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岁月的幽深之处,有一方钟灵毓秀之地,像被时光轻轻藏起的明珠,始终在历史的河流中温润发光。这里是制衣先贤丽娱的故乡,是她,如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先民走出以树叶蔽体的荒芜,迎来华夏衣冠文明的晨曦,为这片土地织入了第一缕文化的经纬。
文/张存恒
在岁月的幽深之处,有一方钟灵毓秀之地,像被时光轻轻藏起的明珠,始终在历史的河流中温润发光。这里是制衣先贤丽娱的故乡,是她,如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先民走出以树叶蔽体的荒芜,迎来华夏衣冠文明的晨曦,为这片土地织入了第一缕文化的经纬。
明洪武年间,移民的大潮自北向南涌动。支肥一脉的迁始祖张春公,背负家族的未来,携妻带子,从山西洪洞县晋牌楼村启程。在大槐树下最后一次回望故土,他们一路辗转,最终抵达关中东部的白水县支肥,落地生根。春公三子,如三粒饱满的种子,在这沃土中萌芽、生发,渐成乔木,衍为南、中、北三户,于此人文荟萃之地开枝散叶、绵延不息。
然而随着子孙日众,土地再难负荷蓬勃的人口。部分族人毅然携梦远行,踏上未知之途。其中一支迁至黄陵,以明景泰年间的举人张举公为始,历经五百余年风雨。从最初落脚的隆坊街香巷,为避兵燹转迁阿党镇后寨子,再于清康熙年间定居鲁村。至今传二十六世,衍八分支,三千余族众遍布黄陵及周边三十多个村落,有后寨子、神夫咀、官莊、墩台塬、兰寨子、祝家河、阳台、秦家塬、石家险、联莊、鲁寺、集贤、张湾、瓷窑沟、丁家塬、闫村、回村、谢家坬等村。
另一脉由张开先公率领,迁至铜川市宜君县杨柳塬。后代继续播迁,如河流分支,蔓延至尧生镇南寨村、孟家庄村、关地坪村,五里镇兴市村,洛川县杨河村,乃至宜君、黄陵、洛川县城,远达延安、铜川、郑州、西安等地,足迹纵横,星布四方。而在白水县内,北塬镇顺孝村、雷牙镇诸村落与尧禾镇五峰村,北盖,唐寨等同样居住着不少张氏后人,他们如点点薪火,始终温暖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支肥张氏家族支派繁多、分布广远,为凝聚血亲、延续祖德,2017年4月,“支肥裔张氏宗亲联谊会总会”庄严成立。下设鲁村、杨柳塬、顺孝、支肥、邱木五个分会,如五根巨柱,撑起家族团结的穹顶。联谊会以清晰的章程、完整的架构,不断寻访联络尚未归宗的支肥裔张氏族人,为亲缘搭建桥梁,更藉此推动区域经济的交融与合作,使家族的凝聚力真正化为前进的动力。
2024年,由支肥分会发起的募捐活动,如一阵和煦春风,拂遍宗亲心田。数万元善款汇集,用于修葺迁始祖墓园、立碑永念、举行祭典。当香烟袅袅升起,祭文朗朗回荡,仿佛祖先的目光正穿越时空,与后人心意相通。那一刻,不仅是对根源的朝圣,更是家族精神的共振。
如今,支肥裔张氏宗亲联谊会正如一位沉稳的行者,怀抱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走在发扬传统、凝聚亲缘的长路上。我们深知,家族文化是看不见的根系,是每一位族人前行不息的力量之源。今后,我们将更深入地挖掘、整理家族历史,让老故事、先祖事迹如珍珠般被串起,照亮来路与归途。藉由修撰族谱,让年轻一代看清家族的脉络,不忘根本。
而在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联谊会也将充分发挥平台与纽带功能,整合家族资源,激励每位族人的潜能。我们鼓励村与村之间携手并进,优势互补,在农业升级、商业拓展、文化创新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在强国富民、振兴乡村的伟大征程中,支肥张氏族人绝不缺席。
同时,我们更不忘回馈社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家族的繁荣离不开大时代的托举,我们愿以感恩之心,襄助教育、环保、扶弱等公益领域,以此树立家族良好形象,也成为推动社会和谐的有生力量。
支肥裔张氏,这棵历经数百年风雨的老树,正以深固的根、茂盛的叶,持续向上生长。在传承与开拓的路上,我们将始终秉承祖先的精神,同心同德,照亮彼此的前路,共写家族的明日辉煌。
作者:张存恒,白水县作家协会会员,支肥裔张氏宗亲联谊会会长。自幼喜欢文学,擅长散文,散见于网络。近年致力于葬礼司仪,旨在弘扬农村丧葬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来源:丝路新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