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湖南张家界桑植县,一间重症监护室内,另一场同样庄重的“阅兵”也在进行。
2025年9月3日,这是一个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日子。
天安门广场上,《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云霄,盛大的阅兵式正在举行。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湖南张家界桑植县,一间重症监护室内,另一场同样庄重的“阅兵”也在进行。
病床上躺着的是102岁的彭长竹老人。
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各项机能都接近了极限,但他的意识深处,似乎还在等待着什么。
守在旁边的儿子懂父亲的心思,他特意向医院申请,把手机带进了ICU,打开了阅兵式的直播。
手机屏幕并不大,但屏幕里的画面,却连接着整个国家最强劲的脉搏。
当一个个整齐的方队走过,当一辆辆新型坦克组成钢铁洪流滚滚向前,当一架架先进的战鹰呼啸着划过长空,
老人原本微弱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监护仪上的心跳曲线也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没有人能完全猜透他当时在想什么。
或许他浑浊的眼睛里看到的,是80多年前在新墙河边上,面对敌人彻夜坚守的场景。
或许是短兵相接时,刺刀上闪过的冰冷寒光,又或许是常德城头,战友们喊出的那句“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
他可能只是想替那些没能看到胜利的战友们看一看,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换来的新中国,到底有多强大。
当天晚上九点半,看完了整场阅兵式的彭长竹老人,在家人陪伴下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他走得很平静,像一个远征多年的士兵,终于完成了他最后的使命。
他的离去,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一个传奇的定格,是他与曾经牺牲的战友之间一个跨越世纪的约定,最终圆满兑现。
时间回到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在中华大地上肆虐。
在湖南桑植县的一个村庄里,16岁的土家族少年彭长竹,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报国从军。
他被编入了由湘西地方部队组成的新编第六军,从此他的人生被卷入了时代最猛烈的洪流。
1939年,长沙会战爆发,年仅17岁的彭长竹跟着部队开赴湘北前线,直接面对日军的精锐部队。
在新墙河、汨罗江一带,他和战友们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的惨烈程度,远不是文字能形容的。
据老人后来回忆,有一次打了整整一天,到了傍晚,所有人的子弹都打光了,身边战友几乎全部牺牲。
在最后的肉搏战中,为了掩护同伴,他的腰部被日军刺刀划开一道长长的口子,更致命的是,他的右眼被刺中,血流不止,当场就昏死了过去。
他命大,靠着装死躲过一劫,之后被一位善良的老乡救了,才捡回一条命。
但他的右眼,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永久失明了。
这道伤疤,成了他一辈子无法磨灭的印记,也是他英雄身份最直观的证明。
虽然身体受了重伤,但彭长竹的战斗并没有就此结束,1943年,惨烈的常德会战打响。
当时他正在后方的“生药厂”支援前线,在运送一批药品抵达前线后,他再次主动要求参战。
守城长官被他的决心打动,批准他加入了这场被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血战。
在常德的巷战里,彭长竹子和战友们抱着必死的决心,跟日寇一寸土地一寸血地拼杀。
直到部队首长考虑到后方的药品生产急需他这样的人才,多次做他的工作,他才撤离了战场,又一次幸免于难。
从长沙到常德,从一个健全的少年到一个伤残的士兵,彭长竹用自己的血肉,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
他的经历,正是那一代中国军人命运的缩影,用血肉筑起长城,在绝境中寻找生机。
因为伤势无法再上一线,彭长竹的战场从枪林弹雨的前线,彻底转移到了支援抗战的后方。
战争结束后,彭长竹回归了最平凡的生活。
他与指腹为婚的妻子陈柏芝成婚,妻子并没有因为他身体的残疾而嫌弃他,两人相濡以沫,一起走过了78年。
特别是在妻子晚年瘫痪在床的15年里,彭长竹始终不离不弃,喂水喂药,用行动诠释了夫妻间的真情。
在乡邻眼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解放后,他长期担任村干部,一直干到80岁才卸任。
无论是集体分粮食还是分田地,他总是把好的留给社员,自己拿剩下的。
他带头集资投劳,为村里修路、搭桥,维修小学,还解决了村里几百人的饮水问题。
谁家有了矛盾纠纷,都愿意找他评理,因为大家都信彭长竹能“一碗水端平”。
2015年,国家为彭长竹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是国家对他们那一代人功绩的最高肯定。
可他依然很低调,反复叮嘱儿孙不要向国家提任何要求。
如今彭长竹走了,却是看着祖国的强大,带着欣慰的心情离开的。
跨越世纪的凝望,换来今朝的山河无恙,彭长竹老英雄,您和您的战友们可以安息了。
而作为历史继承者的后人,唯有将这份家国情怀融入血脉,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才是对这些老兵最好的告慰。
致敬,老兵!走好,英雄!
信息来源:彭长竹抖音百科
潇湘晨报:102岁抗战老兵在ICU看完阅兵后安详离世,孙女:爷爷曾参加常德会战,被刺瞎右眼
来源:奇观历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