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3阅兵当天,8点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梯队呼啸而来,整齐得像一把尺。在这一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落在每个中国人的屏幕上,也落在每个人的心里。
93阅兵当天,8点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梯队呼啸而来,整齐得像一把尺。在这一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落在每个中国人的屏幕上,也落在每个人的心里。
1840年起,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门,国门是被炮火和条约一点点撬开的。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侵略者从东边压来,山河破碎,城池失守。那会儿的中国人,拿命在顶,拿血在换,才把这口气给憋住,才把这片土地给守住。抗日战争打了八年,解放战争接上,又是一段苦战。新中国成立那一刻,很多人说,站起来了,这句话不是口号,是倒在地上被人反复按头的民族,终于直起腰。
后来也没消停,珍宝岛的冰天雪地里,官兵趴在雪窝里拉机枪;中印边界的山风凛冽,空气薄得像没有;中越自卫反击战的丛林里,迷彩服与藤蔓纠缠在一起。那些名字未必都出现在课本里,但他们的故事,在父辈的饭桌上、在母亲叠好的军绿色被子里,留过痕。他们被叫过很多名字,最可爱的那一个,至今听起来仍然滚烫。
今天的广场,把历史拉到了眼前。方阵掠过,解说声里不断跳出关键词:无人、隐身、远程、信息化、空天。坦克车体上光泽冷硬,炮塔转动像滑过一段钢琴键;火箭炮身上的编号清楚,像刚从战位上滚下来;大型运输机的舱门紧闭,给人一种笃定的安全感。空中梯队的阵形有几次切换,尾焰拉了长长一笔,孩子们往天上指,喊得嗓子都哑。
被提到的装备不少,现场展示的现役主力里,有很吸睛的无人机,有让人好奇的激光装备,还有外界熟悉的坦克、雷达、反舰导弹、远程火箭炮、洲际导弹、核导弹、隐形战机、轰炸机、运20等。压轴出场的洲际导弹方队,车体高大,轮胎纹路深,车身像座山。一位老兵在电视机前站了起来,打了个标准的军礼。网传有人提到了DF61、DF5C等型号,热度很高。型号、性能以权威发布为准,这个分寸,得拎得清,但那股子震撼是真实传递到了每个屏幕后面的。
今天还有一个热议点,是一份“专业人士”的清单在各个群里流传,列出不少“全球第一”式的新名词,比如:带相控阵雷达的无人炮塔坦克、投入实战的激光炮、超音速智能无人机、乘波体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智能全武器无人艇、无限航程核鱼雷、能打击星链的防空导弹、打击无人机的多层防空体系、从弹炮合一车到车载雷达,箱式反坦克导弹车、智能无人战斗车、全频谱电子干扰车、新式洲际导弹、两款隐身战斗机、舰载预警机、武装直升机。
清单一出,点赞刷起来。热血归热血,冷静也得有,具体名称和性能指标,还是等权威口径。这一点,所有军迷都懂。
2015到2025这十年,世界像坐在一辆下坡车上,刹车一直在发热。俄乌战事至今未停,地缘摩擦此起彼伏,地区性冲突像火星落在干草堆上。战场形态变了,信息流就是弹药,算法就是战术,无人化、智能化、远程化抬升了好几个维度。今天的画面里,无人装备出现的频次很高,这不是“秀肌肉”的堆砌,而是认清未来的必选项。
国内这边,军事科技这几年跑得很猛。激光领域不断冒出新画面,无人机从战术到战略层级的应用在公开报道里越来越多,预警机、战略轰炸机、隐身战机的梯队构建也一步一步清晰起来。外界高度关注的第六代战机,有消息称取得重要进展。
运20“胖妞”掠过,机身的阴影从人群头顶掠过去,有人抬头,眼镜反光。一位外卖小哥停在路边,手机插着充电宝,蓝色的箱子靠着车把,他看着屏幕里的队列,嘴里嘟囔一声,这玩意儿扛得起大件。一个公交司机把音量调大了一格,车厢里安静了几秒,等人群发出“哇”的时候,扶手上的小广告都在抖。某个中学的教室里,老师叫大家站起来,一起看空中梯队。孩子问,飞机为什么排这么齐。老师说,因为练过很多遍,每一次都有人坚守在看不见的地方。
那句“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今天又被提起。可爱,不是因为喜欢战争,而是明知道危险还要往前走。看直播的时候,年轻的父亲跟儿子说,爸爸当兵的时候站过一周哨,冬天脚都不是自己的,冷得像铁。孩子问,那怕不怕。父亲愣了一下,回了句,怕,但必须站。人们愿意把最坚定的面孔交给这些人,是因为他们用一身硬骨头,帮我们守住了最柔软的日常。你可以在晚上九点半点一份冒着热气的粉丝汤,你可以在假期带孩子去海边看海,你可以在地铁里刷短视频笑出声。日常的轻松,来自边境的沉稳,来自海上的固守,来自天空的巡逻,也来自屏幕里那些沉默滚动的轮胎。
“世界和平来之不易”这句话,今天不再像是挂在墙上的横幅,而像是一个人站在你面前,拍拍你的肩,说一句,你放心。我知道总有人会拿放大镜看中国,揣度中国,甚至挑衅中国。态度说清楚很重要。我们喜欢和平,也乐于贡献公共安全产品,可要想伸手打人,对不起,这边的钢铁洪流会先撞上去。
今天的情绪浓烈,但也别忘了保持清醒。对网上流传的装备清单,理性看,别被夸张词儿带节奏;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保持底线思维,既不怯,也不躁;对身边的每一位身穿迷彩或脱下军装的普通人,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大国的底色,从来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是日复一日练出来的,是关键时刻顶出来的。
从海边的一门炮,到今天空海天网的立体守护,这条路走了太久,付出了太多。现代化的装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背后是无数次试验失败的黑夜,是无数个固执的工程师把细节抠到毫米,是无数名官兵在极端环境中的一次次拉练。我们这代年轻人,享受过前人没享受过的便利和安宁,也该在该站的时候站一站,在该发声的时候发一声。
祝愿这份和平延续得更久,愿每一次盛大的队列,都只在节日里出现,愿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钢铁,永远只作为威慑的影子,躺在博物馆里,被孩子摸着边角问:这个厉害吗。我们微笑着回答:厉害,但最好永远不用。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