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不少农户问起“一亩地种8300株的国审密植大穗型小麦品种”,这类品种既有国审背书的可靠性,又能靠“密植+大穗”双优势冲产量,成了不少人的播种首选。但想种好它可没那么简单,不是随便撒够株数就行,得把品种特性、种植细节、管理要点摸透,才能让高产潜力落地。
最近不少农户问起“一亩地种8300株的国审密植大穗型小麦品种”,这类品种既有国审背书的可靠性,又能靠“密植+大穗”双优势冲产量,成了不少人的播种首选。但想种好它可没那么简单,不是随便撒够株数就行,得把品种特性、种植细节、管理要点摸透,才能让高产潜力落地。
先搞清楚这类品种的核心优势——“国审”意味着经过全国多区域试验,抗逆性、适应性经过权威验证,比如抗倒伏、抗赤霉病等关键指标都达标;“密植”是指每亩8300株的密度,比普通品种(通常6000-7000株/亩)更能利用土地空间,靠群体数量提产;“大穗”则是单穗粒数多,一般比常规品种多5-8粒,相当于在“密植”的基础上再添一层产量保障。不过优势想发挥好,第一步就得把播种环节做对。
播种前先看土壤条件,这类品种耐密但不耐贫瘠,播种前必须施足基肥。建议每亩撒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搭配氮磷钾复合肥(15-15-15)50公斤,缺锌的地块还要加1-2公斤硫酸锌,避免后期因养分不足导致穗子变小。如果土壤墒情差,播种前3-5天得浇一次透水,保证种子发芽率,不然密植下缺苗断垄,反而会拉低产量。
播种时要控制好“密度+深度”双关键。每亩8300株不是随便播,得根据种子发芽率调整播种量:如果发芽率在90%以上,每亩播25-28斤种子就行;发芽率低于85%,就得加到30斤,避免缺苗。播种深度也有讲究,浅了容易受旱,深了出苗慢,最佳深度是3-4厘米,播后用镇压器压实土壤,让种子和土壤紧密接触,减少空壳率。另外,播种时间要卡准,黄淮麦区建议10月中旬播种,北方冬麦区提前到10月初,太晚播种会导致冬前分蘖少,影响春季成穗。
出苗后到收获前的管理,得围绕“保群体、促大穗”来做。苗期要及时查苗补苗,发现缺苗断垄的地方,用同品种种子浸种后补种,保证每亩8300株的群体数量不减少;3-4叶期要浇一次“壮苗水”,搭配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让幼苗长得壮,为后期抗倒伏打基础。
拔节期是关键转折点,这时穗子开始分化,得补足养分防早衰。建议每亩追施高氮复合肥(25-5-5)20公斤,同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200克兑水30公斤),既能促进茎秆粗壮,又能让穗子长得更大。如果遇到连阴雨,要及时排水,避免根系腐烂;遇到干旱则要小水勤浇,别浇大水,防止茎秆徒长倒伏。
灌浆期是决定粒重的最后一步,管理核心是“防病害、保叶片”。这段时间容易爆发白粉病、锈病,要提前喷施三唑酮或戊唑醇,每隔10天喷一次,连喷2次;同时继续叶面喷磷酸二氢钾,搭配少量尿素(每亩50克),让功能叶保持绿色,延长灌浆时间,减少秕粒。另外,密植地块通风差,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蚜虫,发现后及时用吡虫啉防治,避免虫害啃食叶片影响光合作用。
最后收获时间也有讲究,等到麦穗变黄、籽粒变硬,含水量降到13%-15%时再收割,太早收割籽粒不饱满,太晚容易落粒。收割后及时晾晒,避免潮湿发霉,影响籽粒品质。
总的来说,国审密植大穗型品种是高产好选择,但“一亩8300株”只是基础,从播种前的土壤准备,到生长期的水肥、病害管理,每一步都得跟着品种特性走。把这些细节做到位,才能让密植的优势不浪费,大穗的潜力不打折,最终拿到实实在在的高产。
来源:爱笑双城0x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