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留意!这问题比买不起房还闹心,怎么解决?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5 00:44 2

摘要:农民朋友们,咱们常念叨城里买房难,可眼下农村有件事,比买不起房还让人揪心——种地成本一个劲往上涨,粮食卖价却没跟上,忙活一年下来,纯利润薄得像张纸,甚至有人白干还倒贴。这不是随口抱怨,有实打实的数据撑着,今天就把这事掰扯明白,看看问题出在哪,咱普通农户该咋应对

农民朋友们,咱们常念叨城里买房难,可眼下农村有件事,比买不起房还让人揪心——种地成本一个劲往上涨,粮食卖价却没跟上,忙活一年下来,纯利润薄得像张纸,甚至有人白干还倒贴。这不是随口抱怨,有实打实的数据撑着,今天就把这事掰扯明白,看看问题出在哪,咱普通农户该咋应对。

先给大家看组扎心的数据,心里有个底。国家统计局2024年发布的《全国农业生产经营成本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种植亩均总成本达到1286元,比2020年上涨了37.2%,四年间年均涨幅超8%。而同期全国粮食亩均产值(按主粮均价算)约1560元,扣除成本后,亩均纯利润仅274元。要是遇上旱涝、病虫害,或者粮食收购价波动,纯利润能降到100元以下,甚至亏本。

咱拆解下成本到底涨在哪,每一笔都是实打实的开销。

第一块是生产资料,也就是种子、化肥、农药这些“种地必需品”。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种子均价每公斤28.6元,比2020年涨了29.3%;尿素、复合肥等化肥均价每吨2980元,涨幅35.6%;常用农药均价每公斤126元,涨幅27.8%。就拿种一亩玉米来说,光种子、化肥、农药这三项,2024年就得花320元左右,比2020年多花了80多块。

第二块是人工成本,现在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雇人干活越来越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农业生产亩均人工成本482元,比2020年上涨42.5%。以前雇人插秧、收割,一天150元能找到人,现在至少250元,忙的时候300元都难雇到。要是种10亩地,光人工成本就得花4800多,比四年前多掏1400多。

第三块是农机作业费,耕地、播种、收割都得靠农机,这部分开销也在涨。2024年全国农机作业亩均费用215元,较2020年上涨28.7%。以小麦收割为例,2020年每亩收割费60元,2024年涨到85元,10亩地就多花250元。

还有土地流转费,要是租地种地,成本更高。2024年全国农村土地流转亩均年租金120元,比2020年上涨20%,部分粮食主产区租金甚至涨到150-200元/亩。

成本涨得凶,粮食价格却没跟上。国家发改委2024年粮食市场运行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平均收购价每公斤2.76元,较2020年仅上涨12.3%,涨幅还没跑赢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就形成了“成本涨得快、收入涨得慢”的倒挂,种粮收益被不断挤压。

可能有人会问,不是有农业补贴吗?确实有,但补贴力度还没完全跟上成本涨幅。2024年中央财政农业补贴(包括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生产者补贴等)亩均约120元,比2020年增加30元,涨幅33.3%,虽然比粮食价格涨幅高,但分摊到每亩1286元的总成本里,仅能覆盖9.3%的成本。而且部分补贴发放有流程,到农户手里需要时间,对缓解即时成本压力作用有限。

那咱农民朋友该咋应对,才能让种粮不那么“吃亏”?给大家提几个实在的办法。

第一,用好政策红利,别漏领补贴。除了常规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各地还有种粮大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比如农机购置补贴,现在买农机能补30%-50%,像一台小型拖拉机,原价2万元,补贴后只要1万多,能省不少钱。大家可以多关注村里的公告栏、当地农业农村局官网,或者直接去乡镇农技站问,把能领的补贴都领到手,这是实打实的“减负钱”。

第二,尝试“降本增效”的种植方式。比如搞“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情况精准用肥,避免化肥浪费,每亩能省20-30元化肥钱;选用优质高产的良种,虽然种子可能贵一点,但亩产能提高10%-15%,算下来更划算。有条件的话,几户人家“抱团”种地,一起买种子化肥(量大能砍价)、一起雇农机(分摊费用),能降低单户成本。

第三,适度“多种经营”,拓宽收入来源。不能只盯着种粮食,在不耽误主粮种植的前提下,可在田埂边种点蔬菜、瓜果,或者养几头猪、几十只鸡,拿到镇上集市或网上卖,增加“额外收入”。现在很多地方有农村电商服务站,能帮农民把农产品卖到城里,不用自己跑销路,大家可以试试。

第四,参加农业保险,抵御风险。现在有水稻、玉米、小麦完全成本保险,还有巨灾保险,一旦遇上自然灾害、病虫害导致减产,能拿到赔偿,减少损失。比如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每亩保费20元左右,财政补贴80%,自己只要花4元,要是减产50%,能赔200多元/亩,相当于给种地“上了保险”。

第五,关注市场行情,灵活调整种植结构。要是当地种某类粮食收益低,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改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比如优质水稻、特色杂粮等,但要提前了解销路,别盲目跟风。也可以和粮食收购企业、合作社签“订单农业”,提前定好收购价,避免“丰收不增收”。

说到底,种粮是咱农民的本分,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虽然现在面临“成本涨、收益薄”的难题,但国家也在不断出台政策,比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农业补贴覆盖范围”,各地也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降低农机作业成本。咱们农民朋友既要学会“精打细算”降成本,也要主动对接政策、适应市场,相信日子会慢慢好起来。

来源:神牛讲社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