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牛”与“日月板” | 梁绩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4 19:19 1

摘要:1937年12月24日,在文登,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人民群众拿起长枪、土炮、大刀和红缨枪,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天福山武装起义,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揭开了胶东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

1937年12月24日,在文登,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人民群众拿起长枪、土炮、大刀和红缨枪,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天福山武装起义,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揭开了胶东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

在天福山起义的鼓舞下,1938年2月,中共蓬莱县委组织武装起义,在蓬莱南部山区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军(简称“三军二路”)。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三军二路”起义部队中诞生了两件后来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革命文物,分别是“老黄牛”(一挺马克沁重机枪)、“日月板”(演出胶东大鼓用的钢板)。

图为展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革命文物——“老黄牛”。

“老黄牛”:一挺传奇的马克沁重机枪

起义成功后,一个难题摆在了新组建的部队面前,那就是缺乏武器弹药。没有子弹,他们就拿秫秸棍儿塞进子弹带迷惑敌人,鼓舞群众,筹集枪支弹药就成了起义队伍一个重要工作。

1938年3月18日,“三军二路”部队第二次攻打蓬莱县城,取得胜利后,大队长王子衡曾经三次到吴佩孚在蓬莱的老家征集武器。后经吴同意,将其看家护院的全部武器都献了出来,其中长短枪共一百多支,还有一挺“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

这挺重机枪是中国金陵兵工厂于1935年定型生产的,用的是从德国引进的马克沁机枪图纸。机枪全长1197.55毫米,枪身重20千克,枪架重29千克,口径为7.90毫米,采用水冷方式,以250发帆布弹带供弹,每分钟可射击400-600发子弹,表尺射程尖弹2500米、重尖弹3500米。

得到这挺机枪,战士们如获至宝:手里终于有了像样的武器。因为这挺机枪火力压制时间长、威力大、可靠性高,枪身又呈铜黄色,战士们亲切地叫它“老黄牛”。

此后,抗日救国军奋勇抗战,捷报频传。1938年10月,部队携带“老黄牛”在山东平度大青阳一带阻击日伪军进攻,用它击退敌军三次疯狂进攻,毙敌伤敌200余人。

1939年,“老黄牛”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十三团,成为八路军在胶东地区的主力部队之一。抗日战争期间,这挺“老黄牛”与抗日救国军、八路军的指战员们一起参加战斗百余次,见证了大青阳阻击战、孙祖大捷、半壁山伏击战、日庄战斗、良蒙山战斗、郭家店战斗、蛇窝泊据点拔除战、马连庄战斗等一个个胜利,屡立战功、威名远播。

“老黄牛”曾短暂离队。

1940年12月下旬,因遭汉奸地主告密,十三团团部在掖县上庄宿营时,突然遭遇日军包围。突围中,我军损失惨重,重机枪手牺牲,“老黄牛”也被日军夺去。得知“老黄牛”落入敌手,本已冲出重围的团长李绍桥和政委苏晓风,立即组织队伍杀回村里,经过激烈的战斗,把“老黄牛”抢了回来。不幸的是,撤退途中团长李绍桥壮烈牺牲,年仅30岁;政委苏晓风重伤被俘,后被日军残酷杀害,年仅25岁。

“老黄牛”归队后,十三团更加珍惜这挺以团长和政委的生命为代价夺回来的重机枪,像宝贝一样精心维护,让它在战场上大显身手。

1942年3月,“老黄牛”随部队血战仰望顶,狠狠地打击了日军“打遍胶东无敌手”的疯狂气焰,粉碎了敌人的拉网扫荡,鼓舞了胶东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胶东人民将“老黄牛”编进歌曲传颂:“胶东有个十三团,作战真勇敢,仰望顶一场血战……老黄牛咕咕地叫,迫击炮轰轰地炸……打死打伤日伪军三百三十三,击毙大岛鬼子回家上西天……”

就这样,“老黄牛”与战友们拔碉堡、夺据点、杀鬼子、除汉奸,十三团以“老虎团”之名威震胶东,“老黄牛”的名声也随之流传。

解放战争中,“老黄牛”所在部队参加了莱芜、孟良崮等战斗,解放济南时率先把红旗插上城头,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的光荣称号。1958年,功勋卓著的“老黄牛”光荣退役。

如今,“老黄牛”展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继续自己的使命,向观众静静地讲述着它的抗战故事。

“日月板”:一件抗战杀敌的文艺武器

胶东大鼓是山东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下板为长方形、上板为月牙形,又称“日月板”)。

这里介绍的第二件文物,就是胶东大鼓梁派创始人、鼓词家梁前光在抗日战争时期使用的“日月板”(钢板)。目前也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梁前光,原名梁守业,山东蓬莱宿驾埠村人。1938年,梁前光在全村第一个参加“三军二路”,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士。1939年,他被组织推荐到设在沂南县的“山东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深造。1940年毕业后,先后在八路军第五支队前线剧团、北海军区话剧团当话剧演员。

有一次,剧团为部队演出,他利用演出前的空隙时间,搬出一个堂鼓,手里拿着一根筷子和一副竹板,大步流星上了台。战士们看他拉着四不像的架势,哄笑起来。他不慌不忙,运好气息,把鼓一敲就唱了起来:“太阳一出满天红,唱一唱抗日英雄大事情……”

他这一唱,台下鸦雀无声,待到演唱结束,台下一片掌声和喝彩,大家当场给他送了个绰号:梁大鼓。

试唱成功,梁前光心里那个激动和高兴劲儿就甭提了!这次演出给他增添了勇气和力量,他下定决心,要多学些技艺,多写新词,为抗击日寇鼓与呼。

为了更好地宣传抗日精神,1942年,中共北海地委宣传部将胶东地区的盲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盲人抗日救国会”。日寇对胶东“大扫荡”期间,梁前光所在的话剧团临时疏散到蓬莱、福山与栖霞接壤的大柳行、燕子夼、门楼一带,梁前光多次被组织上派到“盲人抗日救国会”当辅导员。

在组织和辅导“盲人抗日救国会”的过程中,他一边帮助盲艺人更新原有陈旧的说唱内容,教唱他们新唱词,一边也向他们学习演唱技艺。那时,前来学习的盲艺人大部分是各地名角,各有所长、特点不同,梁前光脑子聪慧,抓紧时机向他们请教,并探讨如何提高技艺与演唱效果。

时间一长,梁前光综合盲艺人们的技艺,逐渐归纳、琢磨出自己的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的说唱风格。他每次登台演唱,架势一摆、膀子一甩、鼓板一响,由慢到快,由快到急……观众席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日积月累、步步提高,梁前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出风格——梁派风格,被推崇为“梁派大鼓”。

梁前光在担任“盲人抗日救国会”辅导员期间,与盲艺人同吃同住,不计辛劳,不怕牺牲,带领盲艺人宣传抗日精神,轰动了整个胶东地区。

在抗日战争中,梁前光写了多首歌颂战斗英雄、反映战争与战士生活的曲目,如《血战七里庄》《儿童英雄李大鹏》《单臂夺枪路宝祥》《民兵英雄反蚕食》《智女杀敌》《杨大娘纺线》《十里堡打汽车》……

他亲临战斗现场,连夜写出《打大黄家碉堡》,其中就有一段唱词:“日落西山一片红,一轮明月往上升,昨晚上八路军把大黄家碉堡攻,这一仗打得鬼子全报销,同志们兴高采烈往西行,唱完了打大黄家碉堡,等下回再把别的表分明……”这唱词全是大白话,一听就明白,不但内容新颖,曲调也好听,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非常欢迎。

梁前光带领盲艺人把新编的鼓曲唱遍胶东大地,影响深远。1944年11月25日,中共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特别报道了他的事迹,梁前光一下子在胶东地区出了名。

老百姓听说梁前光要来演出,都会带着地瓜、鸡蛋等好吃的到现场。梁前光一唱完,群众就争先恐后地给演员送吃的,战士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谊十分感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前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演唱胶东大鼓用过的“日月板”(钢板),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陈列。

来源 | 烟台晚报

来源:烟台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