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高校阵容大揭秘,这些学校的学生太亮眼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4 18:44 1

摘要:九三大阅兵镜头里威武的方队、轰鸣的装备,看得人热血沸腾。但好多人没注意到,这场盛典里,高校的身影藏在各个角落。他们不是来“打酱油”的,每所学校、每个学生的参与,都带着自己的专业和心思,把80年前的抗战精神,用年轻人的方式接了过来。

九三大阅兵镜头里威武的方队、轰鸣的装备,看得人热血沸腾。但好多人没注意到,这场盛典里,高校的身影藏在各个角落。他们不是来“打酱油”的,每所学校、每个学生的参与,都带着自己的专业和心思,把80年前的抗战精神,用年轻人的方式接了过来。

先说湖北中医药大学,这所学校出了3个民兵方队队员。都是小姑娘,中医相关专业的。她们从今年二月就开始训练,站军姿、踢正步,一天下来浑身酸痛。学校没光让她们硬扛,专门派了针灸推拿专业的老师跟着。训练间隙,老师就给她们按按肩颈、揉揉腿,用穴位按摩帮着放松肌肉。

这事儿看着小,其实特别有说道。80年前抗战的时候,中医界就组织医疗队往前线跑,用中药、针灸给战士们治病。现在这三个姑娘,一边练着受阅的动作,一边用自己的专业背景,让“中医守护”的劲儿延续下来。她们训练时带的小药包,装着学校配的缓解疲劳的中药贴,休息时就贴在腰上、膝盖上。最后通过检阅台的时候,她们走得又稳又齐,脸上的劲儿,跟当年奔赴前线的中医人一模一样。

再说说志愿者群体,这次有4265名高校志愿者,来自33所学校,分布在近500个点位。北京工业大学的刘东林,就是其中一个。他的服务岗位离观礼台不远,服务结束后,刚好赶上见证时钟从“1945”拨到“2025”。他后来跟人说,那一瞬间,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个仪式,是真的摸到了80年的时间。以前在课本里学抗战历史,总觉得离得远,那天站在广场上,才明白课本里的字,都是前人真真切切的日子。

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邢一冰,他是个博士生,这些年北京的重大活动,几乎都有他当志愿者的身影。他说现在志愿者训练越来越有章法,不是随便凑几个人就上。就拿这次阅兵来说,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培训,从礼仪规范到应急处理,一点一点抠细节。他觉得这种经历特别值,不光是服务了别人,更重要的是,跟一群同龄人为了一个目标使劲,能明白“责任”俩字到底啥意思。

北京警察学院的学生,干了件特别具体的事——放飞8万只气球。别觉得放气球简单,要做到8万只气球同时飘起来,还得飘得整齐,背后得下苦功。他们练了整整两个月,每天拿着气球模型练手势、练配合。什么时候抬手,抬多高,放的时候用多大劲,都有讲究。训练的时候赶上大太阳,晒得胳膊脱皮,没人喊累。到了阅兵那天,气球一放出去,整个广场上空飘着五颜六色的球,特别壮观。他们站在原地看着,不少人眼睛都红了,觉得俩月的苦没白吃。

有些高校虽然没派人到现场,但也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比如有些学校组织师生集体看直播,看完之后开座谈会。学生们拿着老照片,听老师讲学校在抗战时期的故事。有个学校抗战的时候,师生们凑钱买药品送往前线,现在的学生听了,自发组织捐图书给革命老区的孩子。这种方式,也把纪念的意义传了下去。

其实以前大型活动,高校参与多是凑人数,比如集体合唱、集体方阵,热热闹闹就行。这次不一样,每个学校的参与都跟自己的专业、特色绑在一起。中医学校用中医保障,警校学生负责现场执行,理工科学校的学生帮着做技术支持。这种“专业对口”的参与,让高校不再是单纯的“参与者”,更成了“精神传递者”。

就像湖北中医药大学那三个姑娘,她们受阅的时候,身上带着的不只是自己的青春,还有中医人的传承。北京警察学院的学生放气球,放的不只是气球,还有对和平的盼头。志愿者们在现场服务,服务的不只是活动,更是对历史的尊重。

现在的年轻人,常被说“离历史远”,但这次九三大阅兵里的高校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没忘。他们用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努力,把80年前的精神,翻译成了自己能懂、也能让更多同龄人懂的样子。这种传递,比单纯的说教管用多了。

有人说,一场阅兵看完,记住的是方队、是装备。但在我看来,更该记住的是这些年轻的身影。他们站在广场上,站在镜头前,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所有人:前辈的故事,我们记得;前辈的精神,我们接着传。

来源:花辞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