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热议|减重药物研发荆棘丛生,新型减重药物GLP-1RA破局生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5 05:42 1

摘要:在当今社会,肥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减重药物的研发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早期的探索到如今的创新突破,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科学家们的智慧与努力,尤其是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 - 1R

在当今社会,肥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减重药物的研发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早期的探索到如今的创新突破,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科学家们的智慧与努力,尤其是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 - 1RA)的出现,不仅能有效降糖,还能显著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为患者开启了健康减重的新征程。基于此,本刊邀请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甘宇教授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潇教授,聚焦于“减重药物的研发历史及其合理应用”,旨在通过梳理减重药物的发展脉络,揭示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与临床价值,为肥胖管理提供参考!

肥胖患病率逐年飙升,

临床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已成为全球和中国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根据《2024世界肥胖报告》,全球超重和肥胖的流行趋势正在加剧,尤其在中低收入国家和年轻人群中更为明显。

《国际糖尿病》

近年来,超重/肥胖的发病率如何?不同年龄段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甘宇教授:无论是全球范围内还是中国,肥胖/超重现状都不容乐观。据《世界肥胖症地图》显示,全球成人肥胖患者数量约为8.1亿,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10亿大关,到2030年,全球成年人超重/肥胖比例将上升50%,覆盖近30亿人[1]。与此同时,《柳叶刀》杂志最新发布的全球肥胖数据表明,在全球≥25岁的群体中,超重/肥胖患者高达21.1亿,占总人数的45.1%。其中,中国位居首位,患者数量达4.02亿[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成人的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6~17岁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若当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人和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3]。

《国际糖尿病》

对于如此庞大的超重/肥胖人群,目前我国的肥胖管理方法有哪些?

杨潇教授:肥胖症治疗旨在减少多余脂肪,降低疾病风险,改善合并症及心理状态,提升健康水平。减重目标需根据肥胖程度及相关疾病风险分层设定,对于超重和轻度肥胖患者,可设定为在3~6个月之内至少将体重降低5%~15%并维持,而对于中、重度肥胖患者,则需要设定更高的目标[3]。目前临床中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等。与美国和欧洲指南一致,中国指南也推荐生活方式干预作为一线治疗,但其效果难以长期维持。一项研究显示,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平均减重7.4%,但干预期后约4.1年恢复基线体重。因此,指南提出,根据超重/肥胖程度、肥胖相关疾病风险和程度,在基础治疗之上,可选择联合减重药物或手术治疗(图1)[3]。

图1. 超重和肥胖症诊疗路径

药物研发历经坎坷,

GLP-1RA开启新局势

药物治疗被认为是生活方式干预失败时的另外一种选择,《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超重患者(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或肥胖患者,在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时,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治疗[3]。

《国际糖尿病》

减重药物的研发历程相当坎坷,能否请您简述其研发历史?


甘宇教授:早在19世纪末,西方就已开始探索利用药物治疗肥胖的途径,甲状腺激素类药物便是早期的尝试之一。在随后的100多年里,多种药物也纷纷进入市场,为肥胖治疗带来新的希望。然而,好景不长,诸多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药物,如西布曲明、芬氟拉明、芬布拉明、“彩虹药丸”、利莫那班和甲基苯丙胺等,因各种问题陆续被撤回,令人惋惜[4-6]。

直到直到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奥利司他作为脂肪酶抑制剂获批上市,才打破了僵局,成为首个非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减肥药[4-6]。此后,随着对肥胖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2010年后,新型药物GLP-RA开始进入市场。为肥胖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和创新,GLP-RA周制剂也应运而生。去年,司美格鲁肽2.4mg获FDA批准上市,成为我国首个用于体重管理的GLP-RA周制剂。这标志着肥胖治疗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但科学家们的探索并未止步,目前还在积极寻找更多潜在靶点,例如THR - β、FXR激动剂(可抑制脂肪合成)以及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增加能量消耗)等,相关新靶点药物的研发也在持续向前推进,为未来肥胖治疗带来更多可能。

《国际糖尿病》

请您简述目前临床中常用的减重药物有哪些?

杨潇教授:目前,我国共有5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可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的减重治疗。包括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GLP-1RA(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以及GIP/GLP-1受体双重激动剂替尔泊肽[3]。

其中,奥利司他于2000年获批(最初为处方药,2005年转为非处方药),可通过抑制胃肠道脂肪酶,减少脂肪吸收,减重效果显著,但因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泻、油性便)、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及潜在长期心血管风险,临床应用受限。GLP-1RA则主要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增强饱腹感信号、抑制饥饿信号,同时作用于胃肠道,延缓胃排空、减少胃酸分泌,从而降低能量摄入,达到减重效果。其中,去年上市的司美格鲁肽2.4mg作为GLP-1RA周制剂,不仅可使体重降低15%~17%,还能改善多种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3]。

司美格鲁肽2.4 mg强效减重,

兼具多重健康获益

临床研究发现,司美格鲁肽2.4mg不仅能有效减轻体重,还具有显著的心血管和代谢健康等益处,如降低心血管风险和改善肝炎。

《国际糖尿病》

根据循证证据,司美格鲁肽2.4mg的减重疗效如何?

甘宇教授:司美格鲁肽2.4mg的循证研究主要以STEP系列研究为代表。STEP系列研究自2018年6月起,目前已完成14项研究,包括12项全球3期临床试验、1项东亚地区区域性3期临床试验和1项中国为主的区域性3期临床试验等多项研究,共纳入超2.5万例BMI ≥ 30 kg/m2,或≥27 kg/m2合并至少一个体重相关的合并症(高血压、高脂血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血管疾病)的超重或肥胖患者,形成了较为充分的循证证据链[7-14]。

研究结果表明,司美格鲁肽2.4mg治疗组患者平均减重15%~17%,约70%患者减重超过10%[7-14]。其中,STEP 1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2.4mg治疗68周后,平均减重14.9%,高于安慰剂组的2.4%[7]。STEP 3研究显示,第68周时,司美格鲁肽2.4mg组患者平均体重变化为-16.0%,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5.7%[9]。此外,司美格鲁肽2.4mg的维持疗效也得到了验证。STEP 4研究显示,68周后,司美格鲁肽2.4 mg维持治疗组患者的平均体重可进一步减少7.9%,而停用组患者则恢复了一半以上的初始减重幅度[11]。STEP 5研究显示,104周后,与安慰剂组(体重降低2.6%)相比,司美格鲁肽2.4mg治疗组的体重变化为–15.2%,且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体重减轻≥5%(77.1%对34.4%)的比例更高[12]。

《国际糖尿病》

除减重外,司美格鲁肽2.4mg还有哪些额外获益?

杨潇教授:除了上述临床研究外,司美格鲁肽2.4mg在上市前还开展了针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SELECT研究),主要观察其对已确诊心血管疾病的非糖尿病超重或肥胖成人的影响。结果显示,平均随访4年后,与安慰剂相比,司美格鲁肽2.4mg可显著降低患者的MACE(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非致死性卒中)风险达20%(HR 0.80;95%CI:0.72~0.90;P

在确证性次要终点上,与安慰剂组相比,司美格鲁肽2.4mg组心血管死亡风险、心衰复合终点事件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下降了15%、18%及19%[15]。在亚组分析中显示,无论基线糖化血红蛋白(HbA1c)如何以及有无心衰病史,司美格鲁肽2.4mg均显著降低患者的MACE风险。同时,STEP的多项事后分析发现,司美格鲁肽2.4mg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STEP 6研究发现,司美格鲁肽2.4 mg组的参与者收缩压显著降低约11 mmHg;而STEP 1、STEP 2和STEP 3研究发现,司美格鲁肽2.4mg治疗第68周CRP水平显著降低,估计治疗差异分别为-44%、-39%和-48%(P

图2. 司美格鲁肽2.4mg可显著降低患者的MACE风险达20%

在改善肝脏健康方面,司美格鲁肽2.4mg也显示出积极效果。ESSENCE研究是一项3期双盲试验,持续240周,旨在评估司美格鲁肽2.4mg对中晚期肝纤维化(2期和3期)的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炎(NASH)成人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司美格鲁肽2.4mg显著改善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炎,且未出现恶化情况。第72周时,司美格鲁肽2.4mg组中36.8%的患者肝纤维化改善且脂肪性肝炎未恶化,62.9%的患者脂肪性肝炎缓解且肝纤维化未恶化,而安慰剂组分别为22.5%和34.3%(图3)[16]。

图3.司美格鲁肽在组织学改善和代谢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减重理念逐步优化,

加深认知可有效改善

近年来,随着对肥胖及其相关健康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肥胖不再被视为单纯的体重问题,这种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减重治疗策略的革新。

《国际糖尿病》

根据您的临床实践,您认为目前的肥胖管理程度是否足够?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进一步加强?

甘宇教授:目前,肥胖管理在临床和大众认知中均存在短板。大众常将肥胖视为外观问题,而忽视其与200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的关联。今年我国将今年定为“体重管理年”,肥胖管理的不足,包括健康教育的缺失和部分医生对肥胖危害的忽视。目前肥胖管理虽然有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基石,在我国存在专业人员不足和部分地区推广受限的问题;而药物治疗方面,司美格鲁肽2.4mg虽有循证支持,但未纳入医保,限制了其普及性;此外,手术治疗则更需要规范术式和严格把控适应症。因此,要提升肥胖管理水平,需医生、患者和国家等层面齐头并进,如,医生提高对肥胖危害的认识,患者增强健康意识,国家完善政策等。

杨潇教授:当前,我国肥胖管理的现状面临诸多挑战。尽管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数量庞大,但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对肥胖的认知都存在明显不足。基于此,临床实践中需从患者和医生两端同时发力,通过加强科普教育和提升专业管理水平,共同推动肥胖管理的优化。具体措施包括:

提升大众对肥胖的认知,让患者认识到肥胖并前往医院进行干预;
加强生活方式干预:普及生活方式干预的相关知识,配备专业营养师和运动医学管理师;
下沉资源至基层医院,提高药物的可及性;
提升非内分泌科医生的管理意识,使其在治疗其他疾病的同时,主动识别肥胖患者并及时转诊至内分泌科进行治疗、跟踪、随访等;
科研人员加强肥胖病因研究,进一步推动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探索。

总之,肥胖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全社会参与,通过提升知晓度、优化生活方式干预、加强专业管理等多方面努力,来逐步改善现状。

结语

近年来,肥胖患病率逐年攀升,管理现状亟待改善,大众常将肥胖视为外观问题,忽视其与多种疾病的关联,部分医生对肥胖危害认知不足。目前,我国肥胖管理在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面存在短板,如专业人员不足、新型药物GLP-1RA可及性受限、手术规范待加强等。未来可多方位齐头并进,通过提高医生认知、增强患者意识、完善国家政策等行为,逐步改善肥胖管理现状,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专家简介

甘 宇 教授

三级主任医师、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沈阳市拔尖人才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沈阳市糖尿病足病诊治中心主任

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足专委会主任委员

辽宁省糖尿病足病专科联盟牵头单位学科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代谢与再生转化医学学组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外周血管医学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伤分会委员

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

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等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重症糖尿病足、内分泌相关疾病的诊治

杨 潇 教授

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带头人

辽宁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并发症专委会主任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内分泌专委会委员

“兴辽英才”医学名家——青年名中医

沈阳市拔尖人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市级课题9项

参考文献

1.2025年世界肥胖报告.

2.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 Lancet. 2024 Mar 16;403(10431):1027-105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4; 23(10): 1237-1260.

4.Pilitsi E, et al. Metabolism. 2019; 92: 170-192.

5.Müller TD, et al. Nat Rev Drug Discov. 2022; 21(3): 201-223.

6.Onakpoya IJ, et al. BMC Med. 2016; 14(1): 191.

7.Wilding JPH,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384(11): 989-1002. STEP 1

8.Davies M, et al. Lancet. 2021; 397(10278): 971-984. STEP 2

9.Wadden TA, et al. JAMA. 2021; 325(14): 1403-1413. STEP 3

10.Rubino D, et al. JAMA. 2021; 325(14): 1414-1425. STEP 4

11.Garvey WT, et al. Nat Med. 2022; 28(10): 2083-2091. STEP 5

12.Kadowaki T,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2; 10(3): 193-206. STEP 6

13.Mu Y,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12(3): 184-195. STEP 7

14.McGowan BM,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12(9): 631-642. STEP 10

15.Lincoff MA, et al. N Engl J Med. 2023;389:2221-2232.

16.Mohamed TA, et al. Cureus. 2025 Feb 1;17(2):e78348.

来源:国际糖尿病

相关推荐