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刚开头的那些年,中国乱得很,各地打仗,天南地北都不安生,帝国主义趁机伸手,到处扶持自己的代理人,把我们的地盘和资源一点点掠走,国内军阀各自占山为王,硝烟不断,老百姓到处逃难,家破人亡,苦得没个头,那真是咱们民族最黑暗、最难过的一段日子。
20世纪刚开头的那些年,中国乱得很,各地打仗,天南地北都不安生,帝国主义趁机伸手,到处扶持自己的代理人,把我们的地盘和资源一点点掠走,国内军阀各自占山为王,硝烟不断,老百姓到处逃难,家破人亡,苦得没个头,那真是咱们民族最黑暗、最难过的一段日子。
杨昌济出生在湖南长沙县清泰乡的一个书香人家,家族几代人都以读书治学为本,世代传承下来的文脉让这个家庭处处弥漫着书卷气息,他的母亲向氏同样来自读书之家,待人处事一向循理守礼,自小耳濡目染之下,杨昌济从孩童时期就对“经世致用”的理学思想格外感兴趣,总能从典籍中读出一层别人未曾留意的道理。
在当时的长沙县学里,主持学务的是张亨嘉,张亨嘉并不拘泥于陈腐的八股文,他提倡实学,主张培养能够应世济用的人才,年轻的杨昌济正是凭借突出的才学和勤奋,得到了张亨嘉的赏识。
1890年杨昌济怀揣着满腔抱负参加科举,却名落孙山,对一个出身书香世家的青年而言,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为了谋生,他只得返回家乡,自立门户开设学堂,教书育人,正是在这一年,中国的国门之外风云骤起,西藏方向,英国殖民者逐步蚕食,虎视眈眈,东边的日本则在酝酿更大的野心,准备借机进入中国,国内的清廷也在自救,张之洞主持的洋务运动方兴未艾,汉阳铁厂正紧张筹办。
在这样的变局中,杨昌济常与好友夜谈,议论时局,他仍旧对清廷抱有幻想,盼望这个王朝能够真正振作起来,不再任由外侮欺凌,他希望看到一个能够对外坚守国土、对内维持百姓安宁的盛世王朝,可这样的愿望,很快就被现实击得粉碎。
1894年甲午战争惨败的消息传来,中国在海陆两方面皆遭重创,割地赔款,民心丧尽,这一幕彻底击碎了杨昌济的幻想,让他开始更加执着地钻研经世之学,试图在思想与学问上找到救国救民的出路。
1901年戊戌变法失败的余波仍在,对于清廷的腐朽无能,杨昌济彻底绝望,他索性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专注于教育与学问的研究,同时为学子们授课,湖南历来是理学的重要发源地,到了晚清更是人才辈出,曾国藩推崇理学的影响尚在,杨昌济深受这种氛围熏陶,立志修养心性、以实学济世,日后远赴海外求学,他将它与西学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格局。
就在这一年,他的第二个女儿出生了,长子名为“开智”,象征开通智慧,这次他便为女儿取名“开慧”,意为启迪慧心,这个襁褓中的女孩,就是后来坚贞不屈、为信仰献身的杨开慧。
1902年到1911年,杨昌济先后赴日本、英国求学,在日本,他主攻教育学,在英国,他研习哲学与心理学,他不是只为学位而读书,而是时时关心外部世界的巨变,他在日本见到各色中国革命团体争论激烈,有人主张改良,有人鼓吹革命;他在英国亲眼目睹一个工业强国的秩序与繁荣,也思考着为何中国步步落后。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中国的大地传来巨大的震动,彼时的杨昌济正处于学业尾声,他选择走遍欧洲各地,调查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记录下自己的见闻,他深知,若想真正救国还需了解世界,找到能为己所用的治国之道,直到1913年夏天,他才带着满腹的知识与理想归国,回到阔别已久的湖南。
此时的湖南督军,正是曾经的维新党人谭延闿,谭早已久闻杨昌济大名,极力邀请他出任省教育司司长,谭延闿其人后来仕途波折,既有与孙中山并肩的经历,也曾见证国民政府的腐败,最后干脆以“不问政事”表达不满,但1913年的杨昌济并未料到未来的走向,只看到湖南局势复杂,军政不一,南北对峙,在这样的局面下,他自知难以全心施展教育抱负,于是婉拒了高位,而是选择在学堂潜心教书。
次年他到湖南高等师范任教,并兼任第一师范的修身与教育课程,这所学校后来声名远播,成为湖南近代教育的摇篮,就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学生,个子高挑、神采飞扬,名叫毛主席。
那一年,毛主席21岁,杨昌济43岁,一个年少有为,正待出山,一个学识深厚,饱经沉浮,命运在这一刻让他们相遇,这段师生关系也将成为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一环。
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最为敬重的老师便是杨昌济,他上杨先生的课从不敢怠慢,尤其是《西洋伦理学史》这一门课,毛主席居然一字不落地誊写成七大本笔记,字迹端正,结构清晰,而在《伦理学原理》课程上,原书本不过十万字出头,毛主席却生生写下了一万两千多字的批语,书页上布满了圈点、双杆、三角和各种标记,几乎没有一处空白,可见他学习之专注与深入。
毛主席对杨昌济的敬佩更在于其人品和学养,课余时间,他与蔡和森、萧三等人常常在周末结伴前往杨昌济家中,向先生请益,黎锦熙后来回忆说,当时杨昌济带领学生们成立了一个小小的哲学研究小组,每次聚会也就七八个人,聚会地点多在杨昌济浏正街李氏芋园的寓所,围炉而坐,畅所欲言,先生会先推荐一些书籍,大多是西方哲学、伦理学方面的著作,也有中国宋元明理学的经典,学生们则带着各自的心得体会,彼此交流,争论不休,时常因观点不同而辩得面红耳赤,但最终总能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启发。
1915年暑假,毛主席和几位好友没有返乡,而是留在李氏芋园潜心自学,白日里,他们在杨昌济和黎锦熙的指导下钻研经典,夜晚则聚在一起谈论天下大势,正是在这种近乎家常的氛围里,毛主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框架,世界观的雏形逐步成型。
新民学会成员张昆弟1917年8月22日,他记下这样一段话:“晚餐后去杨寓,先生说读书要反复,抄录其要点,不在贪多求快。”又记下先生的另一句话:“要蓄势以待,渐渐积累,然后一旦施展。”短短几句,字里行间透出一种笃实沉稳的治学态度,9月13日,张昆弟又写道:“杨师与我们讲《达化斋读书录》,还谈到做人做事必须务实。”这样的教诲,犹如灯火,为青年学子指明前路。
在师生相处中,杨昌济始终倾心教导,而毛主席等人则在各个方面向老师学习,甚至在行事风格上也不免受到感染,毛主席后来在许多文章和思想中表现出的“求本质”“重实践”,都可以追溯到杨昌济的影响,对一位教师而言,最大的欣慰,莫过于看到学生能够化用自己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走出比自己更广阔的道路。
毛主席在校时并非循规蹈矩的学生,他因言辞犀利、行事大胆,一度被学校列为“刺儿头”,差点被开除,若不是杨昌济极力庇护,恐怕毛主席的求学之路早已中断,到了1917年,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杨昌济敏锐地觉察到时代的转折,他向《新青年》杂志推荐毛主席的文章,让这位年轻学子的思想第一次公之于众。
1918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力邀杨昌济赴京任教,于是他携着学识与理想,来到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与此同时,为了帮助毛主席维持生计,杨昌济特意推荐他到北大图书馆做助理,这份差事不仅让毛主席得以结识更多学界名流,也让他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逐渐熟悉,相知相恋,这段师生与亲缘交织的关系,注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段令人动容的篇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京街头怒潮澎湃,青年学生高呼救亡口号,目睹这一切,杨昌济热血沸腾,他提笔写下《告学生》一文,语气激烈而真挚,殷切寄望青年一代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
次年他因病卧床,病情日渐沉重,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写信,与友人谈及国家的前途,在弥留之际,他提到毛主席,认为这是个天资卓绝、胸怀远志的青年,将来若是国家有难,必定要重用,杨昌济他的教诲,塑造了一代学子,更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悄然播下了改变时代的种子。
1927年8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迅速席卷全国,党和人民陷入生死存亡的危局之时,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单靠呼吁与妥协已无法应对国民党的残酷屠杀,必须以武装反抗来保存革命力量,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主张,并率先付诸行动,打着“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在湖南、江西一带发动了秋收起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井冈山进入了历史舞台,毛主席带领余部翻山越岭,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他一面发动农民进行土地改革,把分田分地的愿望变成现实,一面组建红军,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条道路突破了传统革命只能依靠城市工人运动的局限,为中国革命打开了新的格局。
1930年前后国民党接连发动“围剿”,井冈山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依托群众支持,踏上战略大转移的长征之路,长征途中,红军翻雪山、过草地,行军数千里,九死一生。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毛主席敢于直言,严厉批评党内错误,提出切合实际的战略方针,他的发言赢得了多数与会同志的支持,会议最终确立了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此他主持全局工作,带领红军跳出重围,摆脱了国民党的穷追猛打。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主席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强调依靠游击战、敌后根据地和群众动员来抗击日军,八路军、新四军在他的指挥下,遍布华北、华中敌后,灵活机动,以小部队不断消耗和打击日军,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毛主席同时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发动群众,使人民的力量成为抵御外侮的根本依托。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毛主席在七大上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进一步提出依靠群众、独立自主的思想,抗战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声望空前高涨,但国共之间的矛盾并未弥合,同年8月,国共谈判虽一度展开,但很快破裂,内战不可避免。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此后他带领全国人民在艰难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提出并推动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土地改革和社会制度变革,为新中国的稳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毛主席的思想和实践逐渐被概括为“毛主席思想”,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结合中国的实际,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一思想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被写入党的根本纲领,延续至今,他没有辜负恩师杨昌济当年的期望,最终真正成为了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成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伟大人物。
来源:小乐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