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打头阵!东欧加速“去俄化”,苏联历史记忆正被清除殆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4 18:53 1

摘要:在东欧的街头巷尾,一座座纪念碑被推土机轰隆隆地铲平,背后藏着的可不是简单的城市翻新,而是历史被“改头换面”的较量!这些碑,曾经是二战胜利的象征,如今却成了政治斗争的“替罪羊”,

俄罗斯或许未曾预料,当被逼至极限选择反击时,自己竟会陷入孤立无援、四面楚歌的境地。

在东欧的街头巷尾,一座座纪念碑被推土机轰隆隆地铲平,背后藏着的可不是简单的城市翻新,而是历史被“改头换面”的较量!这些碑,曾经是二战胜利的象征,如今却成了政治斗争的“替罪羊”,

在波兰华沙,一座刻着“波兰 - 苏联兄弟情谊”的老碑,2022年10月被拆得干干净净,当地政府嘴上说这是“清除过往阴影”,可当地老一辈人眼圈都红了——这碑可是当年抗击法西斯的见证啊!

而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日前拆除了一座苏联时代的纪念碑,这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东欧国家一系列被拆除的苏联纪念碑中的最新一个。拉脱维亚媒体当天直播了推倒纪念碑的过程,围观路人在旁欢呼鼓掌,有人还披着拉脱维亚国旗。这是要闹哪样?

在今天这个非黑即白的世界格局里,沉默和中立已经变得奢侈。当美国牵头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国际联盟,用资金、物资甚至雇佣兵等各种形式支援乌克兰时,一场针对俄罗斯的全面孤立已经拉开大幕。连一向中立的瑞士都放弃了传统,立陶宛更是对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摆出了强硬姿态。

在这样的高压氛围下,拉脱维亚的处境尤为尴尬。它紧邻俄罗斯,国力又相对有限,巨大的不安全感让它夜不能寐。一种强烈的恐惧在蔓延:如果再不拿出点实际行动,自己会不会被西方阵营视为“摇摆者”而被孤立?

于是,拆除纪念碑,这个原本属于一个国家内部事务的举动,被推上了国际政治的牌桌。它不再是简单的城市规划,而是一份递交给西方世界的“投名状”。这场运动最初源于民间自发的愤怒。

人们走上街头,用蓝黄色的油漆涂抹那些象征着压迫的雕像,表达对乌克兰的声援。在立陶宛的特尔舍市,由于官方行动迟缓,当地社区甚至用黑色垃圾袋将纪念碑整个罩住,像是在为一段历史举行葬礼。

很快,官方的力量介入了。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议会迅速通过了相关法案,为大规模的拆除行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将民间的自发泄愤,转变成了清晰而决绝的国家意志。这其中,拉脱维亚选择拆除首都里加那座标志性的纪念碑,无疑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行动。整个过程快得惊人,几乎没给任何人留下反应的时间。

俄罗斯的反应激烈且充满威胁。莫斯科方面强烈谴责这一行为,认为它加剧了两国间的紧张关系,并且不无暗示地提到:“别忘了,你们拉脱维亚的坟墓和纪念物,也还在我们俄罗斯的土地上。”一句话,就将文化遗产变成了可以随时动用的外交筹码。

对拉脱维亚而言,这或许是早就预料到的代价。早在2004年,它便已加入北约和欧盟,确立了“政治上靠拢美国,经济上依赖欧盟”的生存法则。如今,通过与苏联历史进行最彻底的物理切割,它正是在向盟友们展示自己的决心:看,我已经彻底和过去划清界限,我值得你们的保护和信任。

每一座轰然倒塌的纪念碑背后,都隐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水火不容的历史记忆。拆除,就像一场在历史伤痕上动刀的外科手术,过程痛苦,却又被认为是必须的。

对于绝大多数波罗的海国家的民众来说,这些雕像和方尖碑,是屈辱的象征。它们提醒着人们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1940年,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强行吞并了这三个独立的国家,将其纳为加盟共和国。这种强制合并激起了滔天的愤怒,以至于在苏德战争初期,一些当地人甚至将入侵的德军视为“解放者”。

而当苏军最终取得胜利后,随之而来的是严厉的报复,这进一步加深了仇恨。因此,对他们而言,这些纪念碑代表的不是从纳粹手中解放,而是长达半个世纪的外国占领和压迫。它们是城市肌体上的一根根钉子,时刻刺痛着民族的自尊。

然而,在这些国家的俄罗斯族裔眼中,故事的版本完全不同。这些纪念碑是神圣的,它们纪念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败法西斯的伟大胜利,是父辈祖辈用鲜血换来的荣光。2022年立陶宛的一项民意调查就赤裸裸地揭示了这种社会撕裂:50%的民众支持拆除,但也有35%的人坚决反对。

这种对立不仅仅停留在数据上,更在现实生活中激烈上演。一位研究者在立陶宛港口城市克莱佩达拍摄一座即将被拆除的纪念碑时,一位当地妇女冲着他愤怒地咆哮:“你这个纳粹!”一个词,就道尽了两种历史叙事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股深刻的怨恨,在苏联解体时达到了顶峰,波罗的海三国是最早寻求独立的地区。苏联消失后,这份仇恨便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其继承者俄罗斯的身上。如今,拆除苏军纪念碑,本质上是这场历史清算的延续。

这段历史是如此沉重,以至于很多人选择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处理——抹掉它。然而,这种做法也引发了深刻的哲学拷问。列宁曾说,“忽视历史即意味着背叛”,中国的先贤龚自珍也警告过,“若欲国亡,先废其史”。通过移除物理符号来减轻精神负担,或许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这种“忽视”最终会伤害谁?

有趣的是,就连俄罗斯自身在捍卫这段历史时,立场也显得颇为矛盾。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一方面无比怀念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荣光,另一方面又对苏联的意识形态束缚和历史包袱持排斥态度。这种内在的拧巴,也让它在国际上为这些纪念碑辩护时,显得底气不足。

当推土机和起重机离场,纪念碑消失了,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一个全新的、更为复杂的“碎片化记忆景观”开始浮现。这些城市中新出现的“空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延续着过去的冲突。

在爱沙尼亚边境城市纳尔瓦,曾经矗立着坦克的基座如今空空如也。在立陶宛的乌克梅尔盖,一片空地默默地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什么。这种醒目的“缺失”本身,就成了一种新的纪念碑,一座关于“消逝”的纪念碑。尤其是在那些缺乏后续规划资金的边陲小镇,这些“空白”可能会长久地存在下去,成为一道道无声的伤疤。

物理实体的移除,并不能根除扎根于人心的记忆。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尽管巨大的雕像早已被移走,但人们,特别是俄罗斯族裔,依然会回到原来的地点,在空地上摆放鲜花和蜡烛。这里变成了一个没有实体的圣地,一个记忆的“幽灵”空间。而被拆下的雕像,命运也各不相同,有些被运到了格鲁塔斯公园的停车场里,以一种被羞辱的姿态,等待着未知的将来。

在另一些地方,抹除则进行得更为彻底。比如在拉脱维亚的道加夫皮尔斯和爱沙尼亚的帕尔努,纪念碑原址被改造成了公园或其他设施,过去的痕迹几乎被完全覆盖,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这里的历史,正在滑入公共遗忘的深渊。

最令人唏嘘的,或许是那些苏联军人公墓的命运。过去,这些公墓大多由俄罗斯大使馆出资维护,而墓地中央的纪念碑是整个空间的核心。当这些作为视觉和宣传焦点的核心被移除后,许多公墓随之陷入了无人问津的荒废状态。在立陶宛的塞雷季乌斯,墓地杂草丛生,成了一片真正的“无主之地”。

来源:影史奇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