献是不够的,还要有恰当的手段和方法。方法对于我们实现志向和人生价值具有引导作用。我认为,一个人的竞争力和底气,首先,是在实践中“磨”成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通过不断投身于实践活动,一定会使自己变得逐渐“聪明”起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即拥有正确的方向感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一定要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来引领自己,保持自己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这四位老先生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共同启示我们——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格的锤炼和信仰的确立!
愿青年与时代同行,在独立与崇高的思想中走向光明的未来!
来源: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