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纸媒要完了”——这句唱衰已喊了十余年。可清晨五点,北京朝阳区的印刷车间依旧机器轰鸣,一摞摞还带着墨香的《人民日报》被叉车成吨运出,奔向300万家机关单位、星级酒店、高铁候车厅与图书馆。既然地铁里人人低头刷手机,这些报纸到底被谁买走?又被谁读完?笔者走访政府机
“纸媒要完了”——这句唱衰已喊了十余年。可清晨五点,北京朝阳区的印刷车间依旧机器轰鸣,一摞摞还带着墨香的《人民日报》被叉车成吨运出,奔向300万家机关单位、星级酒店、高铁候车厅与图书馆。既然地铁里人人低头刷手机,这些报纸到底被谁买走?又被谁读完?笔者走访政府机关、酒店大堂、图书馆与投资机构,试图解开“百万印量”背后的秘密。
一、制度性订阅:300万份里的“压舱石”
“我们科室每天收到8份报纸,文件式投递,风雨无阻。”在东部某市政府工作的李先生拉开抽屉,一沓叠得整整齐齐的党报党刊露了出来。据国家邮政局发行数据,《人民日报》日发行量约300万份,其中80%直接发往各级党政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订阅经费被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属于“规定动作”,与个人阅读喜好无关。
“重要会议、中心组学习、主题教育,都要用报纸原文对照学习。”李先生坦言,手机里的碎片化信息只能做“引子”,真正写材料、做汇报,还得引用报纸的权威表述。正是这条“制度性刚需”,为报业守住了最基本的市场份额,也成为机器不敢停转的“第一动力”。
二、公共空间:酒店、机场、图书馆的“银发流量”
上午九点,北京三里屯一家五星级酒店大堂,68岁的张大爷熟练地从报架上抽出《参考消息》和《健康时报》,在落地窗边坐下,掏出老花镜。半小时里,先后有7位白发老人与他“轮班”取阅。
星级酒店、机场、高铁候车厅、银行VIP室,每年与报业集团签订“展示协议”——报纸以低于成本价甚至免费投放,换品牌曝光。对运营方而言,一纸在手,既补足“高端服务”场景,又巧妙规避了“老年客人不会扫码”的尴尬。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2.2亿,其中3500万人保持每天阅读纸质报的习惯。字大、排版疏、权威感强,成为银发族拒绝“小屏”最理直气壮的理由。一条“银发经济”暗线,让报纸在公共空间找到第二生存通道。
三、真假信息泛滥,公信力成“护城河”
“俄乌冲突那天,朋友圈疯传‘莫斯科宵禁’,我第一时间翻开《环球时报》核实。”在银行做风控的王女士的话颇具代表性。信息过载时代,谣言跑得比真相快,反而抬高了“把关人”身价。
报纸的三审三校、采访实名制、一字一句可溯源,构成一条“信任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张教授认为:“读者不缺信息,缺的是可信赖的信息。”重大政策、金融监管、国际变局,越关乎切身利益,越需要权威信源。报纸的“慢”与“重”,反而成了对抗“快”与“轻”的稀缺资源。
四、专业细分:高端读者的“深度刚需”
“我们投研部仍保留15份纸质《21世纪经济报道》和《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某私募基金合伙人陈先生告诉记者,做宏观研判时,需要连续半个月跨版阅读,纸质版“摊一桌”比滑屏更高效。
财经、医疗、国际事务类垂直报纸,正通过“高定价+窄受众”维持盈利。以《经济观察报》为例,订阅价每份8元,年定价超千元,仍拥有近20万付费订户。高学历、高收入、高决策权的“三高”人群,为深度内容买单,成为纸媒“小而美”的金矿。
五、转型“母船”:报纸成了内容中枢
“报纸是我们内容生产的母船。”南方某省级报业集团负责人透露,集团给记者的第一考核仍是“见报稿”,优质稿件先上纸,再拆条、变视频、改H5、做直播,全网分发。
在媒体融合战略下,保持纸质版有三重意义:
“先活下来,再谈转型。”该负责人坦言,如果现在就停印,地方新闻门户的权威性会立刻被稀释,广告与政企合作也将失去“官方背书”。
六、未来:消亡的是纸,新闻永存
全球报业都在“倒计时”。日本《每日新闻》把日报改成“晨报+晚报”组合;美国《纽约时报》印刷收入占比已降至10%,却仍以“周日版”捆绑高端订阅。
中国路径或许不同:制度性订阅、银发经济、公共空间展示、专业深度需求,四条曲线在同一时空叠加,给了纸媒更长的“过渡期”。
业内人士预测,报纸不会“一夜蒸发”,而是走向极端细分:
“纸”只是载体,“报”的核心是权威筛选与再加工能力。当机器最后一声轰鸣停歇,那份经编辑之手、为特定人群“量身定制”的内容服务,仍会在云端、在平板、在一张张可折叠的电子墨水里延续。
结语
所以,下次路过酒店大堂,看见白发老人安静翻报时,请别急着感叹“时代淘汰谁”。那张报纸或许正承担着政策传达、知识沉淀、公信力守护的多重角色。数字化浪潮不可逆,但只要制度需求、银发习惯、专业深度与品牌母船四根支柱仍在,印刷机就仍会在城市的凌晨准时启动——不为怀旧,只为在变局中守住新闻的底线与尊严。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