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超越华为三折叠的 只有遥遥领先的余承东式喇叭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4 18:00 1

摘要:余承东的豪言壮语总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黑色喜剧——当他说出“能够超越华为三折叠的只有华为”时,不知道新闻发布会现场的媒体朋友们,是鼓掌呢,还是捂着嘴笑呢。

余承东的豪言壮语总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黑色喜剧——当他说出“能够超越华为三折叠的只有华为”时,不知道新闻发布会现场的媒体朋友们,是鼓掌呢,还是捂着嘴笑呢。

这话说得响亮,听着提气,可逻辑上,它等于没说。

就像你说“明天的我只能由今天的我变成”,绕来绕去,还是自己跟自己玩。

技术上的自我迭代,当然重要,可哪一次突破不是站在行业肩膀上?

哪一款产品不是供应链、工程师、用户反馈一块儿堆出来的?

把“超越自己”说得像天命所归,仿佛天下英雄都不存在,只剩他一人独步江湖,这就不是自信了,是飘了。

——

而且你发现没有,余承东一上台,话就不能好好说。

不是“颠覆”,就是“革命”;不是“碾压”,就是“秒杀”,或者“遥遥领先”。

词汇就那几个,翻来覆去地用,跟手机预装软件似的,删都删不掉。

这种“惊爆体”早就让人耳朵起茧了。

网上那些标题党,动不动“震惊!”“速看!”“全网首曝!”,大家躲都来不及。

可他倒好,把这套搬到了发布会现场,当成标配流程。

问题是,说一次,大家当新闻;说十次,就成了段子;说一百次,谁还当真?

你喊得越狠,听众越淡定。

因为心里早有准备:又来了,又是这套。

——

这话放在别人身上,早被喷成筛子了。

放在余承东身上,很多人却还能忍。

为什么?因为他是华为的人。

曾经的华为,可不是现在这个画风。

那时候的华为,话不多,事不少。

讲“以客户为中心”,讲“力出一孔”,讲“活下去”。

它让人佩服,是因为在别人卡脖子的时候,硬是自己造出了芯片;是因为在风暴里,还能稳住阵脚,一步一步往前走。

那种踏实、倔强、不声张的劲儿,才是它最打动人的地方。

那时候的华为,像一块铁,沉甸甸的,不耀眼,但有分量。

——

可现在呢?铁还在,但上面焊了个大喇叭。

喇叭一响,别的声音都听不见了。

发布会越来越像个人秀,主角不是产品,不是技术,而是那个站在台前口若悬河的人。

你还没摸到手机,先被一顿“最强”“唯一”“颠覆”给砸晕了。

情绪拉满了,期待拉高了,可等真机到手,发现好像也当不起“最强”“唯一”“颠覆”。

这种落差,一次两次还好,多了,信任就一点点被磨没了。

——

余承东的风格,短期看,确实能拉流量,上热搜,制造话题。

但从长远看,对华为绝对是减分的。

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不该靠口号活着。

它的底气,应来自实验室的灯光,来自一代代产品的累积口碑。

而不是靠高管在台上一次次“放狠话”来续命。

当“余大嘴”成了华为最醒目的标签,“放狠话”成了发布会的保留节目,人们记住的,可能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那个喧哗的姿态。

——

这姿态,像极了直播带货,热闹是真热闹,可信度却打了折扣。

你喊得再响,也盖不住用户手里的手机到底卡不卡、电池耐不耐用、折痕明不明显。

这些冷冰冰的事实,才真正决定一款产品能不能站住脚。

——

华为的回音,本该是从千山万壑里传回来的技术回响,是从用户嘴里一句句攒出来的口碑。

现在呢?越来越像是从余承东的麦克风里,自己喊出去、自己接住的回声。

自说自话,自我循环。

——

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能分辨什么是真诚的自我革新,什么是虚张声势的文字游戏。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终日凝视水中自己的倒影,最终只会化作一株水仙——美丽却脆弱,绚烂却空洞。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