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3月底,无锡居民小涵通过交友软件结识了自称“工程老板”的车某。在日常聊天中,车某逐渐透露自己正在经营“菌菇回收生意”——声称向老百姓收购野生菌后批量出售给收购商,“现收现结,无需场地设备,稳赚不赔”。
情感与利益的双重围猎:菌菇生意背后的资金陷阱
2024年3月底,无锡居民小涵通过交友软件结识了自称“工程老板”的车某。在日常聊天中,车某逐渐透露自己正在经营“菌菇回收生意”——声称向老百姓收购野生菌后批量出售给收购商,“现收现结,无需场地设备,稳赚不赔”。
为获取信任,车某向小涵展示了伪造的收购商聊天记录和PS的盈利截图,甚至主动提出“初期投资由我承担风险,你只需跟着操作”。
小涵尝试投入5万元后,次日便收到车某转来的3000元“利润”。在“低风险高回报”的诱惑下,她陆续追加投资,至8月底累计转出300余万元,仅收回100万余元。
当她要求提现剩余资金时,车某以“账户限额”“扩大投资规模”等理由拖延,最终彻底失联。警方调查发现,所谓“菌菇生意”纯属虚构,资金实际被车某用于网络赌博。
此类诈骗的核心在于情感信任与虚假盈利的双重操控。
正如2025年7月朱女士的遭遇:陌生男子通过QQ搭讪,自称“利奥集团中软科技公司员工”,以“帮忙操作投资项目”为由发送虚假期货交易平台链接。
朱女士见证对方操作后“金额上涨”,在对方指导下用个人信息注册账号并投入3万元,初期成功提现5000元。
当她再次追加投资后,平台突然无法操作,对方彻底失联。
虚假投资诈骗的运作逻辑呈现高度标准化,可概括为以下四步:
项目包装:蹭热点概念造“风口” 骗子擅长将骗局与政策热点绑定,如将菌菇生意包装为“乡村振兴扶持项目”,将虚假数字货币平台宣传为“数字人民币试点工程”,或冒充卫健委工作人员推出“核酸补贴衍生投资计划”。上海李先生接触的“数字人民币投资平台”便声称“响应国家金融创新政策,每天返利3%,月收益超90%”,最终导致10万元本金血本无归。信任建立:小额返利+权威背书 骗子通过“投资专家”直播课、“导师”一对一指导、伪造监管资质等方式强化可信度。益阳邹女士被陌生电话以“免费推荐股票”诱骗下载虚假炒股APP,初期投入5000元获利1000元,随后对方冒充“证券公司总经理”,以“内幕消息”为由诱导其扫码转账5万元。类似地,假冒卫健委工作人员会先以“每日几元核酸补贴”积累信任,再推出“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贪婪放大:鼓励加杠杆赌“暴富” 当受害者尝到甜头后,骗子会以“额度有限”“政策窗口期”等话术催促加大投入,甚至诱导“借钱投资”。桃江詹先生在“香港六合彩”相关软件中被承诺“内部资料不中包赔”,初期未中奖获退款后,对方以“操作失误需补仓”为由诱使其多次转账,最终损失6万余元。数字货币骗局中,骗子更会在受害者账户“盈利”后以“交税”“解冻费”为由进一步榨取资金。收割离场:冻结账户或彻底失联 当受害者投入大额资金后,虚假平台会以“系统维护”“账号异常”为由冻结账户,或直接关闭服务器。作案手法分析显示,此类诈骗的典型特征是“初期小额提现畅通,大额投入后瞬间失联”,如某虚拟货币骗局中,受害者投入100万元后,平台客服以“需缴纳20%个人所得税”为由继续索要资金,最终所有联系方式均被拉黑。以下三类信号需高度警惕,一旦出现即可能为诈骗:
“零风险高收益”的矛盾承诺:如“每天返利3%”“月收益超90%”等违背金融规律的宣传,本质是利用人性贪婪设局。要求向私人账户转账:正规投资需通过对公账户,若对方以“手续费”“保证金”为由要求转账至个人账户或扫码支付,必为骗局。以“内部消息”“政策扶持”为噱头:如“政府特别国债”“区块链试点内部额度”等,实则是冒充权威机构背书的谎言。防骗核心准则:世上没有“稳赚不赔”的投资,正规理财必然伴随风险提示。凡是用“机会难得”“借钱也要投”“错过再等十年”等话术催促你决策的,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记住:当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10%基本为骗局,承诺“零风险”则必是诈骗。
从无锡小涵的300万元菌菇生意骗局,到上海李先生的10万元数字人民币陷阱,虚假投资诈骗的本质始终是“用小利钓大鱼”。
面对“高收益”诱惑时,不妨先问自己:若真有如此好事,对方为何要将“赚钱机会”拱手让人?守住理性,拒绝贪婪,方能避免成为下一个被收割的目标。
来源:柏通租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