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黄金时代,他像闪电般短暂而耀眼 | 吉勒·卡隆:我要看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4 21:03 2

摘要:8月23日,《我要看见:吉勒·卡隆摄影回顾展》在X-SPACE富士胶片影像空间(上海)开幕。这位20世纪60年代,在战地与新闻现场曾像闪电般短暂却耀眼的法国摄影师,代表作在法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对于中国观众,特别是业界人士来说,他或许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回顾展多

“在内心深处,我常常站在拍摄对象的一边……真正的同理心大多针对个人,拍照不需要选站队,我从未在拍照时站队。”——吉勒·卡隆

8月23日,《我要看见:吉勒·卡隆摄影回顾展》在X-SPACE富士胶片影像空间(上海)开幕。这位20世纪60年代,在战地与新闻现场曾像闪电般短暂却耀眼的法国摄影师,代表作在法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对于中国观众,特别是业界人士来说,他或许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回顾展多角度地为我们呈现了一次全面了解和认知他的机会——吉勒·卡隆不仅是全球卓越的战地摄影师之一,还是一位热爱家庭、喜欢孩子的丈夫和父亲,更是一位对社会生活、文化艺术、时尚电影音乐等都秉持热情、保有敏感、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摄影师。

回顾展精选了吉勒·卡隆8个系列的100幅经典摄影作品。其中不仅呈现了他镜头中的名人名流,比如那张著名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后脑勺肖像、法国影星阿兰·德龙、时装教父伊夫·圣·罗兰、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英国披头士乐队成员等,还籍由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时代的著名摄影人物罗伯特·普雷基、雷蒙·德巴东、竞争对手兼好友唐·麦库林的视角及影像,以及摄影界、学术界和吉勒·卡隆家人撰写的大量评价和纪念性文字,还原了吉勒·卡隆令人惊叹的摄影生涯,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名摄影师极致而精彩的生命状态。

法国总统戴高乐先生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1968年10月

美国爵士乐小号手、歌手、作曲家和乐队领袖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在巴黎体育宫音乐会。1965年6月

因此,此展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需要按“文”所骥的展览,它填补了中国摄影专业领域对这位摄影师研究的一个空白。除了100幅黑白经典纪实影像可以令人久久驻足品味,展览现场运用了大量的文字性描述。所有图片和文字一起,为观众讲述了一个短暂而丰盈的个体生命故事,构建了一个完整又令人无限唏嘘的个人史。无论是罗伯特·普雷基授权呈现的文章,吉勒·卡隆永运不会读到的《ZOOM》杂志在他失踪之后发表的电话采访,还是他的妻子玛丽安•卡隆•蒙特雷有关“消失”的自述,和她专为中国观众所写的《致看展的你》,无不从方方面面呈现出吉勒·卡隆的才气和勤奋,以及按照他的理想而活的人格魅力。

吉勒·卡隆的作品,以及他整体的档案已经被纳入法国国家遗产。吉勒·卡隆基金会的胶片档案中显示,共存有吉勒·卡隆3794卷柯达Tri-X黑白胶片,大约11万张照片;此外,还有3212卷柯达克罗姆135彩色反转片。这是他从1965年到1970年仅仅5年创作生涯完成的500个摄影报道,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影像档案,也是他短短30年稍纵即逝,于1970年4月5日在柬埔寨红色高棉控制区失踪,从此“消失”的无悔人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摄影记者。1965年

接触印相版编号20679,瑞典女演员乌拉·图塞尔的拍摄现场,巴黎。1965年

吉勒·卡隆被认为是天才型的摄影记者,具有洞聚世事的感知力,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在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足以说明一切:极具张力、复杂、多样,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作了如此多的作品,仿佛他没有时间可以浪费。”法国索邦大学摄影史教授米歇尔·普瓦韦尔这样评价他:吉勒·卡隆的影像是可供人思考的影像。他在拍摄时,会思考作为媒介的摄影和作为工具的摄影的区别。他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观察者,同时也是见证者。

1967年非洲比夫拉内战。

1967年,非洲比夫拉干旱引发饥荒。伽玛图片社两名记者前往报道。图为雷蒙·德巴东在用电影机拍摄。

吉勒·卡隆的确可以拍摄任何人,用他饱含情感的洞悉之眼,借助他的影像与世界共情:在激烈战斗间隙沉沉睡去的士兵、非洲大饥荒的民众;上到政府首脑,社会名流,下到工厂罢工、街头抗议的学生、不知名的路人。他还可以将拍摄电影名人的技巧和观察运用到街头摄影当中,带领观众体会“人之美”。因此,我们得以在展览中看到他在街头摄影的人群中观察到的普通女性的优雅、时尚和美感。这可以说是吉勒·卡隆有意识的摄影呈现方式,对今天的摄影师来讲,也颇具借鉴意义。

另外,展览还希望能够呈现在吉勒·卡隆所处的胶片时代,摄影如何看世界,摄影的语言如何表达,摄影师如何生存等摄影世界的那时模样。同时,展览也是在数字时代和智能影像发展的当下,对摄影来时路的胶片黄金时代进行的一次回望和致敬。

法国电影导演、编剧、电影理论家让-吕克·戈达尔在电影《周末》的片场。法国,1967 年9 月

法国歌手西尔维·瓦尔坦(右)和约翰尼·哈利戴(左)正在录制电影《邦妮与克莱德》的法语歌曲。巴黎,1968年1月

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和让-皮埃尔·莱奥(背影)在卢森堡公园拍摄《偷吻》期间。巴黎,1968年2月

展览现场还呈现了吉勒·卡隆整卷胶卷的接触印相版,俗称“小样”。它们有的被放大成跟人等高的影像装置,有的需要观众用现场的放大镜进行循迹,从中可以感受和揣摩摄影师和图片编辑在小样上挑选照片、做标记的那一时刻。展览当中还有一小部分是拍自香港的照片,吉勒·卡隆曾在香港逗留一个月,记录下了昔日英属殖民地的市井日常,平静、安逸、古典、朴素,体现了他一贯的拍摄风格——关注环境中的个体及其心理状态。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策展人朱炯介绍:本次展览的契机是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的中法文化交流之春展览项目。去年4月首次在福州桂湖美术馆展出了吉勒·卡隆的170幅作品,后经沈阳、连州、东莞、厦门等地一路巡展至上海。展览筹备了2年时间,期间她还专程去法国探望了已经80多岁的卡隆夫人。通过镜头,从一线到社会日常,从群像到个体,卡隆的镜头穿越一切社会文化的距离,以丰富而深刻的视角给我们讲述那个时代的美,并始终以饱含情感的镜头洞悉人之美,平等地记录下这些生命的精神处境。朱炯希望展览重点突出这些闪现人性光辉的照片,以此来引导中国观众欣赏卡隆的作品,“希望这个展览,让他的影像真正地重新被我们看见,并与中国观众产生共鸣。”

吉勒·卡隆

(Gilles Caron)

1939年7月8日出生于法国塞纳河畔讷伊(Neuilly-sur-Seine)。他作为现代摄影史上极其特殊的一位摄影师,既是罗伯特·卡帕所代表的二战后传统一代的继承者,又是电视到来后当代媒体的革命者。尽管吉勒·卡隆的职业生涯短暂,却为法国新闻摄影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958 年,吉勒·卡隆进入巴黎高等国际研究院(Ecole des Hautes Etudes Internationales)进修新闻专业,为期一年。1966 年,他加入了此后声名大噪的伽玛图片社(Gamma)。从此,世界各地的重要现场皆有他报道的身影:中东、越南、乍得、北爱尔兰、比夫拉……哪里有冲突,哪里就有吉勒·卡隆的摄影。五年职业生涯完成五百个摄影报道。对人类尊严的持续关注让他在短短几年内就达到了一般人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直到1970年4月5日,他在柬埔寨红色高棉控制区失踪。

吉勒·卡隆在湄公河渡轮上,1970 年 4 月 5 日,他失踪的那天。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吉勒·卡隆无数次深入极端事件的前线。但他从未停止热爱法国“新浪潮”电影和60年代以来的音乐。 他记录戈达尔、特吕弗的电影片场,甚至担任时尚摄影师。这看似与他标志性的战地摄影格格不入,却在他的美学词汇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记。在冲突事件抑或是艺术现场,他所关注和表现的始终是“人”。

摄影:吉勒·卡隆

文字:李晶晶

前往邮局订阅或拨打邮政订阅热线11185咨询

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订阅

来源:中国摄影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