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 热血印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4 23:26 3

摘要: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中最气壮山河的卫国史诗。太原,作为华北抗战的战略要地,深度参与并见证了这段改写民族命运的壮阔历程,成为三晋大地抗战烽火中一颗坚韧的火种。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中最气壮山河的卫国史诗。太原,作为华北抗战的战略要地,深度参与并见证了这段改写民族命运的壮阔历程,成为三晋大地抗战烽火中一颗坚韧的火种。

2011年,太原市党史部门普查登记的172处红色遗址,如星辰般散落城乡,其中很多与抗日战争息息相关。每一处红色遗址,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件红色文物,都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让我们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在铭记历史中砥砺前行。

赵蕾,硕士研究生,讲师,山西文化旅游职业大学教师,专注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10余年,系双师型教师。获“智慧树杯”全国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一等奖,主持山西省职业教育“金课”1门,山西省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1项,山西省职业教育铸魂育人计划思政微课2项。

太原自古便有“中原北门”之称,在军事防御与战略机动中占据天然优势。近代以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与交通优势,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繁荣,孕育了早期工人阶级。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此落地生根,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共太原支部、牺盟会等革命组织相继成立,为三晋大地播撒革命火种。穿过历史的长河,那些曾点燃革命烽火的组织、曾响彻云霄的呐喊、曾奋勇拼杀的身影,都已沉淀为太原大地上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救亡之火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三晋大地激荡。高君宇、贺昌、彭真等革命先辈在文瀛湖畔的省立一中先后创建了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共太原支部,构建起山西早期革命组织体系。省立一中随即成为太原革命活动的中心,是山西新文化、新思想传播的前哨阵地。

中共太原支部的成立,在山西革命进程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象征着太原乃至全山西的革命运动步入新的历史阶段。自此,山西的革命斗争有了坚实的组织引领,无产阶级拥有了以先进理论作指导的党政组织。这些都为后续山西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积蓄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组织力量,为抗击日寇侵略奏响了激昂的前奏。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民开始局部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兴起抗日救亡运动,率先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国22个省(区)的爱国青年奔赴太原。1935年,日军觊觎华北,发动华北事变,蒋介石军队趁机入晋,激化与阎锡山的矛盾,而中国共产党发布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和一二·九运动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提出和推行,促使阎锡山重新考量各方关系。

1936年9月,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成立,办公地设在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11月,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领导下,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对牺盟会进行了改组,将其发展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使太原提前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举获毛泽东肯定。牺盟会为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1937年8月,山西新军的第一支队伍——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亦在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诞生。这支年轻的人民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八路军的大力协助下迅速发展。1939年晋西事变后,山西新军正式纳入八路军建制,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位于五一路的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青砖黛瓦静静矗立,将往昔岁月悉数珍藏。不仅记载了这里作为太原当时规模最大、办得最好的中等专业学校,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更见证了它作为继山西省立一中之后山西革命活动的坚强堡垒,徐向前、薄一波等革命先辈在此接受无产阶级启蒙教育、传播进步思想、发展党团组织、开展爱国运动的光辉历程。在第四展厅,集中展现了牺盟会的成立与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诞生历程。展墙上“我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加入牺牲救国同盟会,誓死不做亡国奴,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斗争到底”的牺盟会入会誓词,清晰记录着1936年牺盟会在此成立时的初心与使命。展板上详细介绍薄一波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领导下接办牺盟会,对其进行改组,使其成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的全过程,文字间能感受到当时革命力量凝聚的澎湃动力。另一侧,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相关展品同样引人驻足。军旗静静陈列,红色的旗面让人联想到当年在国民师范礼堂,热血青年们高举旗帜宣告成立的激昂场景。展柜中的决死队员使用过的大刀赫然在列,决死队员们抗战的决心穿透时光,直抵人心。这种图文结合的展示,让大家清楚了解到这支队伍的成长轨迹,每一个展项都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这支队伍以热血和青春书写的不朽篇章,革命力量在太原这片土地上的蓬勃发展。

会战壮歌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侵占平津,继而沿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路线向外扩张。沿平绥线西进的日军,目标直指山西。作为山西省会,太原是华北地区的军事与工业重镇、交通要冲,自然成为日军侵华战略中势在必得的关键目标,大战一触即发。1937年9月,以保卫太原为核心的太原会战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会战主要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会战持续至11月8日结束,历时近两个月,歼灭日军2万多人,是中日军队在华北战场进行的一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会战。

▲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

位于晋商博物院内的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通过多个展厅、展品将太原会战这段历史层层铺垫,从战前局势到会战进程,再到战后影响,全面呈现那段烽火岁月。

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23日、24日,中国守军在平型关和日军发生激战。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灭敌军1000余人,取得了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的首次重大胜利。《平型关战役要图》置于展室醒目位置,图上八路军的作战计划被清晰标注,这张要图是八路军巧用地形、精密部署的有力见证。同时,一份泛黄的1937年9月30日的《救亡日报》头版也在展出,一篇《八路军平型关大捷记详》的报道,标题醒目,文字激昂,文中写道:“自第八路军在平型关大胜以后,北方战局为之一变,捷报陆续传来……”这份报纸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让民众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平型关大捷的意义与评价的展板则详细阐述了此次战役的重要性,此次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为忻口作战赢得了准备时间。

忻口战役

1937年10月13日,忻口战役正式打响。此次战役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协同作战。日军集中精锐部队,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下,向忻口一线发起猛攻。中国军队依托阵地顽强抵抗,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麒等身先士卒,壮烈牺牲。郝梦龄在其日记中写道“此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将个人生死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尽显以身殉国的壮志豪情。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称赞郝梦龄等是中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证明“中华民族绝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

娘子关战役

就在忻口战役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娘子关一线的战斗也在紧张开展。娘子关作为太原的东部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为抵御沿正太铁路向西推进的日军,第二战区在晋东娘子关地区组织防御。1937年10月11日,日军开始攻打娘子关正面的井陉,中国军队英勇抵抗。通过两件并置的日军第20师团进攻娘子关的示意图(仿制件)和中国军队娘子关会战部署图(仿制件),能帮助观者直观解读这场战役。

此次战役,中国军队依靠险要地势,和日军进行殊死拼杀,在井陉、雪花山一线、关沟旧关一线、娘子关寿阳一线等地,双方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激烈。展柜内展示有一张名为《娘子关战役中的中国士兵在射击日军飞机》的照片,照片中两名士兵用树枝做伪装,一人紧扶着机枪的枪管,另一人正调整瞄准方向。这张照片虽有些模糊,却真实定格了中国士兵用简陋装备对抗日军空中优势的英勇瞬间。

太原保卫战

1937年11月4日,太原保卫战打响。此次战斗是太原会战的最后一场战役,它是由傅作义率领晋绥军进行的城市保卫战。日军在突破忻口、娘子关防线后,兵临太原城下,对太原发起进攻。11月5日,东路日军占领榆次;6日,北路日军兵临太原;7日,日军东、北两路在太原会师,对太原形成四面包围;8日夜,日军突破北面城垣,太原失陷,太原保卫战结束。至此,太原会战宣告结束。然而,太原的失陷并未让中华儿女屈服,相反,它激发了更为强烈的抗争意志。

展柜中陈列的一个茶壶格外引人注意,它是山西军民使用过的“誓雪国耻”茶壶。这只粗瓷茶壶赫然写着“誓雪国耻”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壶底残留的茶渍与磨损的痕迹,见证了军民在战火中相互扶持、共赴国难的岁月,也将“宁死不屈、收复河山”的信念具象化地呈现在参观者面前。

敌后抗争

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后,为适应抗战局势变化,中共中央北方局在以太原为中心的各地加强了全党领导机构的工作,大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共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1938年,为有效打击清源、太原、徐沟三地的日伪军,中国共产党依托清太边山地区,成立中共清(源)太(原)徐(沟)抗日民主政府。中共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姚村镇杜里坪村,占地面积 276 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由东、西两院组成。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作为中共党组织在太原的第一个县级政权,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以杜里坪为革命根据地,募集物资,支援前线,在阻挡日军西进、保卫陕甘宁地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抗日战争中,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积极投身抗敌斗争,组建清太徐游击大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搏杀。为广泛动员力量,先后建立“清太徐工人抗日救国联合会”“清太徐农民抗日救国联合会”“清太徐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清太徐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等群众组织。同时,注重党组织建设,积极吸纳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中共清太徐地区首个农村党支部。

西蒲村——密印《论持久战》遗址

全面抗战初期,“亡国论”与“速胜论”盛行,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和中国的抗战道路,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以《论持久战》为题,发表了长篇演讲,一部指导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伟大著作由此问世。1939年,《论持久战》单行本辗转至山西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时任县委书记肖靖与宣传部部长张云如决定秘密印刷,他们联络太原“四景堂”文具店店主武时景,在西蒲村建立地下印刷厂。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下,石印师傅彻夜工作,卜峻誊写药纸,武时景用织布机声掩盖印刷噪声,成功完成100本5万余字的印刷任务。这些承载着希望的书籍,通过地下党网络分发至周边地区,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斗志,让《论持久战》的思想在敌后生根发芽,照亮了抗战道路。

在西蒲村“《论持久战》在山西”展览馆内,泛黄的《论持久战》手稿复印件静静陈列,是当年革命先辈们智慧和勇气的写照;磨损的石印工具见证了当年的秘密印刷历程;斑驳的分发路线图则反映了100本5万余字的印刷品通过地下党网络分发至周边地区的轨迹,这些展品共同诉说着《论持久战》在山西传播的艰辛与意义。

晋绥八分区(专署)旧址

晋绥八分区作为晋绥根据地的南大门和陕甘宁边区通往各抗日根据地的核心交通要道,当地军民不仅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杀敌,同时完成了运送伤员、粮食、弹药等艰巨任务,书写了彪炳史册的篇章。1940年2月,晋西北第八专员公署成立,标志着八分区的正式建立;同年11月军区成立,由罗贵波任司令员兼政委,领导军民展开对敌斗争:1941年刘庄伏击战歼敌70余人并缴获大量武器;1942年至1943年面对日伪军“扫荡”“蚕食”,通过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成功围困芝兰据点逼退敌军,“挤敌人”战术获毛泽东高度肯定;1944年秋季攻势中,部队对汾阳、娄烦等地日伪据点发起猛烈攻击,实现从长期围困到主动攻势的转变,为扩大根据地奠定基础。

八分区不仅是军事斗争的前沿,更是根据地建设的试验田。这里安全护送了刘少奇、彭德怀、陈毅等中央领导和七大代表,以及其他干部3000余人,被党中央誉为“钢铁走廊”;1944年,八分区接待盟国记者团,通过展示战地医院、兵工厂等,以实际行动击破“共产党游而不击”的谣言,改变中外视听;同时,根据地党政军民齐动手,开展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及文化建设。

晋绥八分区(专署)旧址位于古交市关头村西,依托明嘉靖年间古庙构建,现存正殿、配殿共15间,占地面积1045.24平方米。1943年至1945年,八分区领导机关曾驻扎于此,现设6个展室,古庙内至今保留罗贵波政委亲植的杨树、柳树,成为历史的鲜活见证。八分区抗日根据地建立以来,有5000余名中华优秀儿女为国捐躯,为缅怀他们,1944年10月,八分区党政军机关在古交市睦联坡村东修建落成“抗日殉国烈士纪念碑”。碑身侧镌刻着1209名烈士英名,他们中既有主力部队、地方游击队、武工队和民兵的烈士,也有党、政、民中为国捐躯者和为民族危亡献身的爱国民主人士,是全民抗战的永恒丰碑。

米峪镇战斗遗址

1940年6月,日军发动“夏季扫荡”,企图打通进犯陕甘宁边区的通道。日军独立混成第9旅团村上大队700余人从静乐南下,沿途烧杀劫掠,直逼娄烦米峪镇。17日,八路军120师358旅在张宗逊、李井泉指挥下抢占先机,将敌包围于今娄烦县米峪镇乡的曹家掌村、国练村等地。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寇,八路军指战员以土制手榴弹、大刀与敌军血战三天两夜,于19日在国练村程家楼上消灭了日军残部,共歼敌 700余人,俘虏20余人,缴获步枪150余支、轻重机枪6挺。此战粉碎了敌人疯狂的“夏季扫荡”计划,被军事专家誉为“山地歼灭战的典范”。

此战有100多名八路军指战员壮烈牺牲,为铭记英烈,米峪镇战斗纪念地逐步建成。1995年7月,开国中将杨秀山将军重返娄烦县,感慨万千,题写了“米峪镇战斗纪念碑”碑名。同年,娄烦县向全县共产党员发出了“向革命先烈献一份敬意”的倡议,广大党员积极响应。1996年清明节,米峪镇战斗纪念碑在国练村初步建成并举行了揭幕仪式。1997年至2010年,文史专家李国成遍访11位参战老将军征集题词,在原文化部扶贫组等单位支持下,纪念碑亭、烈士陵园等设施陆续建成。

西庄烈士陵园

阳曲县西凌井乡西庄村东南的庙梁前龙峁头,静卧着一座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烈士陵园,这里书写着一段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抗争史诗。

1937年11月,八路军120师358旅进驻西庄,在崇山峻岭间开辟抗日根据地。日军视此为心腹之患,1939年6月兵分多路偷袭根据地,独立1团将士与敌激战,100多名将士壮烈殉国,23名无辜村民惨遭屠戮。战斗结束后,当地百姓含泪掩埋英烈遗体。

每年清明,西庄群众与各界人士便踏入这片浸透着先辈热血的土地进行扫墓。陵园最核心的位置,立着一座黑色纪念碑,上面镌刻着9个鎏金大字“抗日无名烈士纪念碑”,这是纪念独立1团牺牲在此的百余名将士。

血泪记忆

晋阳堡“11·8”惨案纪念馆

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之际,晋绥军70余人在撤离至今晋源区晋阳堡村时与日军遭遇,因火力不支退至村西北的龙天庙内,被日军机枪扫射全部遇难。随后,日军将晋阳堡村包围,展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当天下午,日军于东打谷场杀害宋富魁、宋四魁、郝变喜、郭二货等手无寸铁的农民,又以“窝藏抗日部队”为名,将村中所有在家的男子抓至村西头场院,先后杀害20余名群众,仅个别人负伤逃脱,傍晚更纵火焚毁村民财物。这场惨案导致原本120余人的村庄男劳力几乎殆尽,14名妇女守寡,10户成为绝户,是日军侵华暴行的又一铁证。

为铭记这段惨痛历史,晋阳堡“11·8”惨案纪念馆于2015年启动建设,于2018年9月正式开馆。纪念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主体为仿古建筑,通过惨案纪实、图文记载、实景还原、影像资料等方式,系统揭示日军在晋阳堡村犯下的屠杀罪行。

太原工程队旧址

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坝陵桥街道的“太原工程队旧址”,是日本侵略者在太原沦陷后,于1938年前后在太原设立的战俘集中营。这是日军在华北地区最早建立、规模最大的战俘囚牢。该集中营对外称“太原工程队”,实则集战俘关押、劳工输送、细菌实验与虐杀暴行于一体。

集中营内关押过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决死队战士,国民党中央军、晋绥军官兵,以及无辜平民百姓。这里从建立到结束,历经7年多时间,关押战俘超过10万人,死亡率高达40%。中共中央北方局统战部部长兼八路军前方总部司令部秘书长张友清、八路军前方总部后勤部政治部主任谢翰文等众多抗日英烈,均在日军的折磨下牺牲于此。这座魔窟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被囚者的鲜血,记录着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洛池渠惨案遗址

1939年6月21日清晨,驻清源日军在汉奸任拖发带领下奔袭狐狐山脚下的洛池渠村,将30余名未及时撤离的村民及政府工作人员视为“抗日武装”,粗暴捆绑后押至村口打粮场。面对严刑拷打逼问县政府下落,村民咬紧牙关无一屈服,日军遂将众人残忍杀害。

2013年9月18日,为纪念遇难同胞,清徐县委、县政府在当年打粮场遗址旁建起“洛池渠惨案遗址碑”。

正义审判

太原审判日本战犯特别法庭旧址

▲太原特别军事法庭外观

抗日战争胜利后,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太原公开审判日本战犯,史称“太原审判”。6月10日至20日,在文瀛公园旁的人民大礼堂(原自省堂,1950年更名),对富永顺太郎等9名重要战犯进行公开审理,4000余名各界代表旁听。审判过程极为严谨,1953年起,侦讯人员历时4年走访全国,搜集证据材料18418件,其中4532件为正式证据,10920件为间接证据,确保每项罪行均有相应的证据。经过连续10天审理,法庭依法对9名战犯作出判决。此次审判既为中国人民伸张了正义,又严正警告了侵略者。

太原审判日本战犯特别法庭旧址位于迎泽区纯阳宫路21号(今山西饭店所在地),1956年的太原审判在此举行。

结 语

抗战烽火,热血印记,是镌刻在太原这座城市血脉里的精神瑰宝,亦是民族记忆深处的不灭星火。展品虽无言,却自铿锵:今日安宁,皆由血火熔铸,提醒吾辈不能忘。从救亡图存的微火聚焰,到会战疆场的血肉悲歌;从敌后抗争的智勇锋芒,到苦难伤痕的刻骨铭记,终至正义审判到来、和平曙光初现。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不仅是历史的回望,更是精神的传承,不断提醒我们以初心承接先烈遗志,在珍惜和平中续写中华民族复兴的华章。

来源:晋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